三元后备母猪的选育与生产管理策略分析
2020-12-16曾勇庆
陈 涛,曾勇庆,陈 伟
(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生猪屠宰能力并在世界猪肉生产和消费中占主导地位,这也是猪肉作为我国居民“菜篮子”中必不可少成分的原因。在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的背景下,为节约引种成本并降低生物安全风险,多数养殖场户开始自留商品猪作为母本[1]。后备母猪作为猪场的“新鲜血液”和生物资产,具有生产性能高、抗逆性差和难管理的特点。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部分中小规模养殖场户对三元商品猪转为种猪利用缺乏理论指导和管理不善,导致三元母猪利用率低、发情率低、分娩率低和母猪产后综合征升高等问题,不利于生猪产能的恢复。
1 自留选育
在非洲猪瘟疫情下,“双高”(种猪价格高和引种风险高)的现状必将导致猪场的生产模式向“闭环生产”转变,场内自留三元母猪成为快速恢复生猪产能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三元母猪在繁殖性能和体型方面比二元母猪差。因此,需要提高三元后备母猪的选育标准和选留强度[2];同时生产中也应制定留种计划,避免影响后备猪的培育期和生产节律。
1.1 四阶段选留
三元后备母猪的选留可分为4个阶段,即哺乳仔猪阶段、保育猪阶段、育成猪阶段和初配阶段。
1.1.1 哺乳仔猪阶段 哺乳仔猪阶段主要选留断奶仔猪数记录高的母猪后代,尤其注重生产性能、抗体水平和遗传力较稳定的第3~6胎次母猪。研究表明,初生重低于1.28 kg的雌性仔猪在生长速率、繁殖性能、心肺功能和抗应激方面表现均差[3-4],因此应选留初生重大于1.28 kg的雌性仔猪。对于产活仔数少、均匀度差、具有遗传缺陷和繁殖障碍的母猪后代应全窝淘汰并在仔猪寄养之前完成,以提高选留的有效性[5-6]。
1.1.2 保育猪阶段 保育阶段的仔猪拥有较高的生长速率。但是,在饲养密度过大和缺乏母源抗体保护等多因素的互作下,保育猪易产生免疫应激反应和呼吸道疾病。因此,保育猪阶段应根据平均日增重、抗病力、耐受力等生长指标进行选留。
1.1.3 育成猪阶段 育成阶段淘汰体型差、有生长代谢疾病和呼吸道疾病的猪。后备母猪在育成阶段抗体水平、社会等级位次及机体系统逐渐建立,在调栏与合群工作中挑选性情温顺和等级位次较高的后备母猪[7]。
1.1.4 初配阶段 初配阶段是对出现长期不发情、静立反射不明显、情期紊乱的后备母猪进行淘汰[8]。使用激素催情后仍未发情的母猪,在达到150 kg时按上市肥猪处理。
1.2 选留的关注点
繁殖性状遗传力在三元母猪中表现较低,因此主要依据体型外貌、乳头数量及发育状况、生殖器官的发育情况等进行选留[9]。选育时通过制定体型评分表,在10~20头的大栏中遵循逐头客观评分的原则筛选分值高的后备母猪。体型性状的选育可分为头颈部、前躯、中躯、后躯和肢蹄部5个部分进行精细化选育。
头颈部选择比例小、面容清秀、眼睛清亮有神、无萎缩性鼻炎、腮部无赘肉、无耳脏且耳朵小;前躯、中躯和后躯3个部位挑选背线平直躯体长、体表顺滑无杂毛、胸宽且深(心肺能力强,抗应激,不易感染肺炎)、腹线有一定弧度(无脐疝,肚脐前有效乳头3对以上)、有效乳头6对以上(分布均匀,无瞎乳头,无外翻乳头,无副乳头)、尾根上翘髋骨宽、外阴发育良好(不上翘,大小与尾根切面相当);肢蹄部的评分必须在后备母猪处于运动状态时,选用前臂粗壮管围大、后腿有力关节好(无关节炎和滑囊炎)、前后肢间距适中、蹄部发育良好(避免直系和卧系)的后备母猪[9]。
2 隔离驯化
进猪前应做好非洲猪瘟的检测并消毒空栏1周,进猪后应进行全群采血并制定免疫计划。Furutani等[10]发现对后备母猪和妊娠母猪饲喂流行性腹泻病毒污染的饲料可以显著降低母猪发病率和哺乳仔猪死亡率;另外,Meszaros等[11]发现对后备母猪进行猪细小病毒病的免疫可以降低其与猪圆环病毒的混合感染和繁殖障碍的概率。因此,后备母猪在驯化过程中进行返饲或疫苗接种以提高猪群免疫力是必不可少的。即便是自留的后备母猪,也应在隔离舍驯化至少8周。
第1周是让后备母猪适应饲喂环境并进行常规保健。第2周开始加强口蹄疫病毒、猪细小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等疫苗的免疫。第3~4周将后备母猪与健康待淘的第3、4胎母猪按1∶10混群;第5~6周与待上市肥育猪混群,目的是提高后备母猪耐受力并适应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第7~8周为观察阶段,根据猪群的健康状况调整驯化时间。
3 初情期管理
3.1 生长速率的影响
为确保后备母猪在第2、3情期的利用率,必须在诱情时考虑生长速度。Magnabosco等[12]将低生长速率(500~575 g/d)、中生长速率(580~625 g/d)和高生长速率(630~790 g/d)的二元后备母猪同时诱情并分析30 d内发情率,发现低生长速率和中生长速率母猪在诱情后30 d内发情率(65.5%和64.3%)低于高生长速率母猪(74.3%)。Klaaborg等指出限饲的后备母猪比自由采食的后备母猪在达到初配日龄时的体重大、背膘薄、能量维持需求低,有利于促进骨骼发育、脂肪沉积和钙沉积,因此,在75~125 kg阶段限饲并添加矿物元素和维生素,可促进母猪运动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发育[13-14]。另外,有研究发现母猪初配体重在130~150 kg,繁殖性能不受日龄或生长速度的影响[6,15]。为保证生产中后备母猪的利用率,建议生长速度快的母猪提前诱情,而生长速度慢的母猪推迟诱情。
3.2 饲喂环境对诱情的影响
季节性不孕和光照制度也是影响猪群繁殖性能的重要因素。猪季节性不孕包括初情期延迟、断奶至发情时间延长、妊娠分娩率降低、产仔数减少和乏情。Iida等[16]将后备母猪在9 h光照和15 h光照下饲喂至首次配种,结果发现长光照组比短光照组后备母猪的初配日龄平均减少9.2 d。研究表明,长光照刺激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由褪黑素将光信号转化为内分泌的形式,通过黄体生成素的分泌调节生殖性能[17]。Tummaruk等[18]指出长大二元母猪在凉爽季节的初配日龄早,并拥有更好的生长速度、体重和背膘厚。因此,在妊娠舍和分娩舍应利用环控设备来减少热应激和光周期对生产性能的影响,必要时利用外源性激素刺激卵泡发育、排卵、发情并维持妊娠[19-20]。由此推断,三元母猪不同于二元母猪,应增强光照条件(200~350 lx,16 h)并改善160 d日龄后饲养密度(1.3~1.5 m2/头)。
3.3 日龄的影响
公猪刺激母猪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成熟,从而促进母猪的发情。因此,缺少公猪诱情的养殖场,公猪∶母猪应该按1∶100的比例自留[11]。有研究表明,通过对两组不同日龄(140~155 d和156~170 d)后备母猪使用多头公猪轮换诱情发现,156~170 d组比140~155 d组的后备母猪有更好的静立反射和发情率。因此,在156 d开始诱情,于230~240 d配种(背膘18~22 mm,体重>130 kg)可通过延长母猪的使用年限,提高生产力和利用率[21]。156~180 d采取过道诱情法,对有发情迹象的母猪给予轻度刺激,每天查情1次。181 d至初情期,延长公猪与母猪接触的时间(5~10 min/栏)并以人工诱情的方式刺激母猪。初情期至270 d采取隔2周查情1周(每天2次),在第2、3情期配种。同时,发情与未发情母猪应分区管理,发情母猪根据体况限饲(>125 kg)并转限位栏,配种前适应限位栏16 d以上并使用哺乳母猪料短期优饲,配种后饲料换成妊娠母猪料;对未发情的后备母猪(125~145 kg)延长诱情的时间,并加强人工的刺激,使用激素催情。
4 配种期管理
猪的遗传进展随着人工授精技术的改革显著提高。人工授精使育种企业增加选择压力并加快猪种研发,同时为品种培育提供更高的精度和准确性。因此,应固定精液来源并对特定病原进行检测,配种前对精液质量进行检测,保证精子活力(高于60%)和精子数(25亿~30亿)[22]。三元后备母猪体型较短,为便于上市购买公猪精液首先应考虑长白公猪,其次考虑大白公猪,该杂交方式能避免后代产生毛色分化和体型差的问题[8]。配种时使用公猪诱情有利于母猪宫颈收缩、提高分娩率和产仔数,当出现精液回流时应再授精[23-24]。每天查情2次,上午静立下午配种,下午静立下午配种,重复配种的时间间隔为12 h,其中下午发情的后备母猪应避免在不应期(静立后1 h内)的配种。发情鉴定以静立反射为主,其他发情迹象为辅[25]。
5 妊娠期管理
现代母猪妊娠期会出现大于114 d的情况,各养殖场须通过生产记录估算实际的妊娠期并每2周对妊娠母猪背膘进行测定将背膘控制在20~22 mm[26]。
众所周知,妊娠前期(0~30 d)是胚胎着床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胚胎损失的第一高峰期。饲喂量高会抑制孕酮的分泌,从而影响胚胎着床和早期发育,因此,饲喂量应控制在1.8~2.2 kg/d。三元母猪卵巢可能存在发育缺陷,在饲粮中添加中短链脂肪酸可促进母体孕酮的合成,减少妊娠前期的胚胎损失[27]。
妊娠中期(31~90 d)是胚胎各系统和器官完成分化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神经系统和大脑发育的易损时期,抗原和抗生素产生的氧化应激会导致胚胎的畸形和木乃伊化。因此,在妊娠中期对饲料中平衡的氨基酸和充足的维生素、微量矿物元素需要更多,此阶段不需要限饲,饲喂量(2.4~2.8 kg/d)根据母猪膘情随时调整[28-29]。
妊娠后期(91 d至分娩)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会影响胚胎发育、产活仔数以及产后生长速度。在妊娠后期的饲料中分别补充有机铁和有机硒,母猪繁殖性能和仔猪的初生重显著提高[30-31]。这些研究表明,有机铁的补充对仔猪贫血有显著改善,有机硒的补充使仔猪血液中硒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浓度较高,有利于抗应激水平的增加,同时也说明有机硒可以通过胎盘屏障并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率[28,31]。提高饲粮能量水平(2.8~3.5 kg/d)并补充膳食纤维和营养物质,有利于刺激母猪最大采食量,为产后泌乳力奠定基础和提高仔猪初生重。
6 哺乳期管理
哺乳期在生产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哺乳母猪的采食量制约着断奶窝重、发情-配种间隔及后续胎次的产能[32]。三元母猪抗氧化应激能力差,在饲粮中添加抗应激物质或改善动物福利(分娩前对母猪淋浴)有利于减少分娩时的应激,提高母猪采食量的同时改善初乳的质量[33]。研究表明,初产母猪尚未达到成年体重,体内营养物质的储备有限,除满足泌乳的营养需求外,还要摄入充足的营养保证自身的生长。此外,初产母猪在哺乳期间第1周的采食量较低易患哺乳期厌食症,从而导致体重损失过多、泌乳力低和情期推迟[32,34]。Peng等和Ordaz-Ochoa等通过在哺乳期补充饲料酵母和膳食纤维发现,母猪采食量显著提高,产活仔数、断奶窝重、初乳营养水平、背膘损失和断奶-配种间隔有明显改善[32,35-36]。
因此,该阶段应饲喂哺乳母猪料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饲喂程序,建议产后3 d饲喂量大于5 kg/d。三元母猪在分娩时因骨盆狭窄易难产,应避免激素助产,以人工助产为主。分娩舍大环境温度不宜超过24℃,哺乳期背膘厚应控制在20~23 mm,断奶时背膘损失<3 mm。
7 结语
虽然外三元后备母猪被迫作为种用是应对非洲猪瘟疫情形势下加快产能恢复的权宜之计,但是养殖企户需要制定科学的三元后备母猪选育计划,并对配种、妊娠和分娩哺乳期三元后备母猪进行精细化饲养管理等,同时改进生产流程提供更多的出栏量,从而促进生猪产业链的可持续性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商品猪养殖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