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高度重视野生动物疫病的防控
2020-12-16万遂如
万遂如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吉林 长春 13012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在世界各地暴发流行,这是近百年来人类遭遇的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性大流行病,对人类生命安全和健康造成了重大威胁,这是一场全人类与病毒的战争,对全世界是一次严重危机和严峻考验。从目前世界各国科学家对新冠病毒的研究成果来看,本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暴发和流行与野生动物密切相关,应引起广大兽医科技工作者高度重视。本文就有关野生动物疫病传播、流行与防控问题,谈点个人意见,仅供大家参考。
1 相关定义
1.1 生态系统(Ecosystem)
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构成具有特定组成的生物群落以及非生物环境(如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等)共同组成的一个动态复合体,各种因素相互影响成为一个功能单位。人类、动物、植物、微生物存在于同一个生态系统之中,他们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影响、长期共存,所有的物种、所有生命的健康都与其所在的生态系统的健康密切相关。
1.2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含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3个层次。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物种、人类和基因在内的各种生命形式的多样性,它对维护人类的生存与健康以及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进步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保持生态系统稳定和人兽共患疾病的防控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3 野生动物(wildlife)
野生动物是自然界生存的生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野生动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目前在世界上有2万种以上,包括兽类4000多种、鸟类8000多种、爬行类6000多种、两栖类3000多种、昆虫3000多种等。
2 野生动物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危害
我国野生动物的种类繁多,资源十分丰富。仅脊椎动物就有648种,占世界种类的10%以上。其中有兽类500种,鸟类1258种,爬行类412种。两栖类295种,昆虫3000种。野生动物的存在具有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生物安全价值等。如果由于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生态系统受到破坏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野生动物对人类也会造成重大的伤害。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野生动物传播疫病对人类的危害
野生动物是许多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的储存宿主和传染源,是一个巨大的“人兽共患病病原库”,对人类和家养动物各种新发传染病(WIDS)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危害性。据有关研究报告,目前世界上发生的1145种人类传染性疾病中的病原体有75%来自于野生动物。例如一些危害人类较严重的传染病禽流感、SARS、埃博拉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尼帕病毒性脑炎和西尼罗出血热等疫病,其病原体均来自野生动物。据有关研究报告,在传播给人类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体中,食肉动物传染给人类的病原体占43%;有蹄类动物占39.3%;啮齿类动物占22.5%;非人灵长类动物占22.5%。在534种虫媒病毒中,以昆虫为主要媒介的虫媒病毒有134种可传染给人类引发疫病的发生与流行。比如2003年首次出现的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禽流感,先后殃及世界上15个国家和地区,其病原体均来自迁徙的野生候鸟。2003年8月暴发的SARS先后波及世界上32个国家和地区,其病原体来自蝙蝠和果子狸。2019年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先后殃及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病人数超过1800万,其病原体来自野生动物。据有关研究表明,目前在哺乳动物和水禽中存在多达170万种已知类型且无法识别的病毒,它们都有可能传播给人类,引发新的人兽共患病发生与流行。由此可见,野生动物在不断地给人类传播新的人兽共患传染病,造成人类的死亡,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世界公共卫生安全,应引起高度关注。
2.2 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由于野生动物传播给人类的疫病一般具有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发病率与死亡率高、危害性严重等特点。其不仅威胁到世界公共卫生安全与人类的健康,而且会阻碍农牧业生产,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因为疫情暴发流行时,社会劳动力的损失、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行业的停工停产、医疗费用的加重和国际贸易的停滞等对社会经济发展会造成严重破坏,从而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比如2003年我国发生SARS疫情,使当年全国GDP(国内生产总值)下降0.5%~1%,对经济的影响总额达到2100亿元左右。2003年至2005年10月暴发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时,给亚洲国家总计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80亿~120亿美元。据有关方面不完全统计,世界各国每年由于活的野生动物非法贸易所引发的人类疾病暴发而造成世界几千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2.3 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完好的生态系统可以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一系列支撑和服务功能,如果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造成野生动物传播给人类的疫病到处泛滥,必将会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以及人类食物、能源和医药的供给。当一种疫病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暴发流行时,由于疫情传播快、影响范围广、发病率与死亡率高,人民在思想上认识不清,易引起人们的恐慌和社会动荡。同时有的国家利用人兽共患病病原体进行生物改造和基因重组制造生物战剂、搞生物恐怖威胁,使之成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比如,目前全世界80%的人口依赖以植物和动物为基础的药物来满足人类卫生保健的需要。因此,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保持生物多样性,防止野生动物将病原体传播给人类就可拯救人类食物、能源和医药来源,保障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否则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和国家不安全。
3 野生动物疫病传播给人类的频发因素
3.1 世界社会经济发展对野生动物疾病传播流行的影响
目前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呈现全球化,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越来越紧密。贸易国际化、交通运输现代化、人口增多、密度过大、旅游业的大发展,使人类与动物及其产品流动加快,加之检疫监管不严,造成人类与自然环境、与野生动物接触机会增多,加快了病原体在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的交流传播,导致新的人兽共患病不断的发生与流行。近30年来,有40余种新发生的人兽共患病均是由野生动物传播给人类的。而且当一个国家发生传染病疫情时,会迅速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造成世界性疫病大流行。2003年世界各国发生的高致病性禽流感和SARS,以及2019年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就有力证实了这个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3.2 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迫使野生动物迁徙导致人兽共患病的发生与流行
由病原体、传播媒介和宿主动物构成的特殊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域,通过自身的世代交替无限期存在于某种类型自然景观之中,组成独特的生态系统,这种生态系统自然维护着生态平衡状态,不依赖人类和家畜的参与。但当人类和家畜进入该区域时可将病原体带出,使野生动物宿主病原体传入人类和家畜,引发新的人兽共患病的发生与流行。当人类大搞城镇化,使人口密度越来越大;又大肆开发利用土地、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筑路开矿、砍伐森林等。这样不仅增大了人类与野生动物宿主病原体接触机会,更为严重的是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屏障,侵犯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使其栖息地日益缩小。而野生动物种群密度增大后,超出了环境可容纳动物的能力,使得这些物种在其原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后而无法生存,结果造成野生动物大量迁徙或四处逃窜,致使野生动物把大量的病原体和媒体生物携带到新的环境中去,导致新的疫病在人群和家畜中扩散与流行。比如大量的鸟类在国家和洲际之间迁徙,可成为病毒、细菌、寄生虫和耐药性病原体的长距离、大范围扩散的载体,导致疫病传播与流行。又如蝙蝠可携带130多种病原体,原本分布于原始热带雨林,由于人类大肆砍伐森林,为了生存他们飞到人类的活动区域,结果将冠状病毒、虫媒病毒、尼帕病毒、博卡病毒、狂犬病病毒、亨德拉病毒、星状病毒、圆环病毒及组织胞质菌等病原体与疫病传给了人类和家畜,引发新的人兽共患病的发生与流行,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公共卫生安全和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应引起高度重视。
3.3 生态环境的改变与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导致人兽共患病的发生与流行
自然环境的改变、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与人为因素的存在可导致生态学变化,进而影响到以野生动物为宿主的人兽共患病的发生与流行。自然疫源性疾病一定要有适宜的生态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季节变化、气候、温度、森林覆盖面积、植被改变、动植物适宜的生存条件等。若生态环境发生了改变,如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森林覆盖面积缩小、植被发生改变、水土和空气的污染等,必然会影响到自然疫源地及疫情发生改变。比如全球气温变暖,温度每升高0.5℃足以使一些疫病的传播速度增加1倍。气温变暖可为一些病原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提供良好的条件;为动物及媒介中间宿主等提供有利于在环境中存活和繁殖条件;为传播媒介蚊子、昆虫等提供良好的孳生环境,并使其每年的危害期延长,促进了虫媒传染病的流行与暴发。气温变化也会导致鸟类和蚊虫的迁徙,以及鼠类的大量繁殖,并可携带各类微生物传播到其他地区去,引发新的地区暴发疫情。有关研究表明,地球上气温每升高1℃,鼠疫在鼠间流行就会增加50%,可使鼠疫在人与人之间暴发和流行的几率加大。西尼罗河病毒原来主要在气候干燥、气温高的南半球的非洲流行,但近几年来北半球的美国也有西尼罗河脑炎的发生流行,疫情已扩大到30多个州发病,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得干燥、炎热造成的。
由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造成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丧失及物种构成发生改变,进而导致野生动物传播扩散新的疾病的发生与流行,同时也增大了野生动物传播疾病的风险。比如人类大量捕杀野生动物用于美食和交易。据有关统计,全球每年非法捕杀野生动物进行交易估计价值约200亿美元。目前野生动物中有的种群大量减少,有的种群增多,已造成生物失控。1970—2010年40年间,地球人口数量翻番,而野生动物的数量减少了一半。地球上800多万种物种中已有100多万种的物种濒临灭绝,其中超过40%的两栖动物濒临灭绝、陆地上的野生动物数量减少了39%、淡水动物数量减少了76%。生态环境发生改变时,其生物链遭到破坏,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生物群落中物种间关系也会发生变化。生物群中的疾病本身可直接降低动物的生存力和繁殖力,导致野生动物物种多样性减少;同时疾病暴发流行中也会造成野生动物大量死亡,使生物物种减少或灭绝。野生动物物种数量的增减,都会对其所在的生态平衡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使人类暴发与流行人兽共患病的风险加大,进而危害人类的公共安全。
3.4 野生动物的人工饲养与非法交易对野生动物疾病传播流行的影响
目前世界上野生动物规模化人工饲养与其产品加工工业化,野生动物和宠物及其产品进出口交易市场化,人类大肆捕杀食用野生动物等,都有可能造成野生动物宿主病原体和疾病的传播扩散。据有关资料报告,全世界每年活的野生动物交易数量大约有4万灵长类动物、400万鸟类、64万爬行动物和350万热带鱼类。每年全球范围内作为宠物进行交易和流行的活动物约有350万只价值约200亿美元。每年由野生动物贸易所引发的疾病暴发造成全球的经济损失高达几千亿美元。野生动物的交易有2/3是通过非法交易的,没有进行任何的疫病检疫和检测。常见由一个国家或地区交易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野生动物,因携带病原体或疫病,而造成引入国家或地区原有的野生物种群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同时也波及到人类和家养的动物事件的发生。全球性野生动物的人工饲养与国际非法贸易以及捕杀食用野生动物为野生动物疫病的传播扩散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不仅导致人兽共患病的暴发流行,同时对家养动物、畜牧业生产、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野生动物的种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等都构成了严重的危害,绝不可掉以轻心。
3.5 野生动物疫病病原体的变异,可造成新型人兽共患病的发生与流行
自然界的一些微生物(如病毒与细菌等)在外界环境中不利因素作用下,微生物不得不通过基因突变与重组以产生新的毒株或“超级耐药性”菌株等形式来适应环境的温度以使自己生存下来;或者原本没有致病性的微生物增加了致病的毒力基因;或者变成一个新的病原体,毒力变得更强大。比如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就是这类新的病原体。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下,野生动物携带的许多病毒与细菌也能不断的发生变异与基因重组,产生新的毒株与菌株引发新型的疫病发生与流行。另外,病原体变异后还可突破种间屏障,造成跨种传播,其危害性更大。比如2000年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暴发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变异后的H5N1亚型病毒就曾突破禽类和人类之间的传播界限出现跨种传播,导致猪只感染流感病毒发病,并造成人类发病死亡。后来科学家又在老虎、猫、乌鸦、云豹及苍蝇等动物体内也发现了这类病毒的存在。人类发生的传染病病原体有75%来自野生动物,近十几年来新发生的亨德拉病、尼帕病、西尼罗河热、疯牛病、猴痘、高致病性禽流感、SARS等疫病都是由野生动物传播给人类的烈性病毒性传染病,危害甚大。全世界每1~2年就会出现一种新型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如2019年12月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就是其一。
4 野生动物疫病防控策略
防控野生动物疫病要坚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指导原则。具体应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4.1 要针对野生动物的特性与疫病流行的特殊性实施综合性防控技术
我国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数量巨大、资源丰富,分布于全国各地。由于野生动物的种类不同、习惯不同,又具有运动性、隐蔽性与警惕性等特性,多远离人群,生活于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深山及湖泊等环境之中,因而能广泛地接触到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病原体,成为动物源性病原体的储存宿主。由于野生动物种类不同、习惯不同、生活状态不同、生态环境的差别,它们接触的病原微生物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决定了野生动物疫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防控野生动物疫病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存在。我国幅员辽阔,生态类型复杂多样,野生动物和媒介昆虫以及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种类繁多且非常活跃,因而导致我国自然疫源性疾病分布很广,自然疫源地种类繁多。比如,我国存在的22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的自然疫源地遍布于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的各种生态类型之中。如果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对自然环境产生干扰或破坏,则可造成原有的自然疫源地消失,或者形成新的自然疫源地,使自然疫源性疾病得以扩展和蔓延,引发新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发生与流行。比如毁林垦荒、兴修水利、开山采矿、草场沙化等可破坏或改变原有的生物群落,使病原体赖以生存、循环的宿主和媒介昆虫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变,从而导致自然疫源性疾病增多或减少,也会使人类感染人兽共患病的机会增大。同时,野生动物具有运动性,常呈季节性迁徙,这样也会将病原体携带到远距离的区域而引发新的疫病发生与流行。由此可见,野生动物疫病传播与发生具有很大的流动性。野生动物携带的许多病原体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经常会发生变异或基因重组,产生新的强毒力毒株(或菌株),并突破种间屏障而跨种传播。加之野生动物疫病一般具有传播渠道广、传播途径多样、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的特点,使其对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的危害性更加严重。因此,在制定疫病防控措施时一定要针对野生动物疫病发生与流行的特点、特殊性和各种因素的影响,实施综合性科学防治。
4.2 加强野生动物疫病监测体系和预警体系的建设
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等国际组织与许多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动物疫病监测网络与预警体系,尽可能做到早发现疫情,及时扑灭疫情,把损失降到最小。野生动物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包括动物疫病监测体系、动物疫情报告体系、国外疫情监视体系和流行病学分析体系四大部分。动物疫病监测体系是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的数据支持系统之一,也是动物疫病预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早期发现动物疫病、早期预警的基础,对疫病早期预警非常重要。动物疫情报告体系可以发现可能出现的任何疫情,高效、快速、准确的报告疫情是预警体系完成的关键。通过监视国外或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疫情现状和发展趋势,对疫情传入国内的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及时制定并实施预防措施,有助于扑灭疫情与防止疫情扩散蔓延。流行病学分析体系是预警体系中的技术快决策支持系统,是建立在一定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和动物疫病监测结果及其他疫病因子之上的综合分析系统。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流行病学数据库,这样有利于加强动物疫病防疫体系的快速反应能力,并可提高疫情预警预报系统运行的精确程度,这也是现在防疫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预警体系建设,重点是加强动物疫情监测能力;培训相关的科研技术人员,提高对重大动物疫病认识和诊断能力;坚持临床诊断与实验室检验相结合,提高动物疫病信息获取的能力。并研发与实施动物卫生信息系统、整合地理信息系统、流行病学分析及风险评估等技术,对国内外动物疫情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对疫情流行变化趋势提出风险预测,形成一个有机的、动态的、宏观的信息系统和平台,以指导人们有效开展对各类动物疫病的预警、预报和防控。
4.3 建立完善各级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众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中毒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务院先后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突发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实施方案》等。2020年针对重大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共卫生事件又发布了《关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分区分级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管理规范》及《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等。同时国家卫生健康委也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试行第六版)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等。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在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已进入到法治化、科学化与常态化的轨道。在建立完善各级应对突发野生动物疫情的应急预案时,要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人医、兽医、检疫、经贸部门、海关口岸及相关政府行政部门的通力合作,建立起“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指挥有力、高效科学、责任明确、精准施策”的统一的应急防控体系,并遵循“早发现、快反应、严处理”的原则防止疫情扩散蔓延,减少疫情造成的损失,确保公共卫生的安全和人类的健康。
4.4 加强动物疫病的检疫与监测
加强动物疫病的检疫与监测,对有效的预防人兽共患病的发生与流行具有重要的作用,农业农村部应对国家、各省、市、自治区及县(市)级建立起的三级动物疫病检疫监测与疫病防控体系,要从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建设、检疫检测实验室建设、信息平台建设、软件开发及技术人员培训等各个方面实行全面的建设,积极开展动物疫病检疫、监测和防控工作,特别是要加大疫病监测力度,拓宽疫病监测功能,以便及时发现疫情,及早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扩大蔓延,危害公共卫生安全。
4.5 防控野生动物疫病一定要加强国际间合作
野生动物疫病的传播与流行是没有国界的,因此,防控野生动物疫病一定要开展国际间的全面合作。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团结合作才是国际战胜疫情最有力武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商业化、人口流动加快、旅游业快速发展、动物与动物产品交流频繁,造成动物疫病的传播与流行是难以避免的。我们自己要积极组建专家队伍,大力培养动物疫病防控方面的科学技术人才,建立高标准的简易诊断实验室与参考实验室,从动物疫病病原学研究、流行病学调查、快速诊断方法、疫病检测技术、疫苗研发与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科学研发要加强国内的相互合作、集中攻关、并完善服务网络、交流信息、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人医与兽医一体化的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完善预警预报和快速反应机制。同时通过世卫组织协调加强国际间的全面合作,在法律制度、信息共享、防治经验、检测技术、疫苗与药物研发等各个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研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完全控制与消灭野生动物疫病向人类的传播与流行。
4.6 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
人类与野生动物都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自然一起构成生命共同体,对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若处置不当,野生动物也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因为野生动物是人兽共患病的宿主动物,能传播许多严重的疾病,对人类和家养动物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比如20世纪初,野生动物传播给人类的鼠疫在欧洲暴发流行,造成2500万人死亡。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世界120多个国家暴发流行,造成70多万人死亡,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破坏作用,也有力的证实了这个问题。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善待野生动物,就是善待人类自己。实现人类与野生动物和睦相处、相互依存、共生共栖,这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议题,如何做好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6.1 加严野生动物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刻不容缓 我国在野生动物保护与野生动物疫病防控方面,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植物检疫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我们要严格按照这些法律法规的要求认真做好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一是要保护好濒危动物和种群,即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命,防止地球上野生动物的灭绝。20世纪100年里,世界上已灭绝23种兽类,平均每4年灭绝1种。20世纪以来,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已达到正常速度的100~1000倍,其自然损失规模剧增;二是要关注野生动物的福利,保护好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保护湿地、保护森林、保护湖泊、保护生物多样性,尽可能减少各种不良因素和生物应激对野生动物产生的严重影响,重视人类与自然环境与野生动物的和谐相处,共生共荣;三是按照野生动物行为学、生态学、野生动物管理学及野生动物疾病学等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制定野生动物的保育计划,保护野生动物的健康生长,使其为人类造福。
4.6.2 建立国家自然保护区,对野生动物实行严格管理 国家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等法律法规。对有代表性或重要保护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地区等实行自然保护区管理;对陆地、水体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范围实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自2005年12月以来,我国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2349处,总面积约14994.90万hm2。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报告,截至2020年4月12日,全球已有7.43%的海域被划定为保护地。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建议重点优先保护好野生动物栖息地及其所属生态系统,实行分类分级管理。本着“普遍保护、限制利用、严格管理”的原则,对濒危生物物种及珍稀的野生动植物物种更要严加监管、重点保护。因为保护濒危生物物种的野生种群及其栖息地,是为了保护其生态价值和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与人类的生活活动和健康生活息息相关。
4.6.3 严格限制野生动物的人工驯养繁殖 世界上许多国家大搞野生动物规模化人工饲养繁殖与其产品加工工业化,并进行国际非法交易。我国利用野生动物及其产品主要集中在食用动物、药用动物、毛皮动物、观赏动物及试验动物等方面;个别地区建有野生动物公园。比如人工饲养繁殖毛皮动物、生产裘皮;药用动物黑熊、梅花鹿及马鹿等;观赏动物松鼠、花鼠及相思鸟等以及试验动物灵长类动物等。毛皮动物每年产值约3000亿元;药用动物年产值约50多亿元;食用动物每年产值约1494亿元;观赏动物与试验动物产值较少。根据国家颁布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动物防疫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管理办法》、《中医药法》、《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和《城市动物园管理》等法律法规,对人工饲养繁殖野生动物要限制驯养地、进行严格的审批与检疫检验、发放养殖证。严禁私自驯养繁殖野生动物、严禁食用、非法交易、走私贩卖野生动物。
4.6.4 坚决打击非法捕猎交易与食用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 据有关资料报告,全世界每年有数以亿计的野生动物被非法捕猎用于交易和食用。2020年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我们要按照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查处非法捕猎、贩运、交易、私养、屠宰、食用野生动物的非法行为的力度,并从严处理。坚定的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野生动物,践行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绿色出行与野生动物共生共栖。
5 结束语
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自然的动植物。地球上有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才使得人类生活的地球家园充满生机,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离不开人与自然界与动植物的和谐共处。因此,每个人都要自觉遵守生物多样性与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自觉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湿地、保护森林、保护草原、保护江河、保护生物多样性。不非法捕猎、贩卖、食用野生动物及其产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永远与野生动物和睦相处、相互依存、共生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