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鸭黄病毒病流行病学及综合防控措施
2020-12-16朱志刚孙田蒋向君
朱志刚 孙田 蒋向君
(江苏省连云港市畜牧兽医站 222001)
1 发病历史与现状
河北邯郸、石家庄等一些区域在1995 年出现鸭群产蛋下降,还会摇头、转圈,经过实验室分离病毒,最终得到一种有囊膜的RNA 病毒,当时初步定义为病毒性脑炎[1]。后来在2010 年我国浙江发病,并在之后的半年时间内迅速扩散开来,到江苏、上海等东部沿海地区,此次鸭场爆发严重的产蛋下降甚至停产,传播很快,给我国鸭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之后的5 年时间里,全国多省份依然有该病发生。现阶段,随着黄病毒疫苗的问世,发病开始减少。但是,连云港地处东部沿海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潮湿多雨,因季节变化、饲养管理特别是清洁不到位,容易滋生病毒,近几年发病率开始上升。
2 流行病学
鸭黄病毒病是由黄病毒属的坦布苏病毒 (Duck Tembus Virus,DTV)引起的,以鸭产蛋严重下降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2],每年5~11 月高发。
各日龄和各品种的鸭均可发病,雏鸭10 日龄可发病,多数鸭在20~40 日龄发病,蛋鸭和肉鸭均可发病、死亡。
该病发病率较高,可达100%。如果养殖场户能敏锐的发现症状并确诊该病,迅速反应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能很大程度上降低鸭场鸭群的死亡率,挽回一部分经济损失。如果错过最佳防治的机会,死亡率也明显增高,通常死亡率在10%~30%之间。
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节肢动物,但目前尚不是很明确。
该病发病原因,多和季节变化、养殖条件不好、饲养管理不到位有关。在设备条件好、饲养管理规范的鸭场,一般发病率和死亡率都相对低些,产蛋恢复也会更好。
3 临床症状
病鸭体温升高,采食量突然迅速下降,蛋鸭产蛋量也急速下降。2019 年以前的黄病毒感染产蛋鸭时会出现严重的减料减蛋症状,输卵管和卵巢病变严重,死亡率不高,即俗称的“要钱不要命”。但近期发现的产蛋鸭黄病毒病例,减料不太严重,减少20%~25%,减蛋比减料稍严重,但也达不到以前几乎绝产的地步。患病鸭粪便颜色为白色或绿色。部分病鸭仰卧或趴卧,腿软、腿瘸,走路不稳,不愿活动,还会出现有摇头、转圈、走路倒退、翻个的神经症状。
4 剖检变化
笔者接触临床病例并剖检,发现肉鸭和青年鸭有以下剖检症状:(1)心肌表面发白,会看到白色的坏死条纹。心包积液,心内外膜出血,有时发生包心不包肝的症状,易误诊为有浆膜炎混感。(2)脑膜水肿,出血,这也是出现神经症状的原因。(3)肺脏表面正常,但在肋骨侧出血,发黑,初期一侧发黑,后期两侧都发黑,这也是鸭黄病毒一个比较标志性的病变。(4)肝脏略微增大,有时有出血点,有的死鸭肝脏颜色发黄或白。(5)胰脏出血。(6)有的腺胃乳头出血。(7)肾脏肿大,出血。(8)蛋鸭可见卵泡破裂,卵巢有出血,卵泡膜变厚。
5 诊断方法
根据病程的不同,解剖死鸭和病鸭时不一定以上所有症状都能出现。但结合神经症状,以及附近区域疾病的流行情况,只要发现几个标志性的症状,如心、肺、脑等内脏出现相关病变,即可初步怀疑为鸭黄病毒感染。进一步确诊需采集病料,结合实验室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6 防控措施
6.1 加强饲养管理
针对健康的鸭群,平时加强饲养管理。做好鸭舍内的环境卫生,定期清理排泄物、饲料残渣,做好驱蚊和灭蚊。改善养殖环境。如降低饲养密度,冬春季节注意通风和保温,保证鸭舍的温度和湿度。鸭舍内外做到日常清洁和定期消毒,不留死角。饲料合理保管,不喂霉变的饲料。实行全进全出饲养制度。
6.2 做好疫苗免疫
肉鸭黄病毒病疫苗免疫:虽然近期养殖户都在7~10 日龄做了黄病毒疫苗,但仍然避免不了肉鸭在30 日龄左右发病。究其原因,是因为黄病毒活苗初免免疫力和免疫期有限的原因,根据活苗初免后产生抗体的时间和持续时间的规律,初免后一周产生保护力,保护力能持续一周来计算,即7 日龄免疫,14 日龄产生抗体,能保护到21 日龄左右,10 日龄免疫的往后顺延,最近黄病毒的发病日龄也符合此规律[3]。在黄病毒高发的季节,只免疫一次显然的无法保护整个养殖周期的。因此,建议肉鸭养殖过程中增加一次黄病毒的免疫。这样就能保护整个养殖周期。另外,万一发现黄病毒感染,可在发现初期进行紧急接种,2 倍量。如果耽搁时间过久,药物治疗效果有限。
蛋鸭、种鸭黄病毒病的疫苗免疫:笔者发现,在蛋鸭、种鸭产蛋前要进行至少3 次的黄病毒疫苗接种,一般推荐15 日龄前接种一次,25~30 日龄左右一次,开产前一次。采用此方案,可以获得良好的保护效果。黄病毒疫苗也可以和鸭瘟疫苗混合注射。同样,养殖过程中发现感染黄病毒,最好在初期进行紧急接种。
6.3 治疗方案
对于已发病的鸭群,可使用黄芪多糖等中草药制剂增强鸭群的抵抗力。可以考虑使用电解多维添加到鸭群饮用水中,并添加抗生素预防继发性的感染,同时彻底清洁鸭舍,做好消毒,及时控制病情发展,病死鸭和粪便要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