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与防治
2020-12-16刘海艳
刘海艳
(吉林省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西苇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130700)
我国肉牛养殖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肉牛的疾病预防受到重视,通过有效的疾病预防手段减少了大规模的疫病爆发。但在肉牛产业不断向国际化发展的情况下,肉牛产品进出口贸易频繁,国内的肉牛市场调运广泛,有些肉牛疾病还具有一定的隐性期,一般的检验检疫手段无法发现,造成肉牛疫病无法完全控制。在规模化养殖中,肉牛集中饲养是以快速生长为目的,在快速生长过程中牛的免疫机制降低,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下降,造成疾病发生。在众多肉牛疾病中,牛的呼吸系统疾病最为复杂,致病原因最多,是我国发病率最高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本文就肉牛呼吸道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进行总结,为肉牛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1 牛呼吸系统疾病的种类
牛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呼吸系统后造成肉牛呼吸道感染而导致疾病发生。引起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原主要包括牛疱疹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冠状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牛副流感病毒、溶血性曼氏杆菌、组织嗜血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和牛支原体。因为引起的病原种类较多,给牛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带来困难[1]。
2 诊断技术
2.1 临床诊断
牛呼吸道疾病的症状一般较为明显,所以临床诊断可以基本明确牛是否患有呼吸道疾病。国外研究人员Perino 提出了评分系统,将牛呼吸系统疾病症状表现进行评分,确定其患病轻重,可以管理牛群中的病牛,减少爆发的可能。系统中将病情分为轻微、中等、严重3 种情况,主要以牛的精神状态和肢体表现为标准,将病精神状态较差,无发烧的牛归为轻度,精神状态较差有虚弱表现,运动正常的牛归为中度,精神状态极差、发烧和肢体运动障碍确定为重度。这种诊断方法虽然能对牛的健康状况进行评分,但因为不同病原感染后的病程长短和病症轻重不同,所以难以提出准确的治疗方案。但在规模化养殖中可以为兽医工作人员提供初步的信息参考。
2.2 现代检查方式
现在的兽医应用的仪器设备较为先进,能对畜禽内脏进行无创检查,对患病的牛进行CT、超声波、X 射线等方式检查,可以将牛的肺部病症进行评估。通过评估肺部的炎症等病变,可以决定是否需要治疗和淘汰。可以将肺部症状分为无实质性的病变、轻微炎症、斑块病灶和肺坏死[2]。
2.3 器官内检查法
随着内镜技术在动物诊疗上的应用,我国也开始采用胸腔镜技术对牛进行检查,通过对肺部的气管和肺部病变进行直接观察,还可以对病变组织进行采样、化验。
2.4 实验室诊断技术
实验室诊断技术主要是应用较多的试验室方法,包括培养、免疫组织化学、抗原捕获和PCR 代谢组学技术对牛的血液指标、口鼻分泌物、气管病理组织和病死畜病变组织进行病原微生物鉴定。除了对病原微生物直接进行鉴别,还可以通过病原引起的主要免疫反应标志物进行检查。肉牛呼吸系统的主要标志物主要包括过氧化脂、超氧化物歧化酶、还原型谷胱甘肽、过氧化氢酶。通过标志物检查可以评估患有呼吸道疾病的种类和病程。
3 防治措施
3.1 预防方法
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方式,减少患病牛进入牛群中,所以对于新进的牛要进行全面体检,减少病原进入牛群发生感染。加强犊牛管理,犊牛进入育肥期前要进行预处理,主要是疫苗接种、驱虫、清洗、抗应激运输等方式,减少犊牛被病原感染的概率。加强环境消毒净化处理,及时清理肉牛场的粪污,减少病原微生物滋生的可能。做好免疫接种是防治呼吸道疾病的主要手段,生产人员要根据当地的疫病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接种方案,并及时接种和检查抗体免疫水平[3]。
3.2 治疗方案
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抗菌药物主要包括大环内脂类的泰拉霉素、加米霉素、替米考星、泰乐菌素;内酰胺类的头孢喹肟、头孢噻呋、青霉素等;喹诺酮类的恩诺沙星、达氟沙星、环丙沙星等;氨基糖苷类有链霉素、卡那霉素等。在治疗中要根据病原种类选择药物,减少抗药病菌的产生。抗炎症药物主要是固醇类药物和非固醇类药物,常用的主要有地塞米松、泼尼松龙,可的松,氢化可的松、氟米松和曲西诺酮,还可以使用气管扩充剂。
在治疗中药物要联合使用,抗菌剂一般在3d 内使用后就停止给药,采用抗药药物进行治疗,病情较重的可以使用气管扩展剂。
中药治疗主要是根据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症表现进行对症治疗,以清热、解毒、理气为主。特别是对由牛支原体、细菌和病毒引起的混合感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中草药在治疗人呼吸系统感染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在治疗牛方面的报道较少。由于中草药均为天然植物,服用后消化充分,吸收率高,加上中草药无残留、不会产生耐药性,所以,开发疗效显著、无残留的中草药制剂来防治肉牛呼吸系统疾病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4 小结
肉牛呼吸系统疾病是危害肉牛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降低肉牛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我们要不断提高诊治技术手段,加强新型疫苗的研发,提高预防能力。开发新的抗生素疗法和治疗方案,选择不仅能提高临床疗效,而且可最大限度地减少耐药菌株产生的药物,实施预防性给药和疫苗接种方案是防治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