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动物防疫工作探讨
2020-12-16陈兴华
陈兴华
(甘肃省永昌县朱王堡兽医站 737200)
近年来,基层动物防疫工作在各级政府和基层防疫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地域条件、公众的思想观念、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原因,基层动物防疫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 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落后的养殖模式
目前,永昌县大多数农户养殖模式为一家一户散养,而且以放养为主,放养的牛羊基本上是 “早出晚归”,防疫工作只能在晚上进行。再加上地域比较宽广,农户居住比较分散,加大基层防疫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畜禽的这种养殖方式不利于强制性免疫措施的实施。
1.2 陈旧的养殖观念
农村散养户防疫观念淡薄,大多数农户潜意识里没有给畜禽防疫的观念,认为父辈们一直这样养,防不防疫问题不大,甚至还有农户认为自己饲养的畜禽是私人财产,自己决定是否要防疫及何时防疫,这些陈旧的思想观念导致农村防疫工作举步维艰。
1.3 浅薄的法制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规定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应依法履行动物疫病强制免疫义务,按照兽医主管部门的要求做好强制免疫工作。但实际农户将饲养的畜禽作为私有财产,阻挠甚至嫌麻烦逃避防疫人员对畜禽防疫,阻碍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的顺利开展。
1.4 落后的基层防疫员队伍
近几年,村级防疫员的待遇逐年升高,但提升幅度很小,至2018 年也仅仅是一年5000 元左右。由于城乡进程化发展迅速,大多数年轻人拥入城市,农村里留守的基本是中老年人,以至于担任村级防疫员的基本是年龄偏大,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人群,再加上村级防疫员待遇太低,留守防疫员还要兼顾家里农活,所以村级防疫员普遍存在得过且过,工作积极性不高的现象。
1.5 疫苗不能妥善保管
目前,各乡镇兽医站只有冰箱、冰柜和冷藏箱,没有冷藏室;村级防疫员要走乡串户为散养畜禽注射疫苗,对村级防疫员只配备一个能随身携带的冷藏箱,根本无法保证疫苗质量。
1.6 过敏反应引发许多矛盾
随着动物免疫次数和数量的增大,注射疫苗后的过敏现象即流产和死亡增多。近几年,过敏死亡的极个别偶有赔付,但绝大部分死亡及流产得不到赔付,对此许多养殖户意见很大,有的甚至将过敏现象迁怒于防疫员,有的养殖户害怕过敏拒绝防疫。
1.7 疫病防控难度加大
一方面畜禽的来源复杂,加大了疫病控制的难度。由于畜禽流通违法现象普遍,疫病传播复杂多样。另一方面混合感染增多,诊断难度加大。
2 对策与措施
2.1 加大宣传培训,努力提升防疫意识
通过发放小册子、悬挂横幅、张贴标语、设立宣传栏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动物疫病防治知识,让广大农户、贩运户及村干部认识到动物疫病防控的重要性,积极配合防疫员做好强制免疫工作,降低畜禽死亡率,全力保障全县养殖业稳步健康发展。
在全县有计划、有规模地对养殖户特别是养殖大户、养殖场及养殖小区工作人员通过培训学习、参观观摩等形式学习动物防疫知识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切实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积极主动配合防疫员做好畜禽防疫工作。
2.2 加强管理,严格考核
防疫人员的专业素质是防疫工作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能否发现疫病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所以对工作在一线的村级防疫人员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考核,及时调整不能胜任防疫工作,将符合防疫资格条件的人员充实到防疫队伍中,优化队伍结构。
2.3 做好免疫补针,严把免疫关
坚持每月补针制度,建立可靠的免疫屏障。引进动物在隔离观察期内视本地免疫情况,对重点动物疫病实施免疫接种。
2.4 探索新的防疫模式
当前防疫模式出现许多问题,探索新的防疫模式已势在必行。鼓励养殖者自行免疫不失为一种措施。只要养殖者配有最基本的冷链设备 (一台冰箱、一个冷藏箱) 和掌握最基本的疫苗注射常识,动物防疫工作完全可以自己搞。鼓励养殖者特别是养殖大户、规模养殖场自行免疫注射其实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防疫措施。这种措施有以下好处:(1) 养殖者领取的疫苗少,容易按要求运输、保存,不易失效;(2) 免疫注射时注射剂量、注射部位可以做到正确无误;(3) 有条件做好器械、注射部位的消毒;(4) 可以避免村级防疫员消毒不严带进疫病;(5) 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实在在做好按程序免疫;(6)发生过敏现象时可以及时处理;(7) 消除防疫中依赖别人反倒引起许多矛盾发生。另外,也可以探索将防疫注射工作承包给某个有防疫资质的企业或个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