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劳动素养培养策略探寻
2020-12-16徐德霞江苏泰州市海陵学校
徐德霞 (江苏泰州市海陵学校)
2018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新时代的青少年最诚恳的召唤。在初中生这个群体中也要宣传劳动精神,引导他们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培养他们的劳动素养,使他们将来成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过硬本领、高尚人格的人,成为强国兴邦的人。现结合工作实践,谈谈对初中生劳动素养培养的策略。
一、劳动教育应渗透在各科教学中
对于初中生的劳动教育应看重培养他们的劳动素养,而不能简单理解为开设劳技课。教育方针中所提的“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应该都是培养素养,其实他们并不对应相应学科。我们不能说“德”对应于思想品德课,也不能把“体”看成就是体育课完成的任务。因为不仅仅思想品德课,所有学科都应该体现育德功能。同样道理,劳动素养不只在一个星期一节的劳技课之中养成。家校的日常打理,班级的卫生值日、教室的环境布置,各门学科教学,都有劳动素养的培育功能。
1.语文课中的劳动教育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关雎》是《诗经》中的名篇,这首诗所礼赞的正是劳动女性的美好,我们来看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中的女性为何美?一丝浅笑,红润的脸庞,她哼着轻快的歌曲,欢快地采摘荇菜。她的美就体现在她劳作的过程,体现在她勤劳的品质上。教学这篇课文时应把理解“劳动创造美”当成一项教学目标。
再来看《诗经·十亩之间》,这首诗勾画了一幅恬静美好的田园风光,表现了采桑女轻松愉快的劳动心情。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夕阳西下,到处是一幅安静恬淡的画面,家家户户升起了炊烟,忙碌了一天的采桑女们,准备回家了。桑园里响起一阵阵悦耳愉快的声音。人们渐渐走远了,她们的说笑声和歌声却仍袅袅不绝地在桑园里回荡……短短的几句诗,诗人对劳动者的热爱与赞美便跃然纸上。这篇文章乃是教育初中生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经典之作。
诗仙李白在《秋浦歌》中他曾这样讴歌过劳动之美: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通过诗篇,我们不难看到:冶炼的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广袤的天地似乎都已被炉火照得通明。冶炼匠人的脸庞被炉火的光亮映得通红。他们一边劳动,一边唱起慷慨激昂的歌曲,歌声是那么嘹亮、高昂,以至冰冻的河流都为之激荡……这篇劳动者辛勤劳作的壮美画面是多么动人心魄!教学本诗时应把“培养学生对劳动者的尊重,体会劳动之美”作为教学目标。
2.音乐课中的劳动教育
劳动本身的美丽不仅在语文教学中,音乐课中,劳动之美也常常带领人们进入神圣美好的精神殿堂。音乐课的教学时也应渗透劳动教育。
1947 年夏天,著名音乐家马可来到黑龙江的一个大型工厂采风。一直以来,马可都想为工人们写一首歌。终于,工厂里熊熊燃烧的炉火、轰鸣的机器声和工人们热火朝天的劳动干劲触发了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于是,就有了今天广为传唱的《咱们工人有力量》:
咱们工人有力量,
嘿!咱们工人有力量!
每天每日工作忙,
嘿!每天每日工作忙,
盖成了高楼大厦,
修起了铁路煤矿,
改造得世界变呀么变了样!
……
热情、激昂、有力量的旋律,塑造了一种气势磅礴的美丽;这激动人心的歌词,鼓舞着千千万万劳动者奋力前行。教学本歌曲时应教育学生理解劳动背景,把唱出“劳动就是力量”当成本音乐课的核心目标。
歌颂劳动之美的音乐作品还有很多。《我为祖国献石油》这首歌写石油工人投身祖国建设,表现石油劳动时工人热火朝天的豪迈之情;《在希望的田野上》歌词反映了改革初期农民将要收获的喜悦;《幸福在哪里》歌词是劳动者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向往;《春天的故事》歌词泛滥着神州大地荡起的滚滚春潮;《不忘初心》情深意长、发人深省……
《美丽的心灵》关乎“劳动最美丽”的一个美好故事。
1979 年一个美好的早晨,歌词作家陈雪帆先生和往常一样早起晨练。当他走到中山广场附近,突然听到不远处的林荫之中,响起一阵清脆的车铃声,几辆清洁车迎风而来,环卫姑娘们精神抖擞、满面笑容。这是多么美丽的早晨!如何让还在梦乡中的人们看到这美丽的一幕呢?陈雪帆先生赶忙回家,一首《美丽的心灵》不久便作成了:
曙光透进路旁的林荫,铃声打破黎明的寂静。
姑娘驾驶清洁车,晨风吹动着你的衣襟。
你是健康和幸福的天使,深情联结着千百万人民。
双手打扮可爱的城市,歌声唤来春天的百灵。
姑娘洒下滴滴汗珠,描绘祖国锦绣美景。
3.美术课中的劳动教育
除了语文课和音乐课,美术课中也可以渗透劳动教育。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罗中立的作品《父亲》是一幅震撼人心的美术作品。画中人物是一名头裹白布、手端旧碗的农民。在阳光的照射下,他黝黑的脸庞满是岁月的痕迹。那凸出的眉弓与凹陷的眼睛、高挺的鼻梁、半张的嘴、干裂的嘴唇……这一切都似乎表明这位老人刚刚经历过一阵辛苦的劳动,口干舌燥,正想端着水痛快地喝,这名饱经沧桑、一生劳作的农民但却对生活充满希望。
劳动者的力量之美,也是美术作品表现劳动生活时的一个重要主题。徐悲鸿先生的名画《愚公移山》,取材中国古代的一个神话传说,描绘了愚公率众人开山挖路的劳动场面。画家徐悲鸿在画这个故事时,着重以宏大的气势来表达一个民族坚持不懈的劳动精神。
在美术史上,以劳动者为主题的著名绘画还有《伏尔加河的纤夫》《拾穗者》《播种者》等。以劳动、收获等为主题的美术作品更是不计其数。教学时应教育学生明白“劳动本身是平凡的、质朴的,但劳动中总有一种向上、激励人心、鼓舞人心的力量。这些伟大的美术作品不仅是对劳动细节的刻画,更是弘扬劳动是最美的。”
二、劳动教育应以实践体验为核心
劳动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倡“做中学”和“学中做”,遵循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知行合一的原则。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学会劳动技能时,教师应积极探索适合初中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劳动,让他们真正参与到劳动中,而不是停留在理论上。如可参加家务劳动、实践活动等系列劳动。学生可先尝试动手做一做,感知这些劳动并非想象中的那样,在初次体验的基础上发现做不完美的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办法,再次动手实践,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掌握各种劳动技能和技巧,一次次实践锻炼,从而提高动手能力。
如“组织学生打扫物理实验室并整理实验室器材”,笔者记录了这么一些故事:
学生小A 在班上成绩中等,平时看到他就是一种没有睡醒的神情,对学习不是很上心,但成绩也不是很差。让他组装一个小组的实验设备后,后来小A 竟然萌生了改变学习态度的念头。他对笔者深有体会地说:“原来‘读书无用论’都是假的。很多东西原来没好好学,以为自己都会,但刚一上手就全露馅儿了。现在才意识到,感觉有点晚,要扎实学习了。”
学生小B 是班级里有名的“发明家”。他平日最大的爱好就是研究电路,把各种小电器拆了再组装,在班级显摆。可是他在实验室里装备了一个班测量电阻的实验器材后,就筋疲力尽了。后来,他在日记中写到了他当时内心的挣扎与收获。他说:“我期望能摸到电表。但我最终在学习、磨炼,在拿器材、放器材、分配器材中感受到了劳动的不易。”
如周末组织学生去福利院义务劳动,笔者记录了这么一个故事:
学生小C 是我们班的班长,每次考试都是年级前三名。去福利院后,当一位老人说衣服纽扣掉了两个,想请一个孩子帮忙缝上时。学生小C 自告奋勇地说:“我来补!”可是她缝了半个小时都没缝好,急得汗如雨下。后来她在日记中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原来以为帮助福利院的爷爷缝扣子是个极其简单的事,但是动手以后发现并不简单。我以后在家里不能饭来张口,家来伸手,要多做家务,培养自己的劳动能力。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不管是参与什么样的活动,进行什么样的劳动,知与行都是不可或缺的。既要有理论上的劳动技巧,又要有劳动体验。“躬历山川,亲劳胼胝”,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探索,才能让学生体验到动手收获的满足感和快乐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也提高了他们吃苦耐劳的能力。
在学校劳动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使用各种劳动工具的能力,学会一些简单的专门性劳动,如打扫教室、美化环境、整装物品等,如校园锄草、为花儿施肥等。通过从事校园劳动,他们苦中作乐,身心愉悦并获得成就感,这既陶冶了情操,又激发了对劳动的热爱之情。
总之,对初中学生的劳动教育也是培养初中生生活与学习能力的重要一环节。在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初中生的动手能力更为重要,他们自身的发展优劣也关系着社会发展的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优胜劣汰是一个必然规律,因此,培养初中生勤奋的劳动意识也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课题。“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只有让初中生从中学时代起,就知道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一片天,懂得劳动的价值,懂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才能理解生活、适应社会并最终努力学习,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