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

2020-12-16沙冰

农村实用技术 2020年11期
关键词:农民时代农村

沙冰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 300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议题,它已经超越了产业发展和经济范畴,涵盖了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乡村文化建设相对于经济建设来说明显滞后。农民得不到及时、有效和系统的文化教育、引导和熏陶,正严重影响着乡村的精神面貌提升和经济发展。振兴乡村文化建设,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更是当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步。如何发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成为破题的关键所在。

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现实意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是净化新时代农村社会风气的有效手段;是占领农村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阵地的必要措施。

1.1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针对于乡村振兴制定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其中,“乡风文明”的目标突出强调了新时代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目前,与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我国乡村文化的发展明显滞后。乡村文化建设与决胜全面建承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为此,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是提升现代农民素质,推进新时代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建设“乡风文明”新农村的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一旦这种文化观念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够在意识形态层面发挥其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才能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1.2 提升新时代农民素质的迫切需要

农民的文化素质提升,是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保障因素。乡村文化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乡村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伦理取向。农民的人生观、价值观、行为取向和行为准则,也会直接受到乡村文化状况的影响。因此,推进乡村振兴,要从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人手,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塑造新时代农民,使新时代农民的精神内涵不断丰富,新时代农民的文化精神进一步提升,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营造乡风文明的文化氛囤。从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乡村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精神基础。

1.3 净化新时代乡村社会风气的有效手段

在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存在着封建迷信活动盛行、社会公德日渐薄弱等不良社会风气。加之各种“低俗”文化在农村迅速而大量蔓延,导致农村畸形文化膨胀。乡村文化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已经影响到了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武装农村,才能净化农村社会风气,农村社会才能健康和谐地发展。

1.4 占领新时代乡村意识形态领域阵地的必要措施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目前我国现代乡村社会在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了落后的封建主义意识形态、腐朽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共存的态势。乡村振兴亟待需要有一种能对整个乡村社会发展起到巨大凝聚力、整合力和引领力作用的作为精神杠杆的主流意识形态。完成这个根本任务,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用主流意识形态占领广大的乡村意识形态领域阵地。

2 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困境分析

我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很大提升。但是在乡村生活的很多领域,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仍面临诸多问题并严重阻碍着乡村现代化建设。

2.1 小农意识浓厚,思想观念落后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有以农治国的传统。这种农本文化观曾使中国的农耕文明得到长足的发展。但同时农民思想观念中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也阻碍了现代农村的发展,不利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2 科学精神欠缺,现代文化滞后

部分农村地区存在科学精神欠缺,封建迷信盛行,现代文化滞后,陈规陋习复活现象。在封建迷信活动上浪费大量钱财,在农村筹款办公益事业上却认识不足。导致农民文化消费畸形化和低级化的精神享受。面对我国现阶段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复杂情况,亟待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这一阵地,消除其腐朽、落后的文化糟粕。

2.3 价值取向失范,道德观念混乱

长久以来的小农思想束缚,实用主义态度在部分农民的道德观念中存在,认为基本的道德观念束缚人性。在价值取向上,也极易被极端个人主义、低俗的拜金主义的所占领。实用主义态度使得农民在行动上,以个人物质利益的获取为唯一动力。

2.4 农村权力道德腐败,造成基层政权信任危机。

很多乡村村务公开、民主选举等制度尚未健全,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也较薄弱;农民政治心理、参政意识还不成熟,法治意识、权利观念还很欠缺;农村基层组织监督不力、干部任免不科学、干部教育不当等原因,导致少数农村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出现了滥用权力、违法乱纪等权力道德腐败现象,造成对基层政权的信任危机,极大地影响了干群关系和党群关系。

3 当前中国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及新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农村文化建设逐渐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但从总体上看,乡村思想文化建设仍然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必须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使使乡村文化建设适应新时代乡村的新情况、新变化,满足农民不断变化和增长的文化需求。

3.1 新时代乡村先进文化建设的新要求

3.1.1 建立健全新时代乡村文化市场的新需求

农民富裕后,有能力进行文化产品的消费,这就需要以建立健全的乡村文化市场为其提供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新时代乡村先进文化建设必须要建立健全形成政府主导下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引导农村文化市场服务体系发展,满足农民个性化和较高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

3.1.2 新时代文化产品的消费新需求

中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影响了乡村文化消费趋向。作为新时代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象征的电脑和互联网已开始进入农民家庭。农民的文化新消费更多地投入到了科技含量较高的文化服务产品中,科技类产品将逐步成为新时代农民文化消费的主流产品。

3.1.3 新时代科技文化的新需求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支持和鼓励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现阶段农村科技文化短缺,尤其是实用科技。新时代农民迫切需要一支提供更多的科教文化宣传活动,科普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三农”工作队伍。

3.1.4 高雅文化的新需求

目前,送文化下乡确实使观看演出的农民得到了高雅文化的熏陶,但也是杯水车薪。由于基层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应严重不足等原因,低俗文化不断涌人农村,侵害了农村淳朴的文化。一些地方封建迷信活动比较严重,腐朽思想蔓延。正是文化需求上的“饥不择食”,使一些农民无选择地接受了这种“文化”。满足农民对高雅文化的需求、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是抵制低俗文化侵蚀有效措施。

3.1.5 复合型文化人才的新需求

拓展农村文化阵地、创新农村文化建设途径需要既有专业知识,又能抓文化项目、运作文化项目的人才,可以多渠道引进和有重点地培养这类人才,通过关键人才带动农村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因此,建设一支懂专业、懂管理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仍任重而道远。

3.2 打造新时代乡村先进文化建设的新举措

3.2.1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打造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升级版”

要着力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城乡文化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切实保障农村文化经费投入,扭转“重经济、轻文化,重城镇、轻乡村”倾向。统筹城乡文化资源,推动城乡文化共享,积极探索“文化下乡”的长效机制和有效性,促进城乡文化的互动共享。

3.2.2 提升乡村文化创新力,打造文化形式“升级版”

面对当前乡村文化的发展落后于时代的变迁的现状,仅仅依靠政府主办是不够的,要积极培育乡村农民主动参与到文化乡村建设中,增强农民自身的“文化造血”能力,以适应新时代农村文化的新变化。用政府引导与乡村农民主体作用相结合的方式,坚持和发挥农民在民意驱动、机制创新、组织带动等方面的决策、建设、监管的主体作用。要着眼于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培育内容积极健康、风格清新质朴、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乡村群众文化。各方面建设力量形成合力,文化的本质内涵也将随之得到释放,成为农民精神思想的“魂”。

3.2.3 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打造发展方式的“升级版”

我国农村目前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模式主要体现为行政化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带来的结果是供需严重脱节,设施利用率低下,管理和运行成本较高。要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必须打造发展方式的“升级版”。政府职能部门在履行宏观管理、政策制定、绩效监督等职责的同时,注重多元文化服务主体的培育,增强农村文化的自我生存能力。

3.2.4 应对农村劳动力“空心化”现象,打造内容建设的“升级版”

常住人口由农村向城镇、两翼向主城加速聚集,农村出现了劳动力“空心化”现象。一些地方政府忽视了研究文化消费心理需求,或者没有按照当地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倾向和需求量来配备,出现了内容建设的“错位”。以图书供给为例,综合文化站的藏书多为政治、哲学、艺术或者城市图书馆下架的图书,大多数农民看不懂、用不上。通过建设“美丽乡村”平台,提供提供形式多样、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产品,提升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2.5 根据本土特色,打造美丽乡村的先进文化“升级版”

当前,农村社会在改革开放、走向现代性的过程中,原有的一些优秀文化形式正逐渐从农村消失,农村优秀传统文化面临传承的危机。乡村文化中口头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都是不司再生的资源。要通过深挖地方特色,延伸文化魅力,将红色文化、乡土文化、地方风俗、民间艺术等特色文化融入美丽乡村建设,系统地建立起新时代适合农村社会健康发展的文化秩序。

3.2.6 应对农村居民“被文化”的供给模式,打造需求表达和决策的“升级版”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激发全民族创新创造活力。我国现阶段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供给模式基本上是呈现“送文化”多,“种文化”少;农民“被文化”多,主动参与文化少的自上而下的单向模式。农民在文化上的需求、决策、管理、评价等方面缺少参与权,农民的主体性作用薄弱。农村公共文化是农民的文化,因此公共文化活动,应让农民群众成为文化建设的真正参与者和受益者,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3.2.7 以乡贤文化为引领,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升级版”

五千年中华文化,基本载体就是乡村。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贤对家乡的热情让他们能够持之以恒地为家乡建设倾注力量。他们需要施展才能的舞台,让城乡融合更加和谐。要以村民安居乐业为目标,发挥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畅通乡贤与乡村信息的互联互通机制,激发乡贤参与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以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乡村,是村民生活的安居之所。乡村文化,是村民心灵的家;乡村的民俗,是族群和村庄地标。发展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是新时代现实的需要,是面向未来的选择。

猜你喜欢

农民时代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耕牛和农民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新农村 新一辈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