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转型模式研究
——以滦州市鸡冠山农业生态园为例
2020-12-16黄浦
黄 浦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121013)
1 研究背景
1.1 农业生态园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党的十九大以来,“绿水青山”“生态文明”理念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环保且效益显著的农业生态园高度聚焦了人们的目光。农业生态园是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融合的结果,是以生态农业生产为基础,集观光、绿化、娱乐于一体的新型产业模式。现代农业生态园与传统农业园的建设规划不同,其充分坚持了生态和经济同步发展的原则,是在保持农村生活文化基本面貌的基础上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需求的一种有价值的创新活动。
1.2 农业生态园发展存在的问题
1.2.1 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与经营管理。农业生态园的建设需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找到自己的特色,才能实现长效发展。但实际上很多园区的规划并没有结合园区目标定位设计主题,只是盲目地抄袭他人的经验,从而导致农业生态园的功能分区不明确、各项设计缺少内涵、园区建设不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进而严重影响园区可持续发展。
1.2.2 经营管理者缺乏专业知识技能。虽然农业是我国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一,但是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农业被人们所忽视。同时,农业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缺乏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发展与升级。
1.2.3 缺乏旅游特色和科普功能。“农业旅游”和“科普教育”应成为农业生态园的一大特色,尤其是现代人的思想意识不断提高,吸引他们的往往是生态园的特色文化价值和景观价值。而很多园区没有形成鲜明的发展特色,在科普建设上也相对匮乏,这些都成了抑制农业生态园长效发展的潜在隐患。
1.2.4 生态园基础设施建设欠缺。现代农业生态园受到土地面积和周边环境的限制,不能有效保证给游客提供一个“吃、住、行、游、购、娱”的综合环境,基础设施缺乏,基础设施的配套资金缺口大,农业设施发展滞后,如何有效承载客流量成为生态园区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
2 研究意义
2.1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与以第一产业为主的传统农业经济结构相比,农业生态园涉及果蔬采摘、餐饮、观光旅游等二、三产业,进而提高了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带动了种植业、养殖业、交通运输业、农产品加工业、旅游和商贸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1]。
2.2 促进农民充分就业,改善农民的生活
农业生态园作为一种综合的发展模式,涉及一二三产业,而且建设规模一般较大,对于劳动力的需求较大。并且农业生态园靠近农村,可以直接解决众多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民收入。
2.3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由于农村发展历史长且没有严格的环保政策,自然环境一直处于恶化状态,生态园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自然环境。并且作为一个新兴的综合产业模式,生态园整体上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从而不断缩小与城市的差距。
3 农业生态园的改造实践
3.1 具体概况
鸡冠山农业生态产业园坐落于河北省唐山市滦州市九百户镇宋家裕村,由唐山友顺农业开发发展有限公司兴建,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共建产学研基地。该园区总面积0.17万hm2,计划投资5.0亿元,旨在将荒山秃岭建设成依托当地特色的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农业生态园。
3.2 总体规划
园区按照“两带六区”的思路,按照有机农业标准栽种多种果树,按农业旅游要求打造特色农业梯田,建设连栋智能温室大棚,利用山杏、山桃等野生树种绿化荒山,按循环农业标准林下养殖具有地方特色的特种畜禽。该园区以“企业领办、合作社管理、农户加盟”股份合作模式进行运作,重点帮扶周边村贫困户通过果品产业发展脱贫致富。园区建成后,优质果品面积达到666.67 hm2,生态林面积333.33 hm2,将与燕山果品科技产业园区其他核心企业在资本、技术、品牌等方面进行进一步融合,适时组建滦州果业集团,呈现给冀东大地的将是一片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3.3 优势分析
3.3.1 交通便利。鸡冠山生态园位于滦州市九百户镇,道路畅通,公路便利。园内规划有序,风光无限,周边乡村民风、果蔬采摘、农事体验等基础活动较好,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3.3.2 地形丰富。园区有众多平坦的农田、低缓的山丘,景观丰富,可以发展作物种植、果蔬培育、养殖业等多种产业。而且该园区的卧佛山、木鱼湖、龙泉瀑布、黑松、野果、砾岩和红石等特色景观,形成了鸡冠山独特的“山水林石”[2]。其中,依托以砾岩和红石为特点的山地景观,将建成冀东地区独具特色的地质公园。
3.3.3 气候适宜。鸡冠山生态园属于温带季风气候,而且距离渤海较近,海洋性气候特征明显,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农业种植历史悠久、资源基础良好。
3.3.4 资金与劳动力来源可靠。生态园以私人企业投资为主、政府政策扶持为辅,具有良好的资金来源。而且其靠近村落,劳动力来源具有可靠保证。
3.4 成果收益
目前,鸡冠山生态园实施的多项综合工程已取得初步成效。实施的荒山生态治理工程,旨在将荒山荒坡建成青山绿水。秸秆气化系统工程预计每套系统能为1 000人规模的村庄集中供气、供暖,畜牧业所产生的肥料可用于生产木炭、沥青等。园区还在积极建设林下经济,在林下种植牧草和养殖牲畜,所生产的禽蛋、肉类产品绿色无公害,667 m2年收入在2.5万~4.0万元。林菌区,利用果树修剪后的枝干生产食用菌,菌棒废料作为有机肥返回农业生产,667 m2年收入在1.5万~3.0万元。
3.5 存在问题
①生态园缺乏专业的农林专业技术人员和总体建筑设计人才,对于园内的作物、果蔬种植和园区的分区规划缺乏科学系统的长期准备。
②生态园宣传力度欠佳,知名度小,缺乏稳定的客源市场,并且受到季节、时间的影响,造成旅游观光基础设施大量闲置,从而造成资源浪费,影响生态园的总体效益。
③生态园地处乡村,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垃圾处理能力有限,从而园区开发初期产生的垃圾、废物材料无法得到有效的处理。随着园区发展规模的扩大,产生的垃圾废物将会进一步对环境产生污染。
4 转型建议
4.1 国家加强政策扶持,出台完善的资金和补贴政策
农业生态园虽发展势头正好,但具体建设情况复杂,整体的建成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且土地等自然资源的使用都存在权限的制约,国家应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以促进农业生态园这一新兴产业模式可持续发展[3]。
4.2 加大开发规模,利用多种经济力量
农业生态园涉及产业众多,自然资源丰富,可以积极引进政企力量,扩大投资规模,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扩大其知名度和消费市场,延长农业生态园的产业链,增加相关产品的附加值[4]。
4.3 加强人才培训,引进高新科技设施
在现代工业化、科技化社会,农业生态园的发展同样离不开高科技的应用,通过专业人才对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符合农业发展规律并带动园区整体规划的有效落实。并且经营管理人才的重要性同样不容忽视,合理进行经营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各项要素的利用率,实现生态园飞跃发展。
4.4 加强自主创新,形成品牌特色
结合农业生态园所处地区的文化与人文景观,因地制宜,开发具有当地农业和文化特色的农副产品和旅游精品。同时,通过宣传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吸引客流量,扩大产业规模,从而实现农业生态园又快又好发展[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