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工匠精神”深植大学生心田

2020-12-15田慧琴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心理健康大学生

摘  要:“素质修养与心理健康课”将授课内容和“工匠精神”结合,通过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潜意识,利用意象对话了解自己,将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相结合,播撒“工匠精神”的正心种子,培育“工匠精神”的正言种子,收获“工匠精神”的正行种子, 将“工匠精神”深植于大学生心田。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0)04-089-04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政治格局在变,全球化进程在变,科技与产业在变,全球治理在变。职业院校如何应对变化,如何解决大学生成为专才还是通才,如何加速培养应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教师教学面临的课题。“素质修养与心理健康” 课程”通过为大学生创建成长所需要的安全、温暖、自由的课堂环境,将培养目标和“工匠精神”与教学内容结合,让大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的期待。

一、正确认识潜意识,为“工匠精神”的深植奠定基础

(一)潜意识和意识的关系

潜意识是人的本能,它主宰着人的精神活动。让大学生认识自己的本能,就需要通过心理课教学引导他们了解意识和潜意识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和作用。心理学家威廉·卡彭特在其专著《神经心理学原理》中曾写到:“两股完全不同的精神活动,就像两列并行的火车,一个是意识,而另一个是潜意识,”[1]。意识只思考复杂问题,在人的感觉系统向大脑每秒传递1100万比特的信息中,意识能处理的部分每秒不到50比特。绝大多数信息由潜意识处理,它深刻地影响着人的主观意识。当大学生能够正确了解意识和潜意识的作用及二者的关系时,就会对潜意识产生兴趣,并开始关注自己的潜意识。

(二)潜意识和人的关系

心理学研究发现,有较高自我评价的人往往更加健康幸福,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更愿意相信别人,展现出合作倾向,在面临冲突时,更愿意找到建设性的解决方法。在人的潜意识中,人人对自己都有一个主观判断,而人的感情和行为会不自觉地和这种判断保持一致。当自己认为自己做不到一件事时,就算客观上自己完全可以轻松应对,也很难取得成功,甚至会倾向失败。而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则可以让自己产生积极的心态,保持自信。这些认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很有益。

(三)潜意识和大学生自身的关系

潜意识是人内心发生的心理活动。笔者在心理课教学中发现,大学生们常常意识不到,甚至很多大学生都不知道自己内心萌生的心理活动就是潜意识。心理活动分为表层和深层,虽然深层的心理活动意识不到,但它却处在人的潜意识中。帮助大学生了解潜意识非常有价值,其价值在于潜意识下的自信和乐观会给大学生身心带来益处。所有成功者最初都是从一个小小的信念开始的,信念是所有奇迹的萌发点。大学生了解了潜意识和自己的关系,就会激发起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这就为“工匠精神”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二、通过意象对话为“工匠精神”的深植明确方向

(一)大学生自我成长需要“工匠精神”的理念和动力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和极致,對精品有执着坚持和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专业敬业、精益求精、专注耐心、一丝不苟与坚定不移。“工匠精神”是一种热爱工作的职业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大国工匠们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就是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制造”的神话。在心理课教学中,将“工匠精神”、匠人故事和课程内容巧妙结合,会助力大学生主动追求“工匠精神”。

(二)大学生自觉成长需要“工匠精神”的多元文化滋养

“德国制造”一直是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标准、完美、精准、实用”的文化特征深深地根植于德国人内心深处。8000万人口的德国之所以有2300多个世界级的制造业品牌,靠的是德国人的工作态度、对每个生产技术细节的重视,正是因为这种工匠精神,成就了“德国制造”耐用、可靠、安全、精确的形象,也使德国经济能够屹立潮头。除此之外,日本人推崇“工匠精神”,对工作不懈不怠、严谨认真,于细节中体会工作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他们尊重匠人的传统展现在各行各业,长寿企业数量全球第一,其中百年企业50000余家,二百年企业3416家,五百年企业39家,千年企业9家[2]。德国人专注低调、追求品质的精神,日本人企业质量为先、信誉至上的经营理念,以及我国人民具有的朴实、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兢兢业业、勇于创新的品质与传统,都是滋养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元素。

(三)大学生自律成长需要“工匠精神”的目标导向

意向对话是探索人潜意识的方法,也是人与自我潜意识沟通的工具。心理课教学通过简单的意向对话,帮助大学生和自己的心灵去交流、去沟通。大脑语言是逻辑思维,心灵语言是形象思维、图像思维,是一种以意向为基础的原始思维。通过意向沟通,一方面帮助大学生梳理、改变、净化心灵,另一方面帮助大学生提高自我意识,正确了解自己,找到自己内心所思、所想、所要。如果大学生能够找到自己的“生命之弦”,生活中的困难和琐碎也就不会遮蔽双眼,就会自觉朝未来职业所需要的“工匠精神”目标前行。

三、通过课堂体验将“工匠精神”的种子深植学生心中

(一)播撒“工匠精神”的正心种子

1.孝心

情感是实现自我的第一动力,百善孝为先。《弟子规》云,“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心中有父母,立命有根基。孝小可治家,大可治国。培养一流人品和“工匠精神”,正是古圣先贤的圣人之治。心理课可以在学生心中种下做任何事首先要对得起自己的父母、要做能为父母争荣光的事的种子。孝心对大学生的未来无论是生活还是职业都是益处良多。

2.责任心

责任是工匠的使命,它能让一个人具有最佳的精神状态。在世界500强企业中,责任是最为关键的理念和价值观,同时也是员工的第一行为准则。[3]作为一种内在精神、理念和重要准则,任何时候都会被企业奉为生命之源。针对责任心培养,在心理课上对大学生提出要“把学习当作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是我的责任”的理念,要求带着100%的责任心,集中心力做自己的工作。

3.感恩心

心怀感激是工匠的基础。大学生只有懂得感恩,才能使自己变得谦虚,使人格获得完善,使知识和技能水平得到提升,成为一名持续成长的人。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时常感恩,会让人的生命发生奇妙变化。让人内心富足的最好方法就是不断地去感谢周围的一切。在心理课上,要求学生每天试着发现感恩自己的事,锻炼对父母、老师、朋友、同学、等表达感激之情。学会温暖别人,学会温暖自己,这也是职场所需要的“工匠精神”。在教学实践中,师生互相交流,不仅可以激励教师幸福前行,也是对大学生的无言鞭策。

(二)培育“工匠精神”的正言种子

1.“工作场所”从培养学生微笑正言开始

一流匠人要有快速和别人建立关系、融入团队的能力。心理课教学要把教室当成学生的“工作场所”,培养大学生进入“工作场所”的庄重感和神圣感,锻炼大学生与老师和团队成员打招呼。工作中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好坏,取决于见面瞬间的打招呼,而好的打招呼方式是要让人由衷地微笑。笑是为人处事的通行证,笑是温暖的力量。学会积极地与人打招呼,可以活跃“工作场所”的气氛,帮助大学生快速进入工作状态。

2.内隐学习让学生成为正言的主人

工匠要能与人建立联结,被人接纳,要有交流各种想法、解决现场问题、保证产品质量的能力。当今社会不管学什么专业,理解别人、表达自己是生存立足的最基础能力。在心理课上,结合专题设置情境,团队自编自导自演辩论赛、情景剧、微小品等,大学生注意力放松,头脑开放,直接感受朋辈们传达出的各种信息,很容易领悟和吸收教学内容。实践表明,此教学方法使大学生的理解力、共情力以及表演力、表达力都得到了锻炼,课堂愉悦感和教学效果大大增强。

3.表达情感锻炼学生书面正言的能力

通过真实情感的文字表达是成为一流匠人的基本条件。在心理课上,大学生通过文字和教师交流,表达想法、传递情感,助推师生快速了解、增进情感温度。如给教师写信、给家长写信、给自己写信,像匠人一样,让心语流淌,不仅能感动父母、感动老师,更能感动大学生自己。大学生和父母、老师和朋友之间的关系越融洽,心情就会越好,情绪就会越稳定。

(三)收获“工匠精神”的正行种子

课程结束,一位休学一年的学生感言:“过去的我爱打游戏,沉迷感情纠葛中,在烦躁、不安、恐慌中度日。现在的我每天晨跑半小时、早睡早起、作息規律,参加社团、热爱学习、较为自律,阳光、开朗、心情好,希望未来自己继续努力,越来越优秀,认真对待每一天。”一位不爱说话性格内向的男生说:“过去的我自卑、胆怯,不敢去对任何事做出尝试,不敢迈出那开头的第一步。现在的我凡事不再是我不行,而是我试试,坚信我可以。未来的我会更加努力,更加勤奋,会变成更好的自己。”一位学生写到:“过去的自己如同一棵刚栽上还未发芽的小树,要想保持生命力,需要家人和老师的帮助。只知道服从家长的安排,每天也只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不知道自己去学习。现在的自己,像一棵发芽长叶子的树,已经可以自己生长。家长管的少了,学习也知道用心了,知道自己的理想是啥。希望未来的自己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实现自己的理想,完成自己的事业。”

课后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们对教学形式“非常满意度”占参加问卷人数的86.17%,比较满意度占12.77%,最喜欢的教学环节是团队展示,占89.36%,其次是教学互动,占82.98%。认为课程内容总体对自己非常有启发的占82.98%,比较有启发的占14.89%。很多大学生为了锻炼自己,加入了学校和学院、系学生会、团总支和各类社团,在学校开展的各种大型活动以及各级各类比赛中取得了佳绩。“工匠精神”的植入,教师示范是关键。教师不仅要“道深”,还要“业精”。教师的时间观念、教学认真程度、教学内容的准确性、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学能力等,每一个细节都会影响着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总之,培养一流应用技术技能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面对后疫情时代的就业压力,面对学生未来就业的不同需求,面对大学生成为专才还是通才的不确定性,需要每一位教师从课堂出发,积极播撒“工匠精神”的种子,将每堂课的教学作为滋养学生不断变得开朗、向上的契机,精心培育,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美)列纳德·蒙洛迪诺.潜意识:控制你行为的秘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67.

[2](日)秋山利辉.匠人精神[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序言15.

[3]朱明德.责任[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1.

收稿日期:2020-06-05

作者简介:田慧琴(1965),女,天津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与教学。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心理健康大学生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大学生就业趋势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