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究

2020-12-15黄俊杰

西部论丛 2020年14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课程思政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课程思政也是實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高校要在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主渠道作用的同时,不断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充分挖掘每一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而行,真正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探索课程育人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逻辑关系

“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而思政课程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际上,后来提出的课程思政是对思政课程的一种延申与拓展,两者虽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是目标一致,都是致力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应该优势互补,相辅相成,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1.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目标和功能上有一致性

课程思政和思政课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强调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核心都是育人,旨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一直以来,我们都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抓手,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加以研究,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课程不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中央16号文件中曾经鲜明的指出,高校各门课程都具备育人功能,为高校开展思政工作指引了方向,拓宽了思路。因此,各类专业课程也应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占有一席之地,课程思政的概念也就应运而生,而课程思政的提出,也恰恰回应了“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这一要求,拓宽了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也给高校课程育人功能的发挥带来了的新的启发。

因而,从本质上来说,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是高等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抓手,两者是一个整体,根本目标都是为了铸魂育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因此,两者应该协同发展,同向而行,形成育人合力。

2.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侧重点不同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虽然目标一致,功能相同,但是却各有侧重。两者在“思政”的内容上有所区别,思政课程中的“思政”更多的指向比较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而课程思政中的“思政”侧重于通过各类专业课程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因而,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各类课程中的价值引领作用,确保各门课程都能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其次,不同于思政课程的是,我们提出的课程思政实际上是一种课程观,它并不是特指某一门课程,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每一门专业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去,因此,并不能简单地把“课程思政”视为“专业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都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但是两者在发挥育人功能时的地位和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应该在保证思政课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各类课程潜在的价值元素,真正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合力推进高校育人工作迈向新的台阶,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高校课程思政和思政课在发挥课程育人功能方面的现状

1.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发挥不显著

一直以来,大家普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定的误解,主观上觉得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义务,其他的专业课程主要承担的就是通识教育的职责,这就导致课程思政与思政课“两张皮”现场,而由于长期没有得到重视,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也不强,专业课的育人功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课程思政在高校育人体系中作用发挥不明显。此外,仅仅依靠思政课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势单力薄”,难以发挥其价值引领功能,也难以在教育资源上聚集合力,无法取得最优化的育人成效。

但是,我们在强调突出思政课和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的同时,并不能进行一刀切,要防止出现专业课“思政化”和思政课“通识化”的现象。需要特别关注的是,专业课要在遵循课程教学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突出其思想引领功能;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则不能淡化其意识形态性,只有厘清其中的逻辑关系,才能更好的指导育人实践。

2.高校对课程思政认识不到位

人们对于新事物的认识和了解会有一个过程,总是从无知到有知,从一开始的不了解到了解、再到深入了解,这是客观规律。对于高等学校来说,要想完全吃透“课程思政”也需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目前,大家对“课程思政”的认识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对于如何更好的推进课程思政,指导实际工作等的认识还不到位,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因此,高校要提高重视程度,加强顶层设计,用发展的眼光,从全局角度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进行规划和布局,真正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齐头并进,合力育人。

3.教师队伍主观意识和理论水平有待提升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的课程育人功能要想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教师在思想上认同这一理念,才能在行动上真正落实“课程思政”。当前,部分教师对在专业课中引入思政这一理念的认识程度不够,认同感不高,片面的觉得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而自身也不注重在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学习与研究,导致课程思政无法真正落到实处。而要推行课程思政,教师的主观认同和理论水平是关键,只有教师在主观上认同课程思政,才可能参与其中,推动“课程思政”真正落地、生根、发芽、结果。

三、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路径选择

1.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是高校育人工作的强有力抓手,是落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表现,要充分发挥各类课程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实效,就要尽可能挖掘每一门课程当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价值导向和思政元素,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潜移默化的接受到思政和主流价值观的熏陶,通过这种沁润式的方式,滋养学生的心田。

每一门专业课都蕴藏着启迪智慧、激发爱国之情、坚定制度自信、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正气、增强社会责任感等“思政元素”,专业教师需要不断开发这些课程中潜在的这些价值引领元素,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将“大道理”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沁润学生的心田,真正激发学生的热情与认同。高校课堂教学要突出“课程思政”功能,要激发专业课教师的主观意识和认同,引导专业课教师结合教学课程特点,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将中国力量和制度自信的种子深深的扎根在学生的心中,最终转化为爱国力行的强大动力,激励学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贡献青春力量,真正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探索“互联网+课程思政”新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学会因时而变,在新媒体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要能够将思政工作的传统优势与新媒体技术深度融合,让思政工作“活起来”,增强其时代感,提升其亲和力和吸引力。互联网的运用使得以往线下教学活动中时间和空间限制得以突破,不仅促进了互联网+思政的繁荣与发展,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现实路径,也给高等学校育人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启发。可以说谁赢得了互联网这个高地,谁就赢得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先机。探索“互联网+课程思政”的模式不仅是创新思政工作的需要,更是提升思政工作有效性的必然趋势。

因此,高校要坚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结合”、“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键对键与面对面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微课、慕课等网络平台,开展丰富的线上教学活动,不断挖掘和思考专业课堂中的思政元素,把对学生的价值引领融入到师生的在线互动当中,为学生传递正能量,实现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的功能。

3.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高等学校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成长规律,不断探索提升思政课亲和力和实效性的路径。思想理论课是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的至关重要的课程,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要开好这门课程,关键在于教师。因此要强化思政课教师团队的素质与能力,按照“八个相统一”的要求,着力提升思想理论课的亲和力和实效性,真正使其担负起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本质上来看其实是做人的工作,核心是学生,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不断研究学生的特点,聚焦学生的核心关切,积极回应学生的实际需要,实施精准思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用螺旋上升式的方法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进行课程教学活动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真研究学生的接受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深入浅出、声情并茂、生动形象地将“大道理”传输给学生;其次,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育形式要“接地气”,在亲和力和针对性上下功夫,采用学生喜闻乐见、愿意接受的形式,与学生同频共振,真正让思想政治课“活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共同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4.深入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门课程都需要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种好育人责任田,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而行。这里的同向同行,指向的是思想政治课的“向”与“行”,这个“向”应该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而“行”则是各类专业课程要在思政课的引领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所以强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而行,就是为了确保专业课程能够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最大限度的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构筑育人合力,共同担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的重任。

课堂教学是大学育人的主要阵地,所有課程都肩负着育人的使命,因此,课堂教学的育人应该是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要确保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而行,不仅需要专业课教师发挥主动性,更需要在顶层设计上加以制度保障。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机制,高校要加强在课程思政建设上的顶层设计,注重把立德树人的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和相关学院,着力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实现“三全”育人;其次,高校要强化制度建设,将课程思政建设实实在在的写进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去,在保障思政课核心地位的同时,确保各类专业课程百花齐放,形成合力;最后,传道者首先要信道,明道,因此高校要注重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理论水平建设,不断提升高校教师的育人能力,确保教师能够担负起育人使命。

课程思政和思政课都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在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重点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真正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而行,发挥协同效应,形成育人合力,切实担负起铸魂育人的伟大使命。

参考文献

[1] 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31-34.

[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

作者简介:黄俊杰(1991—),男,江苏徐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