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大学生拖延心理成因及其对策

2020-12-15雷梦佳

神州·中旬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对策大学生研究

雷梦佳

摘要:拖延作为一种复杂的行为表现,它并非完全来自遗传,很大程度上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拖延心理的成因涉及到多个层面,例如人格因素、非理性信念、自尊、注意力以及情绪等。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大学生拖延心理的成因,旨在从高校的教育功能、家庭的引导作用以及学生的自我管理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帮助大学生群体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

关键词:大学生;拖延心理;对策;研究

1 引言

拖延症是指个体将当前需要完成的事情推迟到以后完成的一种行为常态。Ellis和Cnaus于1977年首次提出拖延心理的概念,旨在描述青年人群对于未来时间的认知模式。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学者对于拖延症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拖延概念也逐渐被大众熟知、接受并使用。拖延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并不罕见,例如部分大学生唯有等到开学时,才开始熬夜完成假期学习任务,更有甚者将平日的复习计划一拖再拖,等到考试前夕才通宵复习。拖延症已然成为当代青年群体漫漫求学路上的一块绊脚石,如何正面看待并合理应对拖延情绪是值得每位大学生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深入剖析大学生拖延现象与心理成因,旨在提出可行性建议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生活。

2 拖延心理概述

2.1 概念界定及特征

拖延症是一种每个人都会出现的“病症”,拖延是一种减缓社会效率、阻碍自身发展的状态。从结果来看,拖延行为会导致人们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应该做的事情。放在团体中,拖延行为则会损害他人的利益。人们会在道德层面上谴责拖延者,因为它不仅妨碍自我发展,更影响群体发展。本文中所提及的“拖延心理”具备以下四点特征。

回避性。时间是拖延的核心,人们往往因为主观情绪而推迟完成某件任务。初衷或许并非是逃避任务本身,也可能仅仅是缺乏时间规划意识,导致错过了完成任务的最佳时机。拖延者更倾向完成简单有趣的任务,对于难度系数较大的任务,他们更倾向于逃避,即拖延。

非理性。心理咨询从业人员更倾向于支持非理性拖延论,即拖延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即短视行为。人们通过拖延来逃避任务,但任务并不会因为拖延而消失,拖延只会导致完成任务的时间被一再压缩。即使拖延者内心知晓拖延的后果,但仍旧会为了当下短暂的轻松而选择拖延。

自愿性。拖延是主观造成的,即是个体主观选择的结果,而非客观或是他人逼迫。不少学者认为拖延是一种理性行为,尽管有时拖延引发的不良后果会令其陷入自我否定,但在某种程度上,拖延可以获得当下的情绪满足,将不良情绪推迟到以后。

2.2 分类

回避拖延和唤起拖延。前者常常是为了维护自尊或是逃避任务。回避性拖延者往往不会检讨自己的错误,当回避行为导致了不良后果,他们通常会寻找环境或他人的原因来掩饰自己的错误。而唤起性拖延者的目标是寻求刺激。他们期待得到一种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任务的满足感,因而他们会将任务推迟到最后几天。高强度的压力和紧迫的时间会激发人的最大潜力。通常唤起性拖延者喜欢刺激和新鲜事物,具有较高水平的成就动机。

主动拖延与被动拖延。主观拖延者往往具备压力期待、乐观预期、能力自信三个特点。反观被动拖延,该类型拖延者往往具备悲观预期、自卑的特点[1]。

情境拖延与特质拖延。情境拖延是一种状态拖延,指在特定地点、特定时间段下出现的行为,强调情境对人的影响。而特质拖延是一种慢性拖延,它跨越时间和空间,贯穿于拖延者日常生活的多数情境,被认为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

适应性拖延与适应不良拖延。适应性拖延者不会从拖延中感到焦虑或慌张,反而他们的效率会有一定的提升。而适应性不良拖延者则会因为不自信或能力不足等原因被动地选择拖延[2]。

焦虑拖延和放松拖延。焦虑拖延者畏惧失败以及失败的后果。而放松拖延者则擅长把失败归因于他人或环境因素中,将拖延行为合理化[3]。

3 拖延心理成因分析

本章将会从任务本身因素、环境因素、个体差异三个方面对拖延心理成因进行分析,为大学生拖延心理应对策略的提出给予理论支持[4]。

3.1 任务本身因素

任务性质。部分学生由于对任务的不了解或对任务本身缺乏兴趣等原因选择拖延。若对任务产生了厌恶抵触的心理,则会逃避和拖延完成任务。其次,大学生活中任务的选择面较为广泛,大多数个体更倾向于完成参与性高或娱乐性强的任务,从而导致了任务的拖延。

任务奖惩时间。通常来说,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周期越长,便更易引发人们的拖延行為。另外,任务给予反馈的速度越慢,人们对任务本身价值的认知就越低。若任务能够及时提供反馈,个体的参与度与积极性就会更高。

任务奖惩大小。一般来说,任务奖惩越小,便越容易引发人们的拖延行为。反之,教师可以通过适当提高任务奖励的方式激励大学生群体快速完成任务。

3.2 家庭教育及情景因素

人类是群居动物,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极为紧密,群体构建的社会环境或多或少会影响到个体的思想与行为。现如今,我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都已经进入正轨,无论个体所处何种职业与年龄段,都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当群体压力变大时,个体需要找寻途径去释放自我。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接触的娱乐方式大多来自于媒体以及各种电子设备。这些娱乐方式会在不同程度上削弱其意志力,部分大学生很难将自己从这些娱乐活动中抽离,从而会高频发生拖延行为。

家庭因素也是造成许多大学生拖延行为的一大关键因素。呵护宽容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会使个体本身产生“即使任务没有完成,也并不会影响什么”的认知。严厉专制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增加大学生的拖延概率。鼓励理解型的教养方式会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归因态度与时间规划意识,久而久之拖延行为发生的频率便会降低。

3.3 个体差异

人格因素。不同人格类型对拖延行为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其中导致大学生发生拖延行为的重要因素有严谨性和神经质两种。严谨性较高的个体善于控制自我,他们目的性明确,较为自律自觉。因此任务完成效率很高,很少对任务进行拖延。而神经质较高的个体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常伴有敏感、焦虑等状态,容易陷于烦躁、不安等负面情绪中,比常人更易发生拖延行为。

思维方式。有的人追求完美,力求每一步都做到精准精确;有的人害怕失败,总是提心吊胆,害怕犯错;有的人特别看重他人评价,害怕自己的无心之失会遭受他人的指指点点。通常以上类型的个体在刚接到任务时,会十分期待得到一个完美的结果,他们会花大量时间规划与准备,甚至会浪费大量时间在琐碎的细节里,导致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达成理想目标。若最后出现时间不足或任务满意度较低等情况,他们往往会对自己感到失望,并且开始逃避任务。另外,抵触任务本身以及不喜被别人指挥或命令的人更易失去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自我效能感过低的人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错误的判断。他们常常缺乏自信,在极度渴望获得周围人肯定的同时又害怕会给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他们往往认为自身没有足够的能力完成任务,因而畏惧任务选择逃避。当然,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个体也会产生拖延行为,通常是因为他们对自身的能力非常自信,认为即使在很短时间内也可以完成任务,因此不断拖延,压缩任务完成时间。

4 拖延心理应对策略

4.1 加强高校的教育功能

利用学校资源帮助大学生降低拖延发生率是一种较好的解决问题思路。

设置心理课程和讲座。学校可以定期开设拖延主题的课程以及讲座,及时向学生普及有关拖延心理成因与应对策略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让大学生们更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方便对“症”下药。另一方面,鼓励老师主动了解与掌握学生动向,努力营造一个更和谐的教学环境。

开展心理咨询及辅导。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开导身心状态亚健康的同学。心理咨询室通过对来访者给予合理的建议、适当的心理疏解、有针对性的洞察等来帮助他们解除困惑。

设置合理的奖惩制度。为校内不同类型的活动设置对应的奖励制度,以此引发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并激励学生进步。当然,对一些不良的行为也要给出相应的惩罚措施。

提高校内心理咨询师的学术素养。校方若想使学生对拖延心理有更全面丰富的了解,就必须要求心理咨询师自身具有过硬的学术素养。唯有心理咨询师本身对拖延行为非常了解时,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摆脱拖延行为的困扰,降低大学生发生拖延行为的可能。

4.2 加强家庭的引导作用

静心倾听,真诚沟通。家庭环境对个体的成长是很重要的,特别是还未正式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尽管多数大学生在读期间很少回家,但家总是学生的心灵寄托。孩子主动找自己沟通时,家人们应该静心倾听他们的烦恼及诉求。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关心孩子的物质条件是否充裕之外,更应多留意孩子的心理状况,发现问题需要及时沟通并予以反饋。

予以鼓励,适当帮助。大学生有时在面对难度系数较大的任务时,容易出现自卑、焦躁等负面情绪。若家人能多进行鼓励,在他们迷茫时表达自己的支持或是给出建议,孩子也会减少拖延行为。

做好榜样,以身示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老师传授学术知识,家人传授人生知识。若家长能够保持对困难淡然处之、不慌张不逃避的态度,做好正面示范,孩子也会耳濡目染习得良好的学习与工作习惯,减少拖延行为的发生[5]。

4.3 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

他人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大学生群体的自我监督与管理。

透明分析,坚定自我。首先,大学生个体应对自己的能力做一个客观分析与评估,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的放矢。其次,保持自信。进行任务的过程中,予以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即使面对困难也要镇定自若,鼓励自己继续往前走而不是选择逃避。再者,坚定自我。面对外界因素的诱惑以及干扰时,要学会拒绝并坚定完成任务的决心,集中认知资源在任务上。

主动了解,避免拖延。大学生们应该主动去了解拖延症带给自己的负面影响,并有意识地避免自己陷入焦虑、不安等情绪中。

有效合作,明确分工。若为小组工作,一定要明确分工,平均工作量。首先,成员之间需要清晰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根据个人特点进行合理分工,并在任务推进过程中,设置阶段性汇报与总结。同时,成员之间要积极主动进行交流,遇到困难尽可能互相帮忙,此举可以大幅增加工作效率,同时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6]。

参考文献:

[1]田芊,邓士昌.心理控制源在时间管理倾向影响唤起性、回避性两类拖延行为中的不同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1,34(02):348-353.

[2]潘利若.中学生学业拖延及班级环境对其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9.

[3]石轶.大一新生学业拖延与心理控制源、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09.

[4]李晓东,关雪菁,薛玲玲.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07(03):67-70.

[5]陈保华.大学生学习拖延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7.

[6]罗静.高低拖延者的冲动性特征与延迟折扣差异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

猜你喜欢

对策大学生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诊错因 知对策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对策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