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戏曲的新时代探索

2020-12-15杨凤莺

西部论丛 2020年14期
关键词:探索

杨凤莺

摘 要:莆仙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是研究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形态的“活化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面对莆仙戏的生存和发展困境,新时代要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话题。

关键词:莆仙戏;新時代;探索

地方戏曲是指流行于一定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凝结着某个地域的民俗风物,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如秦腔、豫剧、川剧、河北梆子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中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它扎根于民间土壤之内,积淀着由宋到清各个历史时期的大量传统特色文化基因和戏剧艺术因子,传递丰富的信息,是研究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形态的“活化石”。莆仙戏形成于宋代,是在莆田土地上生根、传承、发展起来的,曾经深受群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它依托莆仙方言,流行于莆田、仙游及惠安、福清、永泰等临县的兴化方言区,又称兴化戏。莆仙戏以其形态古老,演出形式、唱腔、剧目等独具特色,享有“宋元南戏活化石”和“南戏遗响”的美称,闪烁着地域艺术独特的魅力。老舍曾用 “可爱莆仙戏,风流世代传,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千篇” 诗句来描绘莆仙戏历史之悠久、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之独特。

戏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全国计有剧种317个,但是至近几年,保存下来的大概有200余种,近100多个剧种已经消亡。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适应了新的文化消费方式,地方戏观众的流失、市场的萎缩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莆仙戏和其他大部分地方剧种一样也面临着生存和发展困境。突出体现在:戏曲艺术的呈现与现实生存之间的矛盾;人才青黄不接,领军人物匮乏;传承和创新之间度的把握等问题。虽然也在做各方面的努力,但没有根本性的改观。所以,新时代莆仙戏要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话题。

一、坚持守正创新,探求传统艺术与时代审美的共振频率

莆仙戏曾经是深受莆仙广大群众喜爱的地方戏曲,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莆仙戏由于其无所不在的覆盖率和影响力,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塑造着我们的道德观念、审美情趣乃至文化性格。但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以及文化样式的多样化,莆仙戏的观赏人群流失严重,年轻人离传统戏曲越来越远。所以,如何在小众人群中保护和传承莆仙戏?只有在不背离莆仙戏艺术的自身规律和形式的前提下,通过守正创新,找到传统戏曲与当代人审美取向的共性,莆仙戏才会有未来。一是应保留莆仙戏的古典艺术魅力。梅兰芳曾主张:“移步而不换形”。莆仙戏表演古朴典雅、个性鲜明,素有“奇、古、特”之美誉,有十分高的艺术价值,但囿于时代背景,一些道德伦理观念与当下观众有诸多隔膜,换个角度看,这也给了当代戏曲人二度创作的空间,可以在文本理念、或在表现形式上有所创新和发展。二是、在信息化、电子化时代,莆仙戏还要引入当代元素,善运用科学技术,在舞台灯光美术布景上贴近青年观众,在不破坏传统戏曲文化精神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二、探索建立立体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戏曲的传承,人才是关键,关键人才的短缺直接影响了莆仙戏的传承发展。莆仙戏目前面临着创作人才、表演人才、音乐人才青黄不接,领军人物的匮乏问题。如何解决?一是发扬“师带徒”人才培养的优良传统。“口传心授”的教育方法并未过时,“师带徒”是中国传统艺术教育以实践为基础的宝贵经验,要鼓励壮大“师带徒”队伍,进一步发挥莆田艺校在莆仙戏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二是探索与一些戏剧学院、高校相关专业的合作,进行人才的定向培养。三是探索“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人才使用模式,实践证明这一条是行得通的。比如莆仙戏剧院与国家一级导演徐春兰合作创作的《踏伞行》演出取得巨大成功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三、培育戏曲消费群体,扩大戏曲观众基础

一是加强学校戏曲通识教育,开展大中小学戏曲教育普及活动,将戏曲普及性教学纳入中小学校特色教育范畴,确立一批戏曲教学示范基地。莆田启动莆仙戏进校园试点就是有益的尝试,以体验式教学模式为主,寓教于乐。二是要紧紧围绕文化生态保护与建设做好地方戏传承保护工作。重视地方戏赖以生存、发展的语言环境、民俗节庆等文化土壤保护工作,促进莆仙戏与地方民俗的进一步融合,将莆仙戏融入当地礼仪、节庆、民间信仰等地方文化的方方面面。三是要鼓励生产性保护,进行活态传承。创新莆仙戏传承发展模式,与影视、科技(互联网+)、旅游(建设莆仙戏主题文化旅游区)等相结合,扩大影响,吸引年轻观众的眼球。在互联网+赋能的新形势下,应将莆仙戏与互联网相结合,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交叉结合使用。可以选取莆仙戏相关故事、图片等发布在抖音、微信、微博等平台上进行宣传推广,努力扩大传统戏曲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四、每年定期举办莆仙戏戏剧节,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参加,这是保护传承莆仙戏的极好的平台,为市民从莆仙戏的观赏者上升为自我欣赏、自我展示提供机会,从体验中感受莆仙戏艺术魅力。另外可以设置比赛,分为剧团组和业余戏迷组,分为基本功比赛、唱腔比赛、折子戏比赛等项目,邀请权威专业人士为评委,老艺人还可以借此机会收徒和指导技艺,促进莆仙戏的优质传承。再比如莆仙戏交流会,邀请权威专业人士、各剧团代表、优秀演员、莆仙戏迷等各界人士参加。

四、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对莆仙戏的重视和保护力度

一是地方政府要彻底转变戏曲保护传承是件“花钱又吃力不讨好的事”的观念,树立保护地方戏曲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真正担当起保护地方戏曲的历史使命,把莆仙戏的传承发展纳入地方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五年规划),培育有利于莆仙戏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社会环境,形成全社会重视莆仙戏,关心支持莆仙戏艺术发展的生动局面。二是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莆仙戏传承与保护、有利于吸引留住人才、有利于调动积极性、有利于增加职工收入的体制机制,建设一支能够担当莆仙戏传承与保护重任的人才队伍。三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对莆仙戏的史料收集、整理,以及传统剧目和曲牌、曲谱、脸谱、服饰、音乐唱腔的艺术研究、技艺传承等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对新剧目的创作和参加上级戏剧调演及外区域的艺术交流等加大财力投入支撑;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来缓解剧团的资金困难问题。四是监管也是一种保护,地方政府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把握好莆仙戏的发展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在传承保护的同时,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健康的高水准文化产品,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总之,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是个系统工程,必须树立系统思维,多管齐下,协同推进方可出成效。

猜你喜欢

探索
对九年级化学家庭小实验的实践与探索
在“自然”课堂中探索幼儿教育新途径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面向小学课堂教学的智能闯关游戏设计思路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输变电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探索研究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近十年武侠电影主题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