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开发视角下的公共滨水空间景观设计初探

2020-12-15纪思佳王婧茹

绿色科技 2020年13期
关键词:滨水景观生态景观

纪思佳 王婧茹

摘要:指出了公共滨水景观建设是城市综合开发建设中的一个关键点,结合设计案例,从功能、文化、生态等方面入手进行了设计探讨,提出了相应的设计策略和设计方案,为城市公共滨水空间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滨水空间;滨水景观;生态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20)13-0077-02

1 公共滨水空间景观属性

城市的发展建设与水系自古以来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水而建、因水而兴的城市不计其数。在现代城市开发建设中,水系因具有独特的景观属性,使城市公共滨水景观空间的建设备受关注。对于公共滨水空间的景观属性总结为以下几点。

(1)需求属性:人的亲水心理是与生俱来的,人的生命需要水,亲水、近水、戏水、观水更是人的心理需求。公共滨水空间景观设计要满足其功能层面和精神层面的需求。

(2)文化属性:水系不仅是人类文明的起源,见证城市兴衰,也作为重要載体,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的变迁。公共滨水空间景观设计中文化的植入,是场地记忆与空间印象的表达。

(3)生态属性:水作为自然要素,自身具有生态功能,随着城市的发展,保护及修复水体生态系统也成为公共滨水空间景观设计重要课题之一。

2 设计策略

结合实际项目,从水系的景观属性入手,提出功能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生态多元化的设计策略。

2.1 功能多元化

公共滨水空间作为城市的线性空间,大多作为现代城市绿廊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周边用地进行综合考虑,在满足交通、停留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做到以人为本,积极进行功能拓展,塑造多元的公共活动空间,形成富有吸引力的景观氛围,增进市民交流体验,力求达到空间宜人、功能复合、活动舒适、艺术精彩的综合要求,打造不同风格的滨水风貌。

2.2 文化多元化

尊重当地的传统文化,以城市文化特色符号的形式,植入设计之中,如结合地面铺装、雕塑、标牌等细节的艺术表达,展现文化属性,起到文化宣传作用。同时,也可将本土特征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等元素结合在设计之中,增强场地记忆,塑造城市文化活力区,带动城市新活力。

2.3 生态多元化

从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入手,因地制宜,对环境原貌与景观进行全面分析,以生态驳岸为切入点,同时,融入海绵城市、健康城市等理念,打造和谐共生、自然生态的滨水环境,从而提供能够感受自然气息的亲水场所[1~3]。

3 设计方案

本文以宝坻区开元路水系设计为例,对设计策略相应的设计表达形式进行应用阐述。

3.1 文化植入

“秦城烟柳”为宝坻古八景之一,宝坻城南的秦城遗址是文物保护单位。平面布局灵感来源于宝坻秦城城墙,以凹凸状城墙为基本元素,变形融合在平面布局中,象征着宝坻文化贯通古今,源远流长;在平面布局上,河道的曲线肌理与道路的折线肌理相结合,展示自然与人工的有机融合,营造出简洁明快的景观感受(图1)。

设计节点上,以“寻、游、观、思”为主题,巧妙融入“城墙”元素、故事,打造具有地方文化氛围的城市滨水休闲绿廊。

3.2 功能空间

公共滨水空间在满足交通、停留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还应积极进行功能拓展,形成舒适宜人、富有吸引力的景观氛围,增进市民交流体验。项目整体公共滨水空间被道路分为4个段落,结合周边用地性质,每个段落设置一个大型景观节点,间距控制在300 m左右,避免行道距离过长,保持较为舒适的步行距离。

3.3 植物种植

公共滨水空间植物种植充分考虑滨水特征,以耐水湿性较强的乡土树种为主,水面及沿岸种植生态美观的水生植物,起到净化水质、美化水面,提高生物多样性,为水生动物提供栖息场所等作用。同时,注重植物的多样性、丰富性、季相性,结合植物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择和配置植物种类,形成种间互补、层次多变、季相丰富的植物群落,塑造富有视觉层次及观赏时序的生态滨水景观[4,5]。

3.4 分区设计

3.4.1 寻城段

通过宝坻特色植物以及多层次的平台空间,营造具有探索趣味的景观空间;同时,结合周边的学校用地,在功能上增加儿童活动功能。

下层下沉式台阶在营造丰富空间的同时,也可作为座椅使用,节省空间的同时也创造了良好的休憩交流体验;木平台配合特色滨水植物,围合出一个半私密的空间,提供了在河边安静观景的休憩体验。

上层在半围合的小空间内增设童趣小品和景观条石,提升了场地活力,也满足了儿童及居民对广场功能的需求;同时,在小广场中设置造型简约的木饰层座椅,提供了一个可以休憩的场地,也为看护孩子的家长提供安全的看护空间。

3.4.2 观城段

该段整体布局简洁,大面积平台铺装上呼应城墙主题,设计折线式地雕铺装,讲述与宝坻城墙有关故事,营造具有文化性的开放空间。

特色构筑物为广场的亮点,人们可在构筑物下的造型座椅休息,为周边员工茶余饭后的休息时间增加乐趣,满足周边工业园区使用人群的需求,也丰富了场地活力。主广场融合局部下沉空间,引导亲水活动,提供更为直接的观水、滨水、戏水的体验,条石座椅与台阶融为一体,创造了良好的空间氛围。

3.4.3 游城段

增加近水空间,形成平台空间、水上栈道等多种空间,拉近人与水的距离,打造丰富多样的游览体验。

大面积的平台预留出开阔的活动场地,景观视线开阔,在广场中心设置特色构筑物,吸引人群伫足拍照、活动;地面铺装将广场划分若干小分区,广场中布置简洁的条石座椅,体现现代感,也使整个广场空间更加通透开阔。连接主广场的架空木栈道,营造与开阔广场不同的体验,在滨水游览的同时观赏丰富的植物群落,更增加一份野趣。

3.4.4 思城段

通过阶梯状的花田景观体现城墙的错落感,主广场台阶结合座椅阶梯式下沉,营建静谧的氛围,使人静思于梯田花海之中。

主广场为下沉式入水台阶,石笼座椅与台阶融为一体,并形成丰富的层次感和视觉感受,营造出生态自然的空间氛围和丰富的亲水体验,提供一个可安静思考和交流的滨水空间。景观条石将主广场周边的绿地进行分割,花田与台阶穿插咬合,形成了具有层次感的边界处理形式,配合大面积花卉种植,营造赋有层次感的花田花海景观;边坡临水处则选择景观置石配合水生植物,柔化边界形成自然过渡。

4 结语

公共滨水景观作为城市开发建设中的亮点,其景观设计从功能优化、文化植入、生态提升等方面入手,形成独有城市特色的滨水生态廊道,从而达到创造高质量的景观空间,提升城市环境与城市形象,发挥土地旅游资源效益,带动周边区域土地升值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崔新洁,翟文硕.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初探[J].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17).

[2]贾志娟.城市滨水植物景观营造探究[J].现代园艺,2020(1).

[3]刘滨谊.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4]李梦婷.雎水镇雎水河景观空间提升策略研究:基于实地调研和访谈[J].绿色科技,2019(21):6~7,11.

[5]李欣昱,王计平.快速城市化下的滨水景观格局演化研究:以上海徐汇滨江带为例[J].绿色科技,2017(17):4~6,15.

猜你喜欢

滨水景观生态景观
赣州城市河道的生态景观浅探
滨水景观在城市生活中的应用
南通通吕运河市区段生态滨水景观设计探究
现代中国城市景观设计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