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艺术团组织建设探究
2020-12-15符艺夕
符艺夕
【摘 要】艺术教育是高等院校学科设置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艺术团是开展艺术教育的关键组织,其设置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艺术教育工作。其中,对艺术团组织进行合理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在现今高校的实际教学中,艺术团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大多以教师布置工作为主导、社团组织架构不完善及学生参与度、存在感较低等。分析其原因主要有教师仍带有传统应试教育的主导观念、学校对学生艺术团建设重视度不高及学生自身缺乏参与社团的积极性几方面的问题。本文旨在探究高校艺术团组织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思路,如教师应鼓励并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艺术团组织中、从高校实际出发对学生艺术团的建设予以支持以及转变学生对艺术团的固有观念等。
【关键词】建设;管理方式;高校;大学生艺术团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6-0177-02
一、当下高校艺术团建设的现状
(一)学生组成人员流动性大
学生是高校艺术团的主体部分,根据一般性大学四年学制的基础设置,多数学生只有前三年在校学习期间方可参与本校艺术团活动,第四学年基本在外实习或准备升学等事宜。
纵观当下高校艺术团学生年级分布,从大一到大三呈现出明显的递减状态,更有个别艺术团组织在学生队伍成员组成中出现了大三断层的现象。由此得出,学生在艺术团中成长的时间平均只有一到两年。同中学由艺术类特长生组成的专业艺术团相比,高校艺术团在人员去留问题上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造成团内人员流动性较大的局面,不但对常规排练、演出效果造成影响,且对艺术团的常规管理构成很大挑战。
(二)艺术团组织架构不完善
1.学生缺乏自主管理意识
作为艺术团组成的中坚力量,学生在日常排练活动中应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和指导老师共同探讨出最优的团内培训方案。但现今艺术团中大多仍旧保留传统教育观念下教师主导作用的管理模式。艺术团的管理更多是指导老师的一言堂,社团的负责学生干部更像是我国古代社会中的大臣,仅起到“跪受笔录,上传下达”的作用。学生干部既没有发挥出师生之间沟通“桥梁”的作用,也没有主动地参与到艺术团管理中,认为自己需要做的仅是记录考勤、规范组织纪律等简单工作即可。
2.组织章程多形式主义,缺乏实际的灵活性
艺术团的组织章程应是指导艺术团开展常规活动的天平,它能确保艺术团各种活动的正常开展。健全的组织管理制度可以促进大学生艺术团活动的积极运作和展开,然而目前由于高校大学生艺术团中缺少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制度,使得团员的纪律观念和团队合作意识淡薄[1]。
我们在实际团内开展活动时会发现,组织章程中大部分内容都用较空洞的“框架”语言概括,没有很明确的实际操作指导意义。当学生遇到疑惑时,大多会觉得章程中的理论或概括性语言居多,当事人会陷入实际问题在“纸上”找不到解决思路的尴尬局面。
(三)成员的专业性较低,缺乏艺术创新
高校艺术团的组成大多为非艺术专业院系的学生,即艺术团成员在最初入团时,基本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需要从零学习参与培养艺术活动的各项素养。
正因为成员基础专业能力薄弱,缺乏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及领悟能力,导致在排练时的作品选择受到很大限制。这与专业院系的学生艺术团可将专业知识实践到剧目中进行创编相比,非专业类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创新能力较低,只能进行简单的剧目改编。
二、学生艺术团所起的积极作用
(一)较好地舒缓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与中学相比,大学的课业设置更多需要学生的自主学习。初入学之后,学生需要适应其周围发生的一系列改变,新环境、新同学、新室友等。高校的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使得学生大多具有心理负担,在参加大学生艺术团的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释放心理压力,调整自身情绪状态以及提高自身艺术修养[1]。大学侧重于专业课程的知识学习,由于课程设置不同,学生不再像中学时代那样每天都在固定的教室学习,而是根据不同的课程安排到相应的课室。随着课程选择不同,会有各个年级或不同专业的同学聚集在一起,部分性格孤僻且内向的学生可能会因为人際关系处理不当,而出现相关的心理疾病。艺术团活动的开展可以很好地缓解这类问题的出现。艺术团群体面向全校学生,给学生提供了优质的交流平台,使得其个人综合能力得到全面锻炼和提升。
(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学生通过参加艺术团的各类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艺术素养,还有助于其在诠释完整作品得到认可后,获得自我认同感及满足感。以艺术团成员为中介,还能更好地促进不同年级院系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展开,助推正能量的传播。
(三)推动高校美育工作的开展
步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对于开展高校美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部颁布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令第13号)文件精神中强调了以增强大学生文化素质为核心,以普及艺术教育为基础,以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为重点,通过艺术教育这一载体来多维度、多途径及多层次地启发、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培养大学生对美的感受力、认知力、鉴赏力和创造力。活跃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从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高度,切实加强高校艺术教育工作。在大学校园中,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分成面对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面对非专业学生的普及性公共课程设置以及学生艺术团活动三部分。其中,作为提升高校学生的艺术修养以及审美能力的重要载体,学生艺术团的辐射范围最广。通过大学生艺术团的排练、演出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其影响会波及绝大多数学生,起到导向和示范的作用[2]。同时可以促进高校的文化建设,使得其美育工作得到较好的开展。
三、学生艺术团管理的可行方法
(一)抓好招新,提高学生的认识与归属感
艺术团通过组织丰富的文艺活动,营造了浓厚的艺术氛围,是繁荣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3]。艺术团招新成员质量对该学期的艺术团整体水平有重要影响。在团员选拔过程中应严格考核,择优录取,将重量不重质的观念转变为重质的基础上再追求数量。新团员录取后首先设立一个月的考核期,在考核期内不参加原有作品的排练,而是开展各类团内基础培训,为其在考核通过后进行剧目排练打下基础。通过一个月的基础培训,可较好地发现新生是否具有专业可塑性,为后续排练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除此之外,在考核通过后应立即建立团员档案,便于日后工作中的规范管理。
在人员较多的艺术团队伍中应设立梯队制度,新入团的同学自成一个梯队,梯队训练第一学期应侧重基础知识培训,并加入相应的较为适合其层次的作品排练,使得新生感受到在艺术团中既可拓宽其艺术知识储备,也能参与作品排练,有一定的自我满足感与被认同感。第二学期时,原新入团的同学拆分成两个梯队,基础一般的同学继续参加简单作品排练,而基础较好的同学则加入预备梯队中,排演作品为本团经典的保留作品及剧目,并同时接触一些难度较高的作品为创新丰富成品做储存。演出梯队则由大二、大三的老团员组成,排练难度最大的相关作品并代表学校参加相关的演出及比赛。
三个梯队的构建,一方面最大程度上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参加艺术团活动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可降低由于学生组成人员的流动性对演出作品呈现而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发挥好指导老师的作用,推陈出新
学校需高度重视艺术教育的教研和科研工作,將艺术教育研究纳入学校共青团青年工作研究大范畴,大力组织教研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引导和鼓励艺术指导教师积极申报并努力完成市级及以上艺术教育研究课题,及时推广成果,并用于艺术教育实践[4]。各学生艺术团应配备一到两名艺术教育专业的教师进行专门指导。指导老师一方面负责对艺术团常规的培训,以切合本团实际出发,推陈出新,编排出适合本团学生的作品剧目以供排练。另一方面与学生共同制定出一套完善且具有可行性操作的艺术团章程,让团员真正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
(三)完善团内基础设施建设
学校对于学生艺术团建设的态度决定着艺术团发展所能到达的高度,应尽可能保障美育建设、艺术团中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很多学校没有建设艺术大楼、舞蹈房、钢琴房、画室等训练场地,练习舞蹈的学生经常都是露天训练,连把杆、镜子这种最基本的训练器材都没有,严重影响了艺术团的训练效果[5]。
在给学生艺术团划分专门教室的基础上,应根据艺术团实际发展需要,逐年添置及更换团内所缺少或损坏的必要设施,并为开展活动提供物质保障。鼓励学生艺术团参加校内外各项公益性活动演出及比赛,通过这些交流活动,既可学习其他艺术团队的优点,取长补短,还能通过演出比赛更好地锻炼艺术团的综合能力。
(四)落实人才培养与交流,鼓励专业院系的帮扶
一所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里,大多涵盖了音乐及舞蹈类专业。这类专业的学生自幼习艺,其艺术能力足以对非专业艺术团员进行有效辅导。学校应提供平台给专业类艺术生,使其参与到艺术团常规的排演课程中。一方面可以发挥其专长进行教学实践,同时也可以减轻团内指导老师的工作负担。
此外,学校方面可定期邀请校外的知名艺术类专家教授来校开展艺术课程专题讲座及艺术团内的专业技术指导,也可邀请其他院校的学生艺术团队伍来校交流学习,对于培养学生们的艺术审美情操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白艳.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艺术团建设与管理的探索与思考[J].智库时代,2018,(34):117-118.
[2]赛罕.普通高校大学生艺术团现状与建设[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14,12 (5):124.
[3]王彦龙.普通高校大学生艺术团管理定位与发展研究[J].大众文艺,2017,(01):217.
[4]魏启旦.高校艺术团建设与管理的构想——基于非艺术类高校的视角[J].智库时代,2018,(46):104-105+107.
[5]王芮.高校艺术团建设基本保障问题初探——让艺术之花绽放在新时代[J].黄河之声,2018,(10):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