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快的心情,才是最大的生产力
2020-12-15周周
周周
1
前几天在一家馄饨店,和一对母子坐在了一起。孩子大概10岁左右,身材微胖,神色倦怠。母亲倒是眉毛挑得老高,一副打满了鸡血的模样。
起先还挺安静,但从孩子的筷子进入馄饨碗里开始,这位母亲就像小马达开动一样:“儿子,昨天老师说了,你上课不太积极发言,你今天记得要改正啊,不懂的就举手问,懂的更要举手回答。”
儿子说:“知道了。”
母亲又说:“你数学小测验因为粗心丢了几分,你今天测试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检查啊。不检查两遍,不要交卷子。”
儿子:“知道了。”
母亲还说:“你的铅笔还有几支没有削,你记得到了教室里赶紧削好,否则就影响书写了。”
儿子:“知道了。”
母亲:“你一直都说你知道了,你到底听见我说话了没有啊?”
儿子突然爆炸了,嗷嗷吼:“你今天已经说了第九遍了,你说我听到了没有!”
我被孩子高分贝的音量震到了,抬眼一看,发现这孩子完全没有一个少年该有的朝气,而是一副青春期没到,更年期已经提前来的早衰模样,让我不由得打了个冷战。
著名作家刘震云提到亲子教育时,直言不讳非常反感唠叨式教育,他说,一切的啰嗦重复都是父母在发泄焦虑以及转嫁责任的表现,反反复复的叮嘱,不是在促进孩子的进步和独立,而是在消磨他们的生命活力。
再回到这个母亲,孩子都10岁了,她还当他是婴儿,各种嘱托和啰嗦,让这孩子连口安生饭都吃不好,她不知道这轻则会影响孩子消化,重则会破坏孩子整个身心健康吗?
2
多年前我先生刚开车的时候,我是紧张多过兴奋的,因为他那时候刚拿到驾照,是真正的新手。但是上海的路况大家都知道,几乎都是十字交叉路,四面来车,流量又大。所以我每次坐他车都捏一把汗,他一提速我就鬼叫:“不能快啊,马上就要撞车啦。”他一变道,我更发慌:“这样穿插很危险啊。”遇到别人斜插进来,我马上说:“你让他嘛,让一让安全一点。”
刚开始几次,他自己也因为精神高度集中而无暇回应我。但是有一次,我在他变道后又嚷着说危险的时候,他憋不住朝我喊了一声:“下车,你来开。”
这5个字顿时把我给噎住了,因为我不会开车啊。“要不自己来,要不闭上嘴。”多简单粗暴的道理啊,我为什么就不懂呢?
从此以后,我养成了一个对自己极其不负责任的态度:就是一上车就将自己的命托付给他,眼睛和嘴巴都闭上。这样做最初有点像在冒险,有时候就像潜在海底的老龟,憋了一肚子气,每次下车都有捞回一条命的感觉。
但后来当我放下防备和紧张,才发现是自己过度紧张和不信任他,而自从我闭嘴,他每次都开得挺稳的。我原来愚蠢地以为他开快车,乱变道是对我的生命不负责,却荒唐地忽略了,他方向盘手里还拴着他自己的一条命呢。
此后,他还送了我一句话:“不干涉别人,是对自己的尊重。”我拿来奉为金句,每当想对别人指手画脚的时候,都拿这句来约束自己。
3
亲戚家的孩子,两三岁就得了哮喘病。这个病一般会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而日渐减轻,到青春期基本就会自愈,但是,由于亲戚家条件很好,4个老人又都健在,所以,全家上下所有的关注点,全在孩子的健康上。
4个老人如履薄冰地伺候著小孩,小孩的母亲更是经常夜不能寐,担心孩子半夜哮喘发作。这样环境下,孩子的情绪会怎样呢?
据说孩子听了家人催眠似的叮嘱,对环境充满了恐惧和敌意。认为外面一切都有细菌,都有可能是导致哮喘的元凶,因此处处小心,拘谨得不像个孩子。
几年下来,该做的努力都做了,该看的专家都看遍了,哮喘还是成了家里的座上宾,动不动就过来骚扰一下。最后全家人做了个一劳永逸的决定,决定移民去空气好的国家。
听说移民后孩子的哮喘真的神奇般地自愈了,全家人终于温馨和谐,睡得安稳了。我看了那孩子的照片,他在草丛里打滚,在果园里奔跑,做了过去只敢看,不敢做的很多事情。而那自如的神态,和从前拘谨的样子完全判若两人。
亲戚说这完全归功于那边的好空气。我不否认,但也不完全认同。与其说是空气救了孩子,不如说是全家在好空气面前,放下戒备后的情绪救了孩子。
要想赢得合作,要想提高效率,切忌掠夺和打压,而要微笑和鼓励,因为在能力和健康的前面,必先有情绪做铺垫,而愉快才是能促成一切的,最大的生产力。
(摘自《祝你幸福》201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