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医学模式下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探析
2020-12-15胡冰李海龙
胡冰 李海龙
摘 要:循证医学是近20年以来临床实践中迅速发展的一门新兴临床交叉学科,其核心思想是:所有医疗决策的确定均基于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结果。关注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运用EBM模式加强职业素养的培育是未来医学发展的重要课题。只有医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职业素养得以有效培养,才会有人民的健康,医患的和谐,因此要从职业意识、人文素养、医德与心理培育方面着手,塑造新时代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关键词:循证医学;职业素养;人文教育
“职业素养”是人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职业规范,是工作的内在需要,是个体在职业工作中体现出来的总体素质,是职业道德、职业心态、职业价值观以及职业技能的集合,这是通过技能培训、职场环境陶冶以及职业目标的实现逐步养成的核心素质,其本身具有缓进性、环境性和辩证统一性。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近20年以来临床实践中迅速发展的一门新兴临床交叉学科,其核心思想是:所有医疗决策的确定均基于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结果。循证医学模式下的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是大趋势使然,循证医学的科学严谨的态度,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思想是新时代医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的必备意识,循证医学赋予医学生查找文献和资料的方法则是医学生进行学习、接触科研、更新临床知识的必备技能。循证医学模式需要也必然贯穿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的始终。
一、医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
(一)自我启蒙的力量
雷恩·吉尔森说:“一个人花在影响自己未来命运的工作选择上的精力,竟比花在购买穿了一年就会扔掉的衣服上的心思要少得多,这是一件多么奇怪的事情,尤其是当他未来的幸福和富足要全部依赖于这份工作时。”一份良好的人生规划是以后坦途的必需品,而职业规划的起始便是职业意识的萌发。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医生职业意识的核心,需要借助循证医学不断地汲取新的人文知识。通过循证医学途径不停地学习更贴近时代前列、更接近于临床的人文精神,新入学的医学生的入学教育是树立职业意识的第一关,在基础阶段就开始进行循证医学精神的学习和启蒙,在日后的学习中,医学生才会主动运用循证医学的途径去学习知识,自然而然地就会增强自身的职业意识,提升自身职业道德素养。
(二)榜样引领的作用
教师和临床医生要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在平时的工作中加强自身的医德、医风建设,为医学上树立为人师表的形象,起到模范作用,在教学授课、传道解惑过程中发挥自身的积极影响;在临床见习、实习时,要让医学生们意识到自身职业的神圣感和责任感,并以医德至上为终身追求;在平日校园生活中,学校要积极开展优秀校友面对面活动,为医学生讲授道德与修养,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课程开设
医学人文素养是医学生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校要积极开展循证医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等相关课程,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即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PBL的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对本科教育的长期影响包括毕业后医生能力的积极变化,尤其是在实践的有效性方面,并且PBL教学现常与EBM结合,对于调动医学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是大有裨益的,能够增强医学生独立思考、理论运用、灵活使用知识的能力,而且在讨论过程中有利于医学生沟通和表达能力的提高[1]。
当下,优质的医疗资源少、过重的医疗负担和医疗体制不完善是当下医学人文社会大环境的不足,这有待于政策和社会整体意识提高解决[2]。而高校可以做的则是在加强医学生交流与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医学人文课程的开设,有调查显示医学生的医疗知识以及人文知识的主要来源是医学教科书,其次才是临床工作中的经验总结[3],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二)完善临床带教体制
在医学教育中,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到实践教育中去。在设计医学生的培养计划时,需要借助EBM参考外国培养设计,结合我国本土教育特色与需要进行精准规划。另外,要坚持早入临床、融入临床以及巩固临床的人文教育,设定培养目标,整合特色实践活动、一般实践活动以及最终的考核,保证医学生进行不间断的临床人文熏陶。应当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要从系统、整体的角度把握教育,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因为在新时代的医患关系中,除了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更多的是去理解病痛,包括身体之外的病痛,与患者建立更多的共情联系,用心去体会、安抚患者。
学校的附属医院是未来医学生见习、实习和工作的地点,应共同参与到对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包括顶层设计到具体的临床实践。此外,学校与医院应当共同努力去提升带教老师的自身的职业素质,发扬诚信爱岗、与病痛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精神,形成隐形的人文力量。在平时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亲身去实践与体会,对患者要尊重、尊敬、细致与耐心,不断提升自身人文感知、践行能力。
三、医学生高尚医德的培养
(一)高尚的医德可以减少医患矛盾
优秀的医学专业人才对于医德的要求更高,青年医生的价值观念远远优于对于专业知识和技术的需要,尤其是在住院医师规范化过程以及住院总培训过程中,医德往往是其核心内容。在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当下,医生总体医德的高尚对整个社会的风气改变是大有裨益的。这就要求医院加大道德的引领、精神的鼓励和榜样示范,在医院内举办“好医生在我心中”等类似活动来加强医生的道德意识以及患者对医生的理解,并且增加患者与医生之间的交流,促进互动,有助于医生提高共情能力,增加患者对于病情与治疗措施的认知度,从根本上提高医生对于患者的关心和关注,减少医患矛盾。
(二)医学生的医德培养需要全方位协同
在本科阶段,增加的EBM课程给予了医学生上网自学新知识的能力,配合上专业的本科人文教学,可以明显提升医学生在本科阶段医德的基础理论学习水平,这在医学生的教育顶层设计中已经完成,而进入到临床工作后会增加更多不确定性。各种诱惑接踵而至,医患纠纷扑面而来,对于刚刚从医学院出来进入实习岗位的医学生,现实的情况与他们理想中的医患关系以及医疗环境的差异会引起医学生的初心发生变化,而这个时候一个良好的医疗环境去守住医学生的初心尤为重要。
在临床实践中能够根植医学生的人文情怀,对于医学生而言,在临床实践阶段,学校应该与教学医院形成教育的凝聚力,加强学生对于带教老师的评价制度,将评价加入到年终总评中,从而从制度上保障带教老师的基本素质,为医学生的医德榜样教育条件保驾护航。此外,可以将患者的就医心理过程记录下来,拿来给医学生作为教学模板,让医学生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心理的变化和可能所想,及时关怀病人,给病人以安慰。
四、医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影响医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
大学生是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医学生的心理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其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消极抑郁、偏执极端等方面。医学生的本科教育与其他专业教育相比有着自身独特的地方,其学制长、内容多、考核难,就业压力大,情感纠葛,经济压力等诸多因素,共同导致了医学生的心理发生了改变,使其抗挫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我排解能力下降,甚至走向极端。
当醫学生进入临床之后,面临着复杂的环境与人际关系,不能正确处理医患、师生以及医护关系,不适应实习医生的独特的身份。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对于基础知识的不扎实、专业技能的不熟练,都会影响医学生的心理状态。
医学生是医学事业的未来,是未来国家卫生的中坚力量和发展动力,关注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运用EBM模式加强职业素养的培育是未来医学发展的重要课题。只有医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才会有人民的健康,医患的和谐,因此要从职业意识、人文素养、医德与心理培育方面着手,将其相结合来塑造新时代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坤,陈军,凌冰,王硕,杨勇,韩绪生,张恺欣.PBL教学法结合循证医学在本科实习医师带教中的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33):21-24.
[2]赵峻,尤含笑,罗林枝,周欣,潘慧.临床医学生视角下的医学人文素养现状调查[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6,36(5):715-718.
[3]冯素玲,马丽萍,李建国,许冰,蔡凤间.医学生实习阶段心理素质培养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9):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