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1+X”语文阅读教学的拓展
2020-12-15和升华贺楠
和升华 贺楠
【摘 要】窦桂梅校长的“1+X课程体系”如一股清流荡涤了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尤其是她的“阅读系列课”突破了“以阅读教学为中心”的传统瓶颈,克服了“教者”和“学习者”对教材的过分依赖,努力摆脱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形式趋同的处境,以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成长和发展。围绕阅读这个“1”,向四面展开若干个“X”,使得和这个“1”与之有联系的阅读活动及各种认知实践活动相互补充,并不断拓展和升华,以努力向核心素养的目标靠近。
【关键词】核心素养;“1+X”;口语交际;阅读;写作能力;实践能力
时下,“1+X”语文阅读教学在中小学如火如荼,不少学子在这样的阅读中收获了沉甸甸的阅读素养、育德素养和语文素养,不少教師也尝到了一些教改的甜果子。但是,不可避免地,也存在一些短视、一些遗憾、一些割腕的叹息。痛定思痛,“1+X”语文阅读教学还是应该和核心素养挂上钩,还是应该从一个狭小的圈子中跳脱出来,不仅仅是阅读量的增加,也是核心素养的积淀;不仅仅是课内外阅读方法的迁移,也是优秀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为小学作文打基础,也是为新中考、新高考以及一生的阅读人生打底子。所以,“1+X”中的“X”意蕴十足,既是口语交际能力,也是写作能力;既是社会实践能力,也是……兼顾于多种能力的提升,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也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一、口语交际能力——发挥阅读“特长”
关于“1+X”的阅读,并不是第一次听到,其实之前的“群文阅读”“读书交流”就是它的初探。有学者说:“在阅读和交流的过程中,这个“X”被拓展,被放大,这个“X”不是独立行走,而是和“口语交际”、“写作”、“社会实践”一路“同行”。这个“X”具有无穷的意味和无限的可能,可以是阅读上的互补,可以是内容上的融合,可以是精神层面上的增量。它们相互渗透,又互相补充,把阅读的“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就使得孩子们的阅读途径多了,范围广了,眼界开阔了。他们将自己的阅读素材进行对比交流,更能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冲击。或思想共鸣,或言语交流,亦或争锋辩论,都是一次阅读的拓展和升华。
例如:在“第六届儿童阅读与语文创意教学观摩研讨活动的现场课上”,杭州市天长小学的蒋军晶老师就以《武松打虎》《李逵打虎》《熊阔林打虎》三则材料为例,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分析。同样都是打虎,为什么《武松打虎》更让人津津乐道?你觉得人有可能赤手空拳把老虎打死吗?哪些材料说服了你?请举例说明。这就需要学生搜集相关的材料进行举证、辩论,证明。这不仅是思想上的交流,更是口语表达上的“交锋”,阅读底蕴的深厚程度直接决定了口语交际能力的表达。
以下是一段课堂实录:
师:你觉得人有可能赤手空拳把老虎打死吗?
生1:有可能。我读了一些相关的文章,认为人在极其危险的状况下可以迸发出超越于平时的力量,真正发挥出潜能。
生2:我觉得不可能,老虎是万兽之王。人虽为万物之灵,但偏偏是力量孱弱的。人与老虎相比,无益于鸡蛋碰石头。
生3:我觉得有可能,我查阅了很多资料,从中了解到,古时的酒度数并不高,武松虽然喝了十八碗酒,但并未大醉,相反,恰恰激发了他的雄心,在超长发挥下,有可能打死老虎。
……
我们经常羡慕某人口才出众,交际能力较强,殊不知他们也是由阅读积累积淀而来。听窦桂梅校长的公开课,看董卿主持“诗词大会”,以及撒贝宁的“今日说法”,很多人都被他们的才华所折服。这其间除了先天的条件和环境的影响之外,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努力和积累,以及合适的展示平台。我们阅读为了什么?难道就为了多认几个字?多读几本书?当然不是。阅读就是为了丰富自己,提升“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个人气质;就是为了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或许不能“出口成章”,最起码也能增加一点风趣和幽默感。同时,二者又是相辅相成的“合作伙伴”,口语交际的“底气”是阅读,阅读的实践方法是表达,我们的交际,就是在发挥阅读的“特长”。
二、习作表达能力——架起读写“桥梁”
阅读带给孩子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借助南美英博士的观点:“阅读需要发展多方面的能力,包括词汇、理解、归纳、写作……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核心素养。”这就指出了阅读不是“独行者”,而是一个多人“合作小组”。一说到“1+X”阅读教学,我们马上就会想到它和各种“读”有密切关系,诵读、朗读、默读……或者就是阅读书籍、阅读方法、阅读时间……等。其实,最简洁的说法就是通过大量阅读来积淀文字素养,然后通过动笔书写,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进行具体的表达。在叙述的过程中,就会用到平时积累的词句、表达的方法以及对问题的观点。“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结果,以写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会读才会写,会写又促读,这一切才是读写过程中应有的风景。
例如:这次疫情导致的延迟开学,复学第一天,需要测体温、开班会对学生进行“收心”工作(思想工作)。我这样引导:宅家三月,你读了哪些书?你对上学有什么想法?上学之前你是怎么想的?来到学校之后你看到了什么变化?想到了什么?新学期你有什么打算?在交流之后,让学生动笔书写自己“开学第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想。因为亲眼所见,又亲身体会,感受深刻,动笔书写,感受真实。
以下是学生作文中的一些片段:
开学第一天,我看到大家都戴着口罩,保持着安全距离,以前的搂搂抱抱、你拉我扯等动作不见了。宅在家里好几个月,我读了不少书,其中有不少关于疫情方面的,我从书上得知:“人与人之间不能短于一米五。”但我们刚刚开校,大家都很兴奋,急于说说话,似乎做不到“保持安全距离。”尤其是那些平日里要好的,更是叽叽喳喳说个不停。于是,一方面是老师声嘶力竭地喊叫:“拉开距离,拉开距离……”另一方面是学生一会儿扎堆,一会儿分开,分分合合,怎一个“纠结”了得?我倒是得益于读书多,能够自觉和同学们保持安全距离。我始终认为,哪怕没有新冠肺炎,我们也应该保持一点距离:还有春季感冒流行病等等的,不也需要我们注意预防吗?再说,国家号召我们严防死守,自然有其道理,只有万众一心,遵守防疫政策,全国上下一盘棋、一条心,才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这样的引导,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有的放矢。这样的特殊情况也不是经常经历。对于小孩子来说,都有一颗好奇的心,何不将它“合理激发”。用自己平时阅读所积累的方法和经验,将所见、所闻、所想用文字记录下来,架起“读”与“写”之间的桥梁,让阅读有“用武之地”,这才是阅读的意义,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一部分。教师,应该在孩子们的读与写之间,搭建合适的平台,让读写不分家,让读写一体化,让读写真正成为彼此促进的“孪生兄弟”。对于成长中的小学生而言,因为乐读、善读、深读而打开的语文的世界愈开阔,孩子们善写、会写、乐写的欲望也就愈强烈。由此,“1+X”阅读教学进入到一个更多姿、更精彩、更深远的境界,而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也变得自然而然。
三、社会实践能力——丰富阅读“精神”
我们常说有些人文采好、“写得好”,其实这个“文采”是在大量的阅读和实践中积淀而来。如果只是“埋头苦读”而不思考,你不会写;如果你只是思考而懒于动笔,也不会写。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想,边读边写,才会历练成一个“会写”的人。同时,在不断的思考和社会实践中,阅读的内容会更加丰富,从外在的形式上以及内在的精神上都会有新的突破和提升。在这个意义上说,“1+实践活动”不可或缺,真正践行“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真正引领孩子们读得更多,走得更远。
例如: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有一个实践性学习内容,就是通过实践调查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这就需要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研究、归纳整理、理解判断,最后动笔书写。其中包括一个“街头错别字”的调查活动,可以组织孩子们上街调查,如把“一见钟情”写成“衣见钟情”,把“伊拉克”写成“衣拉客”、把“三国演义”写成“衫国演衣”、把“挑三拣四”写成“挑衫捡饰”。在写的过程中,调动了各种思维感官,丰富了阅读的内容,是另一种阅读形式的拓展和阅读精神的提升。
还比如,一组以“诚信”为主的“1+X”阅读之后进行“我守信我自豪”的调查活动和印证活动:***作业没有完成,老老实实说是因为看电视了,没有撒谎;“疫情”和“后疫情”时代,***家里来了“高风险区”的人,他们主动向社区报告,主动隔离14天,***答应和同学周日去郊区玩耍,但临时有事,不能赴约了,赶紧打电话告知对方……这样的实践活动,基于“1+X”阅读,印证于“1+X”阅读,显得更有意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阅读,不仅仅是为了文字的积淀,也不仅仅是阅读量的增加,以阅读这个“1”为中心,配合以“X”(口语交际、写作、实践等),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悦读”、思考、判断、理解……到最后动笔书写。当阅读和这些实践活动发生了“化学反应”,发生了“质”的改变,那它就变成了孩子们成长的内驱力,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推动力,阅读能力提高了,还会担心語文素养会低吗?但愿,孩子们能够在“1+X”阅读中习得技能、积淀人文、醇厚品德,收获沉甸甸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周成平.腹有诗书气自华,做个阅读教师[M].给教师一生的建议,2010,(4):224
[2]朱秋伊.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文教资料,2019,(19):39-40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课题立项号GS[2019]GHB1635《基于核心素养的“1+X”阅读教学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河西堡第一小学 甘肃 金昌 73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