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2020-12-15夏希
夏希
摘 要: 课本剧对课堂教学、学生发展、教师成长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针对小学各学段学生的特点,让小学生在口语交际和写话、写作训练中阶梯化地参与课本剧剧本的创编,在课堂内外的情境创设和舞台演绎中各尽所长,参与课本剧排演的各类角色和分工,让文学教育与戏剧教育通过课本剧这一媒介相互融合,不失为一项既有意趣又有乐趣的尝试。
关键词: 课本剧 创编与排演 小学语文教学
进入二十一新世纪之后,伴随着“教育戏剧”这个概念在中国一线城市的传播与推广,戏剧进校园渐渐兴起热潮,尤其在学前教育阶段,儿童戏剧的各类尝试和研究遍地开花。儿童戏剧教育成为新兴教育形式,进一步延伸到中小学教育、学生素质拓展等更多领域,催生了大家对曾经引发轰动效应的课本剧的再度关注。
一、课本剧应用的意义与价值
课本剧是指以课本内容为素材,多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改编、创作、排练和演出的戏剧,既可以是小型的教学戏剧,又可以是大型的演出戏剧。课本剧的“教学性”与“戏剧性”,决定了它对学生乃至教师而言,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从课堂教学的角度而言,传统的课堂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扮演接收、反馈的角色,主观能动性发挥有限,课堂相对沉闷,教师很难考察到学生对所教授内容的兴趣度和掌握程度。课本剧的应用,打破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将一些学生领悟不到位或者教师难以深入浅出讲授的知识要点变成学生想要主动寻求突破的兴趣点,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课外生活贯通起来。
其次,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而言,创作课本剧能帮助学生掌握戏剧创作的基本范式和规律,让他们学会演绎剧情、塑造人物、打磨台词,锤炼学生的文字驾驭与表现能力。参与课本剧编排,需要融入集体,沟通协作,合理分配时间;到了表演部分,从揣摩角色到运用声音和肢体语言加以诠释,到登上大舞台演出,需要较为敏锐的感受力、较为专业的表演功底和较为强大的心理素质,是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有力提升。
再次,从教师成长的角度而言,开展一次大型的课本剧活动,要求教师不仅是一名专业过硬的学科教师,还是一名剧作者、策划大师、活动专家,乃至一名表演工作者。教师需要涉猎更广泛、思维更活跃、控场力更强大,更好地协调与学生、家长、學校等多方的关系;以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为前提,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开发学生的潜能。历经一轮或多轮课本剧的编排,教师会在各个方面获得长足的进步。
二、课本剧应用的主阵地:小学语文教学
课本剧根植于课本,在小学、中学、大学三个阶段都能发挥作用。但一方面较大型的课本剧从创编到演出,系统性、专业性强,费心费神,耗时耗力,与中学升学压力大、学业负担重的整体环境格格不入。另一方面尽管许多综合类大学有学生戏剧社团,但这些社团通常向专业剧团看齐,不会涉足相对小型的课本剧,即便涉足,受众也非常有限。诸多因素归结起来,课本剧实施的最佳阵地还是小学。
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心智水平迅速发展的一个时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参与热情和自我展示的热情都很高,加之学生课余时间相对较多,与教师的配合度较高,都成为开展课本剧活动的天然优势。小学任何学科的教师只要运用巧思、规划得当,就可以让课本剧为教学服务。比如科学课堂可以创编科学剧融入科学知识,英语课堂可以运用课本剧进行英文场景对话,品德课堂可以运用课本剧展开主题延伸,等等。但毋庸赘言,语文这一学科,定是课本剧运用最普遍、最能得心应手的一个阵地,因为它天然具备课本剧创编的几个基本要素,如文字、形象、故事、主题等。我们可以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挑选出那些学生理解较困难,预计运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角色形象较鲜明,对话较多或较易生成;并且时空集中,线索简单,适合舞台演出的篇目,有计划、成规模地应用课本剧,给予师生教与学的更大平台与空间。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本剧的应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本剧的创新应用,要求既不是走过场式的“编”,又不是流于形式的“演”,需要针对小学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灵活设计与安排,把课本剧创编和排演这两大环节切实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具体来说,课本剧的创编,即以小学语文课文为蓝本,在教师的主导下改编成课本剧的剧本;课本剧的排演,即发动最广大的学生,将文学化的剧本辅以音乐、舞美、表演等艺术手段,最终搬上演出舞台。
1.课本剧创编的应用。剧本创编是课本剧应用的重要一环,是排演课本剧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考验教师处理教材、选择教学方式、再加工文本的能力,另一方面对小学生更好地参与课文解读、提升思维与写作能力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教师在与学生共同进行课本剧创编时,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小学语文三个学段的课程标准指引下,制定不同的实施策略,尽可能地发挥小学生的热情与能量。
我们以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课文《小熊住山洞》为例。这篇课文是一个短小的童话,开端、发展、结局相当明晰,中间发展部分为并列结构,以四季的更迭串联展开,人物角色突出,可塑造性强,具备改编为课本剧的基本元素。
在第一学段,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可以向学生提问:“小熊和熊爸爸在不同的季节里去森林,小朋友们觉得他们一路上会聊些什么呢?”“如果你是森林里的一个小动物,你希望自己是什么动物,你想对小熊说些什么?”这是几个比较浅近的问题,孩子们通过回答这些问题,一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二来初步尝试了对话的创作。此外,教师还可以找一些和小熊相关的儿歌,或者找一些和森林树木相关的儿童诗作读给孩子听,让孩子们对这些形象有更直观的认识和想象,丰富课堂。比如《小熊过桥》——小竹桥,摇摇摇,有只小熊来过桥。走不稳,站不牢,走到桥上心乱跳。头上乌鸦哇哇叫,桥下流水哗哗笑。“妈妈,妈妈你来呀,快把小熊抱过桥!”河里鲤鱼跳出水,对着小熊大声叫:“小熊,小熊不要怕,眼睛向着前面瞧!”一二三,向前跑,小熊过桥回头笑,鲤鱼乐得尾巴摇。这首儿歌节奏明快,语言活泼,和文中小熊的形象互为补充,孩子们更喜欢它憨厚可爱的性情。苏联作家普罗科菲耶夫的儿童诗《我扶起了一棵小树》:我扶起了一棵小树——它横长在草地,像掉队的战士,和树林失去了联系。它从来没有和天上的星星交谈,也不曾欣赏夜莺歌喉的美丽……这首儿童诗同样以珍视万物、怜惜生命为主题,却以悱恻的意象和动人的诗情,起到与《小熊住山洞》完全不同的艺术效果,值得向学生推荐。
第二、第三学段的学生,不仅可以说,而且可以下笔写。以《小熊住山洞》这个故事为中心,让学生分别创作前篇、续篇、季节篇、人物篇……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挖掘他们的潜能。在创作效果较好的前提下,让学生分组展示,复述、朗读、角色扮演,充分参与到剧本创作的过程中,感受充实文本、具化形象的乐趣,培养说和写的热情与欲望。比如前篇,可以让学生想象小熊父子原本住在山洞里的生活,他们在屋子里的日常对话,他们与森林里其他小动物的友好往来,聊一聊,写一写,读一读,演一演,既能让两个人物形象变得有血有肉,又跟课文主体形成连接,让孩子们对小熊最终的选择充满敬意。这个过程的组织教师要严盯紧跟,避免流于形式走过场。尤其是高年级学生,教师既要抓,又要放,要让学生从原课文的简单模板里走出来,认识到创编的意义,让他们把课本剧活动和自己的语文学习乃至能力提升联系起来,养成自发练习的习惯,真正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收获。
2.课本剧排演的应用。课本剧剧本完成之后,有条件的小学可以有序展开课本剧的排演工作。课本剧的排演需要多种艺术手段、多个具体环节的加入,如音乐制作、舞美设计、造型化妆、导演排练、舞台表演等。它所需要的高参与度与高创造性,与小学生的诸多特质天然契合,对小学生认知、情感、品性等各方面的发展均有益处。
比如,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的课文《守株待兔》,是一则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告诉小朋友不踏踏实实努力,而寄期望于偶发现象获得成功是不可取的。教师除教会孩子们教材中的生字生词、文本段落、故事寓意之外,完全可以以此为本,生发出多个课本剧活动。如语言拓展活动古诗念诵《锄禾》,让孩子们体会农耕的辛劳与甘甜,更好地理解该寓言的主题;美术活动《我是聪明的小树墩》,让孩子们利用家里的废旧纸盒或其他物品,做出一个精致的小树墩并加以展示;音乐活动《情绪配音》,想象农夫、撞死的兔子的伙伴甲乙丙丁等多个角色,在父母的帮助下为其在故事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情绪配音,还原孩子对这个作品的认知;最后,当然是戏剧模拟活动《守株待兔》,找到农夫、兔子、兔子伙伴的扮演者,再把之前其他周边活动的素材集中起来,在课堂之初或者课堂末尾进行小型表演。这样的课本剧安排,分割零散,每一阶段的目标小而具体,不需要占用教师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孩子们的自由度高,可发挥空间大,完全值得一试。
再如,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安徒生的著名童话,展现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和人们对于苦难的漠视。童话本身的脉络比较清晰,主题相對鲜明。但是对于小学生,尤其是城市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很难真正理解小女孩的悲苦,更加难以由此推想社会、社会上的人究竟出了什么样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对课文的精读,生发出两个短剧。一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在除夕夜之前的生活状态:她的家里都有什么人?他们全家以何为生?他们的日常吃穿用住是什么样的?小女孩的父母如何待她?她的邻居过着怎样的生活?彼此之间有怎样的往来?如果能把这些细节都想清楚,安排、展现得合情合理,自然就会对底层百姓的日子有更清晰的认识。二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到奶奶所在的地方后的场景:那个“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那里的人们彼此关怀、互帮互助吗?他们对生前在人间遭遇的一切是如何看待的?如果学生能把这两个场景通过戏剧语言、形体表演、舞美音乐、舞台调度等较好地展示出来,那他们既真正读懂了课文,又掌握了戏剧编演的基本技巧。
四、结语
针对小学生的学龄特点和心理水平,在不同学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性地应用课本剧,有策略有方法地将课本剧的创编与排演充分融入其中,让创编的文学教育与排演的戏剧教育相互融合,让小学生更好地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更多地发现自身的优势,解放身体与心灵,不失为一次既有意趣又有乐趣的尝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周胜南.从模仿到重述——浅议教育戏剧视野下的课本剧创作[J].艺术教育,2013(10).
[4]甘国栋.浅议课本剧的功能、形式及其编演[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0(7).
[5]于靖.戏剧教学法的本土化研究——以我国大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6]黄晓莲.编演课本剧:对话式语文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2018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校校合作的小学语文课本剧开发与应用研究》(XJK18BJC00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