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二课堂成绩单” 与应用型高校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

2020-12-15段立郑志玲

文教资料 2020年26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成绩单课程化应用型高校

段立 郑志玲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第二课堂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传统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导致育人成效不明显。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必须加强第二课堂改革,着力解决第二课堂课程化、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问题,将第二课堂有效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大局中,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对应用型高校开展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意义及现存问题,应用型高校第二课堂课程化原则和方向,应用型高校第二课堂课程化实施框架构建与实施路径进行研究,以更好地发挥第二课堂服务高校立德树人的作用,满足培养新型复合人才的需要,更好地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事业建设。

关键词: 第二课堂成绩单   应用型高校   第二课堂   课程化

一、“第二课堂成绩单”介绍

2018年7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在《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中提出,要切实发挥好第二课堂服务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人才培养中心工作的重要作用,充分借鉴第一课堂教学育人机理和工作体系,实现第二课堂活动的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1]。在此背景下实施推广“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推动第二课堂活动开展课程化和标准化体系建设,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衔接、有机嵌入的人才培养模式。意味着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将逐步成为学生培养评估、综合素质测评、毕业生招聘选拔的重要依据。

二、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对第二课堂提出新的要求

1.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特征分析

应用型高校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强调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通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及互动式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紧跟时代变化、学会知识融汇与应用、掌握技能继承与创新,提高学生的知识可转移能力。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要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学科专业的前瞻性,应用型高校在学科专业的建设上要紧跟产业、紧跟技术、紧跟时代,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和应用型技术开发与研究人才;二是人才培养的协同与创新性,緊密依托双创融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与时俱进地按照国际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突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创意能力和创业水平的应用型人才;三是对知识的融合与实践,应用型人才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实践动手能力,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学生厚基础、宽视角、强实践。

2.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对第二课堂改革的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就要求第二课堂必须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尽管目前第二课堂的项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取得了不少阶段性成效,然而随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量化指标需求的提出,传统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一是缺乏系统的第二课堂人才培养建设方案和课程架构设计;二是第二课堂活动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方面较为薄弱,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环节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教学过程过于碎片化、分散化;三是第二课堂项目质量参差不齐,育人效果难以形成量化评价指标,对应用型人才强调知识引领性、交融性、创新性难以体现[2]。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必须加强对第二课堂的改革,着力解决第二课堂课程化、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问题,随着团中央“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推广实施,制度上“立柱架梁”已初步完成。目前需要重点解决的是如何基于课程化育人模式,从教育理念、教学设计、课程构架、质量评估等方面推进第二课堂改革,将第二课堂有效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大局,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

三、应用型高校开展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意义及现存问题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第二课堂建设成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块重要阵地,应用型高校开展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从项目过程管理方面说,有利于系统规划高校第二课堂项目,对项目内容、项目开展、评价机制等进行整体设计,充分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大局,明确项目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方式,进一步强化第二课项目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从项目育人成效方面说,开展课程化建设有利于将第二课堂打造成应用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顺应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潮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高等教育规律和青年成长规律,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加强显性数据支撑,建章立制对第二课堂项目育人成效进行客观量化评价,让大学生通过参与第二课堂课程加强政治锤炼、提升专业实践、实现技能拓展、促进素质养成[3]。因此,借鉴第一课堂教学管理,加强应用型高校开展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固化第二课堂行为主体的权责利,十分重要且必需。

目前国内外关于第二课堂课程化的研究,第二课堂在教育学领域还有相似表述,如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等。国外学者Bruce等专家提出“第二课堂”要促进全员化参与、全过程化实施、全方位化覆盖的教育模式形成;创业教育学者肯尼奥琳达威提出“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要纳入学分制等人才考核当中;国内关于第二课堂课程化的相关研究不是非常多,王家芳等著的《大学潜在课程与人才成长》中,提出要充分利用潜在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目前国内应用型高校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课程体系缺乏系统理论支持

长期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第一课堂教学设计实践研究有着丰富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已经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体系和不断完善的改革探索路径。第二课堂在课程化的背景下,要求课程内容与各类活动相结合,国内应用型高校对于第二课堂活动如何进行课程化建设,实施学分制制度大多处于探索初期,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缺乏系统理论研究支持和学科支撑,与第一课堂有效衔接不够紧密,与学校学科专业教学中心脱节,导致投入多产出少,第二课堂课程边缘化等问题。

2.授课内容缺乏标准和规范

高校第二课堂活动长期由学工队伍负责推进,专业教师这支教书育人的队伍融入程度不高,导致第二课堂活动教学的各个环节规范性不够,缺乏科学的课程计划和教学设计,培养目标不明确,具体教学目的不清晰,难以说清向学生传授哪些知识,培养什么能力,进行哪些教学的具体步骤,以及如何阶段性实施教学过程中各个步骤,等等,导致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参与热情降低,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培养成效不明显等问题。

3.课程评价存在主观和感性

目前第二课堂课程以活动为载体,活动的结束标志着课程完成,但对于课程的知识融入和影响力,对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效果,大都通过主观和感性的评价进行,未能形成统一的质量量化指标评价体系。因为对第二课堂课程缺乏合理的评价标准,导致难以实现对不同专业学生依据课程内容和培养目标要求进行差异性的过程培养。

四、应用型高校第二课堂课程化原则和方向

1.突出目标导向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旨在适应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因此“第二课堂成绩单”课程项目要清楚在高校人才培养链条中的定位,紧密结合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主动融入人才培養全过程,突出目标把准方向,促进学生素质素养提升。同时,应用型高校第二课堂要让学生对课程体系有较为清晰的了解,充分考虑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不断增强学生对课程的融入感和认同感。

2.突出交融发展

第二课堂要紧密衔接第一课堂,形成嵌入式育人模式,要与第一课堂各个学科专业高度融合、有效互通,整体进行教学设计、理顺课内课外各个育人环节,合理设计有利于全面提升和个性发展并举的课程化的第二课堂项目,多层次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信息化系统建设与时俱进,不断推动第二课堂课程化发展,通过信息系统统筹评估第二课堂课程能否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能否精准地引导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能否产生社会经济效益等问题。通过第二课堂课程的体系化、智慧化建设,进一步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着力打造“三全育人共同体”。

3.突出协同创新

应用型高校第二课堂课程要突出协同创新效能,课程体系的设计要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开发课程项目,第二课堂课程可依托校企“共建学院、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教材、共建平台、共建队伍”六共建设计开发,实现校内第二课堂课程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实现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实现“校企协同育人”,不断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与行业岗位需求的匹配度。第二课堂课程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既能明确教育指向,又能固定授课内容,构建有特色、有成效的第二课堂精品课程教育项目,用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4]。

五、应用型高校第二课堂课程化实施框架构建与实施路径

1.科学完善框架构建强化制度保障

要想提升第二课堂课程建设成效,必须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参与积极性并引入竞争机制,从体制机制上完善框架构建、强化制度保障。应用型高校要清晰定位第二课堂活动主线,努力构建全过程、全链条式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体系,将第二课堂课程建设水平作为一项指标,与教师工作量和职称评定相挂钩,充分吸引高层次教师投身第二课堂课程建设,对教师第二课堂课程育人取得的成果予以奖励和表彰,鼓励教师将教研与科研项目带入第二课堂课程,不断提升第二课堂课程的内涵和水平[5]。

2.科学建设应用型高校第二课堂课程

第二课堂课程建设是第二课堂实施课程化的前提,要以学分制为基础,以课程理念引导第二课堂活动纵深化发展,应用型高校要对第二课堂活动按课程设置进行分类汇总,明确各类课程的具体培养目标和意义。目前第二课堂主要包括思想提升类、创新创业类、专业实践类、文体活动类等类型,应用型高校可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第二课堂课程的价值应用,将各类别第二课堂课程设置必修类和选修类两种,必修类项目为每个学生必须参加并完成的学习和训练,重在提升思想引领和夯实专业核心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课外实践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选修类项目为学生可以结合兴趣、特长和能力,自主选择参加的活动,重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和技术技能特长,让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

3.科学设定第二课堂课程教学实施方式

由于第二课堂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课程形式的独特性,第二课堂课程在教学形式和授课途径等过程中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既能够通过传统讲授的方式进行,又能够通过实践、竞赛、沙龙、讲座等方式,还能够线上和线下同步开展。但是第二课堂课程与传统第一课堂活动的区别是,第二课堂课程应该具有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课程安排及成绩考评等环节。要借鉴第一课堂教学育人机理和工作体系,实现学生参与第二课堂课程可记录、可评价、可测量、可呈现,从而构建科学、务实、有效的第二课堂课程育人体系。

4.科学构建第二课堂课程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

因为第二课堂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使第二课堂缺乏标准的课程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对于第二课堂课程化教学监控和评价要求必须科学构建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建立规范的行政督导体系,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课程督导,加强对学校开展的各类第二课堂课程进行教学过程检查和考核,全面掌握第二课堂课程运行情况,掌握分析学生通过第二课堂获得的学分能力拓扑图情况,通过收集实习就业单位对学生培养质量的评价,更加科学掌握第二课堂课程培养实效。在第二课堂课程评价方法上更加多元化,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总结评价与诊断评价相结合的形式,构建第二课堂课程CDIO循环完善过程。

六、结语

应用型高校进行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能更好地发挥第二课堂服务高校立德树人的作用,满足培养新型复合人才的需要,能让第一课程和第二课堂形成合力进行协同育人,更好地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

参考文献:

[1]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中青联发[2018]5号)[Z].2018-07-03.

[2]李瑞华.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8(07).

[3]陶好飞.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关键结构及发展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4).

[4]李雨亭.以第二课堂成绩单为路径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J].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12).

[5]董晓光.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路径探析[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

基金项目:广东白云学院2019年度校级科研项目(2019 BYKY04)。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成绩单课程化应用型高校
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对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启示
对“家庭教育课程化”的认识、探索与建议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