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精神融入新时代高职工匠型人才培养的实践
2020-12-15杨建
杨建
摘 要: 周恩来精神作为一种观念性的客观存在,内涵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品质。这与当下倡导的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在本质内涵契合、价值取向一致、实践要求统一,存在关联性耦合。通过对驻淮高校周恩来精神办学的多维性透视,旨在找准融入点,努力构建“目标、人才、课程、实践、环境”五大支撑体系,让周恩来精神在高职教育中生根、开花、结果,提高高职院校的原始创新能力,让发展后劲持续有力。
关键词: 周恩来精神 工匠型人才 高职院校
习近平曾指出:“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周恩来精神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周恩来行为处世的外在表达。1939年,周恩来曾在浙江绍兴题写“努力学习,精益求精”的座右铭,借以勉励表侄王京。周恩来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民族精神的高度统一,自带严细、精益属性。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精益求精的美学标准、追求卓越的创新思维和自我实现的角色荣誉,是新时代工匠型人才的必备素质和维度结构。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明确界定,“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新时代背景下,在纪念周恩来同志120周年诞辰座谈会上,习近平连用“六个杰出楷模”概括周恩来的伟大人格,以此激励国人对标找差、鼓劲加压,积极投身周恩来同志生前念兹在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在当前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新常态下,如何将周恩来精神融入高职工匠型人才培养全过程,是每一个职教人需要思考的时代命题,值得追问与探讨。
一、耦合逻辑:周恩来精神与工匠型人才的关联性
(一)本质内涵契合
周恩来精神内涵丰富,具有系统性、层次性和内在逻辑性,体现人的共性特征和个性特质。就共性特征而言,周恩来在务实、奉献、公仆、修身等方面,比一般好人做得更好,凸显代表性。就个性特质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周恩来天生“贵和”,这是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影响,后经过马克思主义再锻造而形成的“和合精神”,他在国际社会倡导的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理念就是很好的体现。二是周恩来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学术界称之为“严细精神”,对本职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追求工作的极致,这是周恩来鲜明的个性表达。极度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的工匠型人才培养与周恩来的严细特质在内涵上高度一致,存在关联耦合逻辑。当前在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与精细化发展的前提下,周恩来精神彰显的严谨、细致的工匠情怀越来越受高职院校的青睐。
(二)价值取向一致
“价值观决定人的行为取向,青年是价值观形塑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正确的价值观不去主导,错误的价值观就会去主导。主流价值观不生根,非主流价值观就会野蛮生长”[2]。践行周恩来精神与培养工匠型人才在价值上的相向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道德价值一致。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是树人的前提,树人必先立德。在高职院校,无论是践行周恩来精神,还是培育工匠型人才,都是为技术技能型人才注入“德”性。二是精神价值一致。深入学习和弘扬周恩来精神,目的在于教育学生自觉养成对自己的学习高标准、对未来的工作严要求的职业习惯。三是信仰价值一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理想担当关涉信仰价值观,“佛系”固然能够调适心灵,但青年大学生更需接续奋斗、主动作为。
(三)实践要求统一
周恩来精神要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工匠型人才要在生产过程中熔铸和检验,二者实践指向一致。现代职业教育情境下,“重技轻人”的工具性价值取向将被摒弃,人格健全、勇于创新、善于实践的工匠型人才日益走俏。周恩来的一生非常注重实践,同时极力倡导开拓创新的精神。践行周恩来精神,就要积极构建、丰富学习周恩来精神的载体平台,着力打造学习周恩来精神阵地,在实践中以周总理为楷模,比思想境界、比工作业绩、比工作作风、比社会形象,形成“人人争做楷模”社会氛围。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要将周恩来精神融入“1+2”“4+1”等现代学徒制模式,以专业建设为引擎,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以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生产实践为指向,实现校企“珠联璧合”。
二、现实比照:周恩来精神融入淮安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办学育人导向有待明确
据调查显示,仅8.7%高职学生明确知道学校的校风、校训、学风、教风与周恩来精神相关性。淮阴师范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秉持“坚守朴实,追求崇高”的淮师精神,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精神内涵浸润学生心灵,推进内涵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淮阴工学院依托地处周总理故乡优势,厚植周恩来精神本土化教育资源,明确坚持以周恩来精神育人,奋力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将“十个一”系列活动写入食品藥品人才培养方案,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将周恩来“努力学习,精益求精”的品行奉为学校价值追求,在制度设计中充分体现用周恩来精神办学,实为高职院校办学育人的成功典范。相较而言,驻淮四所高职院校在周恩来精神办学上,还需进一步提炼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重塑校风、教风、学风。
(二)专业师资力量有待提升
人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方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淮阴师范学院以汪浩、王家云、徐贵权为代表,近40名教师从事周恩来精神研究,相关论文、著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发表相关论文百余篇,出版《周恩来精神》《周恩来研究》等专著与编著。淮阴工学院以韩同友为代表的研究团队,出版了《周恩来精神与青少年教育》《周恩来与新中国研究文集》等著作。相较而言,四所高职院校“两课”教师数量不足,尤其是博士教师偏少,尽管各高职院校都在“招兵买马”,但收效甚微。由此导致各高职院校专门从事周恩来精神研究的教师凤毛麟角,更难言团队作业,相关课题申报,级别大多为校级、市厅级或省级,国家级很少。论文发表集中在省级期刊,核心期刊数量较少,且论文整体研究相对局限和肤浅。
(三)课程教学内容有待丰富
据调查数据显示,能够熟记习近平在纪念周恩来同志120周年诞辰发表“六个杰出楷模”内涵的学生仅为5%。淮阴师范学院围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周恩来精神研究向纵深推进,落实到“两课”教学,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课程体系,创新“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要靠前作为,加强高水平团队领航,开设周恩来相关研究的选修课程、精品课程和在线课程,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这些都是本科院校的成功实践,值得借鉴。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由声乐教师教唱《百年恩来》主题曲,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周恩来职业观”选修课,都是课程教学的有益尝试。淮安高职现有周恩来主题课程教学多为选修课程、专题讲座,内容较为局限,往往是某个层面只言片语的阐释,难言体系教学。
(四)主题实践教育有待拓展
实践出真知,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感悟出真谛。驻淮高职院校善于抓住重大事件、重要节日,集中组织大学生到周恩来纪念馆、故居、童年读书处和五德纪念馆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常态化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进社区、进农村、进小学”服务行动,大力弘扬和践行恩来精神。这一点,高职院校是可以和本科院校相媲美的。“没有清晰、单独的规划,对实践教学的安排笼统,没有明确区分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3](63)。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周恩来精神面临着融入企业、工厂等实践基地话题,若能进一步拓展融入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实验、实践环节,将极大助推工匠型人才精准供给、有效供给、优质供给,提高学生的合格率、成才率。
(五)文化育人氛围有待增强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建成“翔宇广场”、翔宇书斋、周恩来文化馆、周恩来“五观”教育基地。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五个一”计划的制度文化,江苏护理职业学院倡导“大医精诚”的传统医学精神的观念文化,以及驻淮高校师生的言行举止所彰显的行为文化,都是周恩来精神融入工匠型人才培养的范例。目前,淮阴师范学院校内敬立着周恩来塑像,置放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石刻,宣传周恩来语录,举办了周恩来精神报告会,周恩来生平事迹图片展等主题文化活动,成立了周恩来青年读书会,创办了“翔宇网”思政育人专题,开展了周恩来班创建评比,设立了周恩来奖学金。上述种种做法,无论是线上教育,还是线下教育,无论是硬文化教育,还是软文化教育,无论是显性文化教育,还是隐性文化教育,都显示出高职院校在周恩来精神文化育人氛围营造方面还有很大的增强空间。
三、实践进路:周恩来精神融入高职工匠型人才培养路径选择
(一)目标导向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当前弘扬和践行周恩来精神,就要深挖周恩来精神时代价值,并将其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当代大学生自觉以周恩来精神为教材、镜子和标尺,深学细照笃行,努力使其成为新时代工匠型人才的鲜明特质。为此,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实现价值转向。周恩来精神具有极强的育人价值,高校要将其主动融入办学理念和治校方略中,在教育理念、办学思想、教风学风等方面彰显周恩来精神。周恩来精神作为一种民族精神的表达,既是时代所需,又是社会期待。其次,要优化顶层设计,注重过程驱动。无论是教学目标设定、教学体系设计,还是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方法选择,以及教学评价与考核等处处体现周恩来的工匠情怀,彰显周恩来人格风范。
(二)人才支撑
截至目前,查阅中国知网,在周恩来理论研究方面,驻淮四所高职院校员工发表学术论文偏少且质量偏低,课题、专著更是寥寥无几。基于此,一是适时引进高水平学术人才。“意识形態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4]。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教育愈发重要,高职院校积极引进两课教师,特别是具有博士学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人才。二是组建周恩来研究团队。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课题、论文的研讨。学院可依托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年会、德育征文等既有品牌活动,在论文、课题、专著等研究方面给予适当的鼓励与支持。
(三)课程设计
周恩来精神系列课程,完全契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文化素质提升的需要。首先,在通识课程教学中,将周恩来精神教育纳入学生职业素养课程,以周恩来学习、职业、科技、教育、群众的“五观”教育为主线,以“思想道德、专业文化、职业人文”素质养成为核心,以产业文化、企业文化和职业文化的“三业文化”为抓手,着力构建涵养周恩来精神的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其次,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无论是校内的理论教学还是校外的实习实训,都将周恩来精神主题教育融入其中。特别是专业课教师,要深度挖掘本专业知识和技术体系中蕴含精益求精的文化特质,并在课程教学中全方位多层次地呈现出来,推动周恩来精神融入高职工匠型人才培养实践。
(四)实践体悟
只有通过专业实践和切身体悟,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周恩来精神的精益与专注,培养学生的技术理性、实践智慧和人文品质。首先要努力创新周恩来精神志愿服务载体。强化品牌打造和示范引领,分层次、有特色地开展服务活动,推进周恩来精神内涵融入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社会治理创新等社会实践。其次,积极构建全过程、立体化、开放性的周恩来精神主题实践教学体系。推进项目导向、实地考察、参观交流等实践教学活动,以周恩来精神引领职业素质培育,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增强实践育人的成效。再次,积极推进周恩来精神主题教育融入校企深度合作中。共建教育基地,把周恩来的崇高精神、高尚品德和伟大风范融入企业的文化和血脉中,贯穿企业治理的各个环节,激励学生爱岗敬业、奋发进取,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发展与外延拓展。
(五)环境熏陶
培养工匠型人才,重在营造“匠心文化”。首先,要提升文化设施硬实力。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公共设施都是可以说话和育人的。“要尽量让教学楼、实训室、学生宿舍等设施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走廊都能融入产业元素、行业元素、职业元素,体现专业特色和工匠精神,实现校园环境文化的思想化和艺术化,能时时激励师生,处处陶冶情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5](142)。其次,要聚焦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等软文化的提升。学校要大力宣扬党和国家重视工匠型人才的方针政策,广泛宣传各行各业能工巧匠的成就与事迹。再次,要创新活动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主题系列活动,倾力做强“周恩来班”创建、匠人寻访、名家讲坛等活动品牌,勉励学生以周恩来为楷模,以敬业、精益、专注、创新为价值追求,崇尚实践永不懈怠,锲而不舍追求完美。
四、结语
在全国上下竞相投身工匠型人才培养浪潮中,高职院校要将周恩来精神的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有机融合,努力构建“目标、人才、课程、实践、环境”五大支撑体系,强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cpc.people.com.cn/nl/2017/1028/c64094-29613660-2.html.2017-10-27.
[2]钟新文.青年懂中国,才能接好棒[N].人民日报,2014-09-06(04).
[3]沈万根.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创新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7(1).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R].2015.
[5]赵慧.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7.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青年教师专项课题《周恩来精神融入新时代高职工匠型人才培养实践路径探究》(项目批准号:C-b/2018/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