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师范新生教师职业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20-12-15朱文应黄美玲

文教资料 2020年26期

朱文应 黄美玲

摘   要: 本文选取江西省某高师院校203名师范新生为研究对象,对该群体教师职业认同的差异性分析和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表明高师院校师范新生职业认同的水平较高,但仍存在提升空间。户籍所在地和入学动机在师范新生教师职业认同上均存在差异,外部环境仍是影响师范新生教师职业认同的主要因素。建议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对高师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不同群体的新生进行教师职业认同培育,并贯穿于整个师范职前培养中。

关键词: 师范新生   教师职业认同   影响因素

1.引言

1.1研究背景

师范新生刚进入大学,正处于青年期,依照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正要形成稳定的认同。作为教师职业发展的内在激励因素的教师职业认同,是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心理准备[1](121-127)。师范生特别是师范新生,作为未来教师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直接关系到在读期间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毕业后入职倾向或者是否选择教师职业及未来的教师职业发展。具有较好的职业认同对于高师师范新生规划个人师范教育生涯,制订适合自身的专业学习计划和职业生涯发展计划,为专业发展做准备有着重要的意义。

研究高師师范新生的职业认同,不仅有助于了解这类人群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厘清影响师范新生职业认同的因素,更能有针对性地在在读期间对其进行教师养成教育,帮助师范新生形成稳定且坚定的职业认同。

1.2概念界定

近三十年来,学者们普遍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既是一种过程,又是一种状态。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如何定义自己及教师这个角色,构建教师“如何做”“如何表现”和“如何理解他们的角色”的职业框架[2](899-916)。魏淑华等人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是一个多维复杂的概念,是个体从自身经历中逐渐发展的对职业及内化的职业角色的积极认知、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体[3](55-60)。本文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是静态表现职业倾向现状和动态发展职业认同倾向过程的结合。

2.研究方法

2.1研究工具

综合文献探讨、理论分析的结果,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方法和成果,并参考薄艳玲、李昕、郝晓娟等人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问卷,最终选定对薄艳玲编制的《高师生教师职业认同的调查问卷》进行适当修改。该问卷是根据国外相关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对6位师范生进行访谈编制的,通过了SPSS分析,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根据以往关于认同的研究,一般认为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主要包括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期望、职业价值等方面。根据薄艳玲问卷,考察高师生教师职业认同分为6个维度:教师职业认知、教师职业情感、教师职业意志、教师职业期望、教师职业价值观、教师职业行为倾向,高师生教师职业认同即为这几个维度的综合。

本研究问卷题为《高师师范新生教师职业认同问卷》,共26题。第一部分是人口信息统计及入学动机的调查,共计5题,采用单选题的方式进行测验,从性别、专业、户籍所在地、亲属中是否有从教者等方面进行个人信息的统计。第二部分采用薄艳玲编制的问卷,共计17道题,使用Likert五点计分法。第三部分是对师范新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该题为多选题,要求作答者选出三项对其是否选择教师作为职业影响最大的因素,包括政策因素、社会舆论、福利待遇、重要他人、大学环境、职业发展条件、自主发展意识及个人性格等。

2.2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为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3名三年制大专一年级师范生,共发出问卷203份,回收128份,有效问卷128份,回收率63.1%,有效率100%。结果如表1所示。

2.3数据处理

采用SPSS23.0对获得的有效数据资料进行录入、整理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师范新生教师职业认同在性别、户籍所在地和亲属中是否有从教者的师范新生进行差异分析;方差齐性检验、LSD事后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专业师范新生教师职业认同在入学动机方面进行差异分析。

3.研究结果

3.1师范新生教师职业认同现状总体水平分析

利用样本数据对师范新生教师职业认同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计算得出样本师范新生在各分问卷和问卷总得分上的平均数、标准差,结果如表2所示:

总体来看,高师师范新生教师职业认同平均分为3.25,总体水平较高。在各子因素中,职业期望的平均分最高,职业意志的水平最低。

对各题进行描述频率分析,得出结果如表3所示,师范新生普遍认为“教师的社会地位高尚光荣”,“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谈论教师时感觉与自己关系密切”“会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因师范生而自豪”“成为教师而快乐”平均得分较高。但可以看出,在校期间,师范新生很少了解与教师相关的比赛活动,更少与教学专家交流过。

3.2师范新生教师职业认同差异性分析

根据本研究问卷搜集所得的数据,将从性别、专业、户籍所在地、亲属中是否有从教者这四个方面对师范新生的教师职业认同进行差异性分析。

3.2.1师范新生教师职业认同的性别差异分析

在对师范新生教师职业认同进行性别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女性师范新生在问卷总分和各研究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男性师范新生。女性师范新生只在职业价值观这一维度上显著高于男性师范新生。

3.2.2师范新生教师职业认同的户籍所在地差异分析

通过对师范新生教师职业认同进行户籍所在地的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从总分来看,教师职业认同的水平与户籍所在地是城镇还是农村有显著差异。从各研究维度上看,农村师范生在教师职业意志方面显著高于城镇师范生,农村师范生在教师职业期望和价值观方面高于城镇师范生。

3.2.3亲属中有从教者对师范新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差异分析

对师范新生教师职业认同进行教师亲属影响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虽然亲属中有从事教师行业在问卷总分和各研究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亲属中没有从事教师行业的,但教师亲属影响的师范新生教师职业认同不具有显著差异,仅在教师职业行为这一维度上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3.2.4不同专业对师范新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差异分析

为检测不同专业师范新生在教师职业认同上的得分状况,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所得结果中,各维度相伴概率为0.037、0.082、0.081、0.022、0.049、0.001,不是均大于显著性水平0.05,不同年级在这六个维度方面的总体方差是不相等的,故不能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LSD法对教师职业地位认同和职业素质认同进行分别比较,所得结果如表7所示:

经LSD事后检验发现,美术教育专业与特殊教育专业之间,在0.05层级水平上,具有显著性差异。

3.2.5不同入学动机对师范新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差异分析

研究假设师范新生选择师范院校这一入学动机不同,教师职业认同程度也会不同。为了检验这一假设,本研究在问卷中设计了“你选择师范院校的原因是?”一题,128名被试全部对这个问题作出了选择,选择各项的人数和所占百分比如表8所示。

通过数据分析比较得出,在调查对象的入学动机中,选择最多的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占43%;接着是“受别人影响”,其中主要是父母、很崇敬的教师等,占19.5%;选择最少的是“不清楚”“纯粹是为了谋生”“迫不得已”,这一部分占有37.6%。由此可见,选择师范院校的动机中,真心喜欢、渴望成为教师为主要原因。

为了检验不同入学动机师范新生教师职业认同程度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对师范新生教师职业认同进行了入学动机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根据表9的方差分析结果可知,不同入学动机师范新生在教师职业认同程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师范新生教师职业认同诸因素中,不同入学动机的师范新生在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观上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在职业行为倾向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对不同入学动机的高师生的教师职业认同得分进行LSD事后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在教师职业认同上,选择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的高师生的得分远高于其他选择的高师生,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之后,本研究又对不同专业入学动机进行了分析,结果(见表11)表明美术教育专业的入学动机选择“不清楚”“迫不得已”“纯粹是为了谋生的”的比例比其他专业更高。

3.3影响师范新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因素分析

问卷最后设置了一道多选题,要求师范新生对“对我个人的教师职业认同造成主要影响的因素”作答,之后采用多重分类法对数据进行录入并分析,所得结果如表12所示:

从上表得知,师范新生认为影响职业认同最主要的因素是重要他人及教师职业的福利待遇,两项共占32.7%,都属于外部环境影响方面。反映出虽然教师这一职业如今的专业性和社会地位等不尽如人意,提升空间较大,但是教师职业具有的优势和吸引力在当今社会还是比较受到认可的。

4.结论与建议

(1)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对高师新生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不同群体进行教师职业认同培育,并贯穿于整个师范职前培养中。

(2)女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应特别关注男师范生的职前培养,鼓励其参加各类教师技能大赛和管理类工作。

(3)农村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水平高于城市师范生。针对教师招聘倾向于本地生源,课程应多倾向于“农村取向”,凸显“乡村情怀”,增加“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乡村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等专题课程研究。

(4)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因教师资格证考试特殊性和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表现出极强的“求生欲望”,教师职业认同普遍高于其他专业。应加强职前培养的专业性,打造特色专业。

(5)美术专业的师范生入学动机多为矛盾性和功利性,应在课程设置中增加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占比,更加注重实践环节“全过程”“全地域”覆盖,促使其树立教师职业信仰。

(6)重要他人是影响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关键因素,应加强师范生教师养成教育,打通协同培养,让优秀一线小学教师进入高校课堂,培养卓越教师。

参考文献:

[1]李东斌,邵竹君.顶岗实习师范生教師职业认同与职业幸福感的关系[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5).

[2]Lasky S.. A Sociocultural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Teacher Identity, Agency and Professional Vulnerability in a Context of Secondary School Reform[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5,21(8).

[3]魏淑华,宋广文,张大均.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与量表[J].教师教育研究,2013,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