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下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优化

2020-12-15张莎

文教资料 2020年26期
关键词:实践探究

张莎

摘   要: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伟大学说。马克思主义早在1938年便与我国共产党进行了深度融合,与我国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建设道路相结合,用全新的实践、内容、语言丰富与发展伟大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使用社会制度充分有效地观察世界,创造和谐公正的社会秩序。马克思主义的成功运用,将对我国的综合国力起到极为重要的提升巩固作用。

关键词: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   优化模式   实践探究

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中,马克思主义一直是教学的基础性课程。高校学生的思维已经趋于成熟,对事物形成了独特看法与想法。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并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将有效地建立社会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使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课程的积极性不高,对课程抱有“枯燥”“无聊”等想法,且一些教师在教学时偏向于理论知识,忽略了师生互动,导致单向性思维教学,学生理解吸收能力并不强。针对此类现象,教师需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措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新课改下构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模式的背景

新课改,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我国于二十一世纪着手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目前我国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成为基础性课程,华北地区早在改革初期便设立了马克思政治理论课程,将新民主主义理论、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政治经济学作为课程主体,并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于1952年取得了伟大的胜利,结合调整了相应课程,衍化了马克思主义课程,并将新民主主义理论转化为中国革命史。此外,我国在1956年9月对高校的理论课程进行了科学有效的调整,实施了《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程的规定》,正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设定为“中国革命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列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等,设定了专门的教学大纲与学生学时[1](51-52)。在后续的教学中,又在1961年、1966年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不断完善,使越来越多的学子受惠于马克思主义的熏陶,对其未来成长产生了极为深远的积极影响。

二、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教育现状

在常规教学中,我国部分高校教师采用的是“注入式”教学模式,初衷是美好的,想通过集中的课堂教学以知识理论形式注入给学生,使其根据教学进度记忆与学习。但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这种教学方式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亦影响了教师的后续进阶式教学。现如今我国推行新课改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模式进行翻转,由以往的“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式”学习,鼓励并提倡学生通過自主学习、开发小组互动、养成协作模式、家校共育等方式进行有效的学习[2](237-238)。在以往的“灌输式”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常规教学,占据教学主体地位,无法积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与互联网、教学与生活模式等场景没有有效结合,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兴趣。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中,教师因受班级学生数量、自身精力等限制不能一对一教学,导致学生的学习进度参差不齐,整体教学呈现出“低效性”“单一化”“枯燥感”等效果。教师除在教育活动中未关注学生表现,一味输出理论知识,忽视学生学习反馈外,还存在教学前期准备欠佳,课前导入缺乏吸引力,教学方法应用思路较窄且缺乏变通等问题,不利于新课改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活动良性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从实际出发在新课改加持下反思自省、积极变革。当前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相关研究成果不断增多,说明教师开始重视相关教学改革,客观上为教法变革给予支持。为此教师需在借鉴成功教改经验前提下立足实际探寻有效开展教学工作策略,解决现阶段教学改革难题。

三、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进行积极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

1.师生针对课程内容做好课前准备。在进行课程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做出相应准备。例如使用思维导图(The Mind Map)进行分析,绘制教学中的知识点及难点,总结出教学的关键词,根据关键词进行思维联想,使教师有效针对课程内容进行课前准备,提升教学质量。教师需提前发布课前预习任务,使学生对教师所授课程有初步理解,更好地了解教师将要讲授的课程内容,便于理解学习。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多媒体教学法”,对学生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自习有着非常明显的帮助作用。教师可通过社交平台(如QQ群、微信群等)发布课堂预习内容,学生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利用闲暇的碎片时间进行预习,在节省学生的学习时间的同时亦降低教师的教学成本,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2.新课改背景下针对课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优化。现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的便利性使人们的娱乐、工作、艺术、社交等生活方式得到了极大改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互联网的特性,结合并研发出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进行互联网教学时大都比较担心带来的“副作用”,例如学生上网查找资料自学时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蛊惑,产生不良后果等[3](13-14)。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已经充分融入学生的生活中,互联网带来的危险无处不在,高校学生同小学、初中学生相比,思维模式已经成熟,有了是非判断力,对于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拥有一定的抵抗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善加引导,便可规避风险,达到不错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教学时可参照“秒懂百科”“果壳知道了”等知识视频,制作出教学课件(可使用PPT),以图片+诙谐幽默的音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大部分极为抽象,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颇高,教师可在教学中配合知识点播放教学课件,以轻松积极的方式播放,辅助教学,可对课堂氛围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通过课堂多媒体教学,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不仅有理论知识,而且充满娱乐性,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有效改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固有印象。

3.新课改背景下针对课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优化。教师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时,除课堂教学外,还应组建学习小组。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由国外最先使用,经过吸收改良后成为颇具我国特色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小组中利用探索、发现信息、讨论、共享等方式学习,将学习成果最大化,有效锻炼自主学习能力。此外,对于学生的批判思维、创新型思维、沟通能力、社交能力等有着极为明显的提升作用。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法,小组学习适用于任何科目,尤其对于偏理论的科目(語文、历史、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有着不俗的教学效果[4](104-106)。在教学中,教师可将学生以5人—8人为一组分类,并选出小组组长。学习小组的优点在于便捷性,学习小组针对教师提出的观点利用课堂结束前的5分钟、自习课、学生的午休时间、课间休息等闲暇时间进行充分有效的讨论,开展“迷你头脑风暴”。同学间的交流由于无教师的参与,更具自由性,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各自说出看法。讨论结束后由小组组长综合学生讨论结果,统一上交。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及时改变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案。

四、新课改背景下自主学习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辅助作用

1.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影响。自主学习对学生的意义是十分重大且深远的,作为现代化的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学习时将自己视作教学主体,通过互联网查找资料、沉浸式阅读、集中观察等。在自主式学习中不受外界的干扰及支配,促使学生形成“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学习方式与学习情感,提高学生的“自醒”“自励”“自控”“适应性”“选择性”“竞争性”“参与性”等综合能力[5](45-46+48)。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发挥互联网的便捷性,开展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例如针对学生的课后自习,教师可在学习群中将课堂知识点以WORD文档或PPT的形式发布,学生复习时下载,根据需要集中复习,有效提高复习效率。针对“辅导”这一区域,教师受到地点、时间、人数、精力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做到100%的实时辅导,学生学习马克思理论主义时无法得到有效的帮助,影响学习积极性与有效性。针对此类情况,教师可开展“线上辅导”的模式,例如学生在学习群中根据不懂的知识点进行提问,同学们进行解答(为了使该教学有效可行,教师可规定每位学生或课代表回复),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规律,对提问次数最多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提升学习成绩。

2.教师参与自主式学习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影响。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时,了解每位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程度,找出学生的薄弱点是每位教师需要做好的功课。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及时向教师反馈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同时由于课程时间的限制,教师亦无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复习,只能凭借感觉与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复习。长此以往,陷入恶性循环,学生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教师也不能及时提供帮助[6](99-103)。针对此问题,在进行课后自主式学习时,为了有效保证马克思理论课的效率,教师可在学习群中建立“理论解惑本”。高校学生每天必须根据教师所教的马克思理论课程提出不懂或感觉难度偏高的知识点,由教师统一收集整理,并分析学生的疑难问题。教师可在月末、期中、期末考试前进行集中复习,有效减少教师复习教学时的焦虑感与迷茫感,有利于教师综合有效地调整教学施教重点,便于进行“针对式”复习,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显著提升。

五、结语

在新课改背景下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时,教师应摒弃以往低效的教学手法,避免完全“注入式”与“一言堂”。在教学中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我国发展形势,开展多样性教学。教师可利用互联网开展综合教学,课前通过学习群发布课程内容,方便学生随时随地预习,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吸收程度,课上利用多媒体课件改善学习氛围,使学习轻松愉快化,提高学生的专注力;组建学习小组,讨论并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协作互动能力,重新点燃其对学习的热爱。教师可在学习群中发布总结的教学知识点与收集学生的学习问题,方便学生复习及教师后续教学,降低学生学习的困难程度。在多维度教学下,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的熏陶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及社会观,成为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頔.深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10).

[2]陈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模式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8,5(24).

[3]马天玲,陈春丽.互联网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的新思考[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9).

[4]邓霖.论素质教育视阈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J].教育现代化,2019,6(14).

[5]王静.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学者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02).

[6]赵志恒.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的新思考[J].菏泽学院学报,2018,40,170(03).

猜你喜欢

实践探究
初中化学合作学习实践探究
探究式科学活动的组织策略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实践探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
小学英语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浅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