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艺术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2020-12-15潘怡

文教资料 2020年26期
关键词:美育思想政治教育

潘怡

摘   要: 大学生艺术团是高校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阵地,发挥引领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念、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艺术团的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另一方面大学生艺术团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由于认识不足和资源配套不到位等,目前某些大学生艺术团存在作品思想性不突出、教师管理制度不完善、艺术作品创新程度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大学生艺术团的发展及作用的发挥。为促使大学生艺术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应该从多方面着手,充分发挥大学生艺术团以美引真、以美导善的作用,为深化实践育人工作提供新的着力点。

关键词: 大学生艺术团   思想政治教育   美育   团学活动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1]具体到高校美育工作,强调重视美育在校园文化中的独特价值和意义,“要更加注重以文化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2](420)。2017年6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进一步要求“强化文化育人,努力在校园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发挥团学组织优势,围绕学术科技、文化艺术、公益服务等主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正确发挥学生社团的应有作用”。大学生艺术团是在高校团委指导下,由具有艺术特长和喜爱文艺的大学生组成的旨在开展艺术实践和群众性文艺活动的学生团体,以学生社团的组织形式存在。作为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及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的重任,而且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高校加强大学生艺术团建设的必要性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伴随着消费主义的兴起、大众文化的成长,文化的变迁逐步影响大学生的方方面面。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丰富,不吝于进行文化消费,有接受审美教育的欲求,除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拓宽知识面外,更多的是基于个人趣味、释放压力、跟风从众等。他们一方面追求实用主义,另一方面往往被社交平台、短视频、网络游戏等包围,面临主流文化和多元文化的矛盾,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脆弱、责任感低、协作能力差等问题。在党的十九大思想引导下,高校素质教育全面启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大学生艺术团通过实践体验的方式实现育人,具有以美启德、以美引真和文化创新等功能,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

1.以美启德。

美育的概念最早由席勒提出,他认为:“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3](19)席勒的美学观点基于康德哲学发展而来,康德认为美具有道德属性:“美是道德的象征,并且也只有回顾这一层(这对每个人是自然的,也要求着每个人作为义务),美使人愉快并提出人人同意的要求,在这样的场合人的心情同时感觉到一定程度的醇化和昂扬,超越着单纯对于感官印象的愉快感受,别的价值也按照着它的判断力的类似规准被评价着。”[4](201)大学生艺术团是通过校园文化艺术的先进性和高雅性、育人对象选择的合理性、展演方法和手段的科学性共同实现的,通过音乐、光影、表演内容和舞台艺术的感染力,学生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美学观,在真与善、知与行、外在与内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架设通达的桥梁,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达到以美启德、以美育人。

2.以美引真。

大学生艺术团活动不仅要培养大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更要提高大学生分辨善恶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似乎在打开人对世界的看法,经过长期的美的陶冶,會在不知不觉之中,突然感到不良的丑恶的东西是不可容忍的,让美把恶挤出去,这是教育的规律之一。”大学生艺术团开展的校园艺术活动不同于流行文化、大众艺术与娱乐性活动,具有自身的原则与使命。作为高校共青团委员会指导下的学生组织,大学生艺术团活动应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主流先进文化,在内容上吸引人,在思想上引导人,在理论上说服人,发挥示范导向作用。随着校园文化建设整体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艺术团活动形式逐步由单一的文艺节目表演发展为具有德育和美育功能的素质教育活动,活动形式逐步由单一的文艺节目表演发展为具有德育和美育功能的素质教育活动。大学生艺术团通过精心编排,将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党和学校的方针政策等融入适宜的节目内容和载体中,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引导力和感染力,通过一系列专场文艺活动和艺术展演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人生理想,确立成长成才方向,最终发挥以美引真、以美导善的作用。

3.文化创新。

创新是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是人类自觉能动性的集中体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要加强实践活动环节,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强化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学生艺术团作为高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当前新情况、新实际出发,通过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自觉破除大学生群体中的落后观念和主观偏见,树立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当代大学生新观念。如三下乡中的“大学生文艺下乡”活动从形式上拓展和丰富了文艺与基层的联系;大学生艺术团员参与组织艺术活动,做好艺术与国家政策、学校规章的宣传衔接,体现了大学生艺术团的宣传方式的转变;通过创新的节目表演、文艺展演和丰富的专场演出等,实现大学生艺术团创新创意形式的改进。大学生艺术团通过创新表演展现的情感是血肉肌理,贯穿始终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骨骼框架。大学生艺术团的文化创新活动不仅能发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形成良好学风、培养创新意识等良性作用,更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充满层次、富有生机。

二、制约大学生艺术团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发挥的因素

1.艺术团作品思想性不突出。

从宏观来看,高校对大学生艺术团作用的认识还存在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大学生艺术团的美育、引导、示范及创新功能,对艺术活动的思想性重视不够。从微观来看,大学生尚处于学习成长阶段,选择作品视野不够开阔,难免存在作品主题不突出、思想升华不够、阵地性不强和艺术性不足等问题。因此,高校在指导大学生艺术团发展的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中心思想,重视大学生艺术团以美启德、以美引真的功能,面向时代要求及大学生群体需求,丰富时代内涵,提高艺术团作品的艺术素养和思想高度。

2.指导教师管理制度不完善。

“学生艺术团应该是由具有一定艺术水平、热爱艺术和没有基础但渴望艺术熏陶的学生共同组成的,实行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的自我管理”[5]。但由于我国艺术教育在高校起步普遍较晚,对于艺术团指导教师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方面,部分高校尚未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大学生艺术团的指导教师一般身兼第一课堂课程教学工作或者学生管理工作,高校对指导教师的考核与监督往往侧重于此,对艺术指导工作的出勤率、艺术排练合理性、教师教学实效性等艺术教学工作量缺乏相应的监督鼓励机制,并且在薪资薪酬制度、绩效鼓励机制等方面的配套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未能充分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3.艺术作品创新程度不足。

近年来,大学生艺术作品方兴未艾、百花齐放,以“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大型校园文艺演出、“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等为代表的艺术展演形式,受到了广大青年学生的喜爱,成为展示大学生奋发进取精神风貌的重要平台。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大学生艺术团排练的作品仍停留在重排获奖作品和模仿经典节目的阶段,缺少契合本校发展现状和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题材的作品,缺乏原创性,创新程度不足。

三、加强高校大学生艺术团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1.更新美育观念,提高重视程度。

在我国当代教育中“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的现象较为普遍,教育的实用性和工具性得到长足发展,人文性却相对淡化,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行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高校党政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必须更新美育观念、提高思想重视,为大学生艺术团发挥作用提供保障。首先,统筹资源,将大学生艺术团工作纳入学生培养计划,配套艺术教育专项经费,通过集中财力、突出重点的方式支持大学生艺术及其相关项目,建设及维护艺术场地场馆,扶持和资助公益文化活动,推动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等。其次,优化举措,加强对指导教师的选拔、聘用、管理和考核工作,制定和完善艺术团指导教师管理办法,根据艺术教学的特点与实际,配套相应的职称评定政策和奖惩机制,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最后,完善大学生艺术团组织框架,明确团内岗位职责,压实管理责任,健全考核机制,在发挥好大学生艺术团积极作用的基础上,探索健康高效的管理机制与运行模式,破解艺术团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难题。

2.加强思想建设,发挥导向作用。

我党历来强调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学生艺术团的建设应该服务于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助力于高校整体校园文化建设,融思想性、教育性和艺术性于一体。首先,高校应切实加强艺术团指导教师的思想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将美育融入思政课堂,引导学生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发挥以美辅德的作用,将立德树人贯穿艺术指导的全过程。其次,要加强艺术团团员的思想建设,负责指导大学生艺术团的团委教师应主抓团内党、团支部建设及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党建工作、共青团建设与艺术团建设相融合,将高校专业建设和党员教育纳入艺术团建设中,让大学生艺术团真正发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战斗堡垒作用。最后,要重视艺术团作品的思想性,改变普通艺术团重艺术特色轻教育意义的固有模式,不断打磨作品的思想内涵,针对不同时间节点排练富有针对性和时代性的艺术作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作品创作实践中,推进融入式教学和嵌入式教育,实现育人方式个性化。

3.整合校内外资源,提升艺术团影响力。

大学生艺术团作为校学生会副主席单位,应充分发挥艺术团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凝聚力和辐射作用。合理利用学院广播站、微信公众号、艺术云课堂等新媒体平台,对外及时发布大学生艺术团相关资讯和新闻,畅通联系渠道,共享艺术学习资料包括名师讲堂、艺术培训和艺术展览等,分享艺术生活信息如美育专题栏目、艺术公益讲座和高校艺术展演连线等,不仅能加大对大学生艺术团活动的宣传力度,而且要整合艺术资源扩大艺术团在校园美育领域的影响力。另外,大学生艺术团还应积极与校外艺术资源进行交流融合,提升艺术团在校外的影响力。一是要积极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满足学生观演需求,拓宽艺术团成员的视野,接触前沿艺术形式,启发演出风格思路,学习高效组织流程,提高艺术修养。二是要努力提高艺术团作品质量,让艺术团有更多优秀作品走出去,积极建立艺术团社会实践基地,经常性地举办集训、培训等,选送团员外出参加大师课程和专业讲座等,让大学生艺术团更多地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下农村、进企业、入学校、到广场,通过舞臺实践磨炼专业、激活团队活力。以规范求创新,以创新促发展,走出一条以艺育人、能力与素质并重的特色化发展之路,力求成为学校展示大学生素质教育成果的特色窗口。

4.创新活动形式,充实思政教育内容。

校园文化发展环境的变化,要求大学生艺术团在发展的观念、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勇于创新,体现时代性。“我们生活的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生活的新追求,对文艺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文艺题材、题材、形式、手段的充分发展,才能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不断增强文艺的时代感和吸引力”[6](756)。习近平指出:“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又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又要铺天盖地。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就是优秀作品。”[7]丰富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活动形式,提高趣味性和普及型,能够使美育活动真正落到实处、“接接地气”,让艺术团活动及其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效应不仅局限于内部,还融入大学生生活中,引导大学生主动求知、探索和实践,切实发挥好大学生艺术团的启迪和创新作用。另外,还可以进一步丰富大学生艺术团的实践形式和创作形式,包括演出、比赛、讲座、影视、展览、采风创作等艺术形式,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多层次需求。最后,大学生艺术团出品的艺术作品应坚持精益求精,将基础训练与节目成品排练相结合,筛选升级优秀节目,打造长效化、系列化的校园艺术品牌,如“五四”专场文艺演出、校园主旋律系列比赛等,让艺术品牌活动长期地、持续地在青年学生中发挥思想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N].人民日报,2014-10-16.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德]席勒.美育书简(中德双语版)[M].徐恒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4][德]康德.批判力判断[M].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5]来晶,孙大鹏.独立学院学生艺术团建设与管理模式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0(S1).

[6]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7]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N].人民日报,2015-10-15.

猜你喜欢

美育思想政治教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天津美育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