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小学生萨克斯考级引发的思考
2020-12-15汤泽政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推进,国民越发注重少儿的音体美领域发展,音乐考级逐渐成为了学生们在文化课之外另一个自我提高的手段和音乐技能竞技舞台。音乐考级的迅速发展使得萨克斯从一件冷门乐器到如今成为器乐考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萨克斯考级热潮的推动,一些无法避免的问题有待思考和改进。
【关键词】萨克斯考级;萨克斯学习;感性素质;音乐智能
【中图分类号】 J6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22-0097-03
【本文著录格式】汤泽政. 由中小学生萨克斯考级引发的思考[J].北方音乐,2020,11(22):97-99.
1987年末,最早的大陆音乐考级在广州钢琴学会的筹办下拉开了我国音乐考级的序幕,上海、杭州等城市紧随其后开展音乐考级活动。作为西洋管乐的萨克斯由于其独特的外观、富有个性的声音以及丰富的表现力,进入国内后快速地被青少年学习者们所接受,萨克斯便成为了器乐考级群体中的一份子,但随之而来的是老师、家长、学习者三方都无法忽视的问题。
一、萨克斯考级在中小学琴童群体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萨克斯学习者重攀比却忽略技术同化和审美的要求
当下国内较为热门的音乐考级院校或机构大致为: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家协会、上海音乐家协会、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等,中小学萨克斯学习者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因为培养课余兴趣所以学习萨克斯;第二类是为了艺术考试而进行专业学习的;第三类是纯粹为了考级而来学习的。在音乐考级火热的当下,不少中小学琴童对音乐考级比对日常练习更感兴趣。考级给予了琴童们一个公开、公平、较为权威的竞争平台,并以证书的形式对通过考级的琴童进行肯定,但随之而来的是中小学琴童之间的攀比问题——不是对自身技能掌握多少的攀比,而是在“我今年考了多少级”这个话题上进行攀比,认为考过的级别越高就代表着自身能力越强。适当的攀比本是学习者在进步道路上的一种动力,当他们将这种攀比作为一种炫耀的时候,“动力”俨然就成了“功利”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换言之,他们在注重等级攀比的同时丢失的是对音乐文化的探索和自身对技术的同化能力。萨克斯的初学者务必要专注于夯实自身的基础,呼吸作为演奏萨克斯的根本,可以说是很简单但是又非常难的技巧,好的呼吸技巧可以支持更顺畅的乐句连接、更细腻的线条处理、更统一的整体音色等。在这几年的从教经历中,发现“只管能吹响就行,不管声音是否好听是否符合听觉审美”这一现象在琴童中不在少数,特别是年龄小的琴童,经常出现吸一大口气不顾一切用力吹响乐器,结果把自己弄得面红耳赤、眼冒金星。这一现象在初学者群体中亟待得到重视和改善。在正确的呼吸和扎实的基础技术上兼顾适当的手型、正确的演奏姿势、恰当的面部表情,形成一个正确的演奏状态。其次,中小学萨克斯学习者思维较为活跃,往往能够在适当的引导下对作品产生一定的自我理解,正处于特殊生理时期的他们可能会遇到“羞于表达”或者是“不知如何表现”此类问题。对于萨克斯这种个性鲜明的乐器来说“表现力”是其灵魂,当琴童存在对作品背景所知甚少、对于萨克斯演奏技术沉淀不够的情况时,想要正确表现作品便成为一件无比困难的事情。这时候就需要斟酌作品的内涵和自身如何去表现,在对作品有一定的理解后尝试选择适当的音色、强弱,甚至面部表情和小幅度的肢体语言进行音乐表现,这在演奏的时候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二)部分授课教师或培训机构没有对琴童进行正确的引导学习
目前,大部分参与萨克斯考级的中小学生主要通过个人工作室或者培训机构这两种方式进行学习,这其中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教师:一种是本着技能传承、价值传承的概念进行教学;另一种是单纯为了赚钱而教学,当然还有二者兼顾者一边体现价值传承专业,顺便赚钱。部分培训机构对于青少年萨克斯学习者的要求往往只停留在日常机械式的吹奏练习,忽略了他们对作品背景了解能力的培养,加之社会上各培训机构和工作室的竞争和盲目拔高现象,不少培训机构开始打出“两年考五级,四年跳八级”之类的广告来吸引更多的学生和家长,在虚荣心的作怪下,家长们往往会被这种口号所吸引,没有顾及部分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良莠不齐的情况便将孩子送进培训班进行萨克斯学习。身边许多青少年萨克斯考生即使得到了七级、八级甚至更高级别的考级认定证书,但是他们往往只知道学过的作品“怎么演奏”而说不出“为什么要这么演奏”。高等级的作品需要琴童兼顾音乐风格、情感内涵和演奏技巧三方面,在琴童自身水准达不到曲目等级要求的情况下演奏出的作品空有音符的声响却缺少情感的串联,这样的方式下培养出的不少“只会背谱,不会看谱”的萨克斯学习者当然只在乎自己能考多少级。对作品内涵所知甚少、缺乏自己的思维空间、缺乏对作品内容的解读,每次的演奏皆为没有感情没有理解处理的展示,在这种基础上想要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就更没有了可能性,这便是他们虽然考出了十级,但是面对考级教材之外的同级别作品仍然会无从下手、学习吃力的直接原因。
(三)部分家长的“速成”想法会让孩子的萨克斯学习效果适得其反
20世纪90年代中叶,“艺术特长生加分”政策的出现使得不少中小学生家长将孩子送进艺术课堂。随着艺术学习者群体的迅速壮大,中小学萨克斯学习者在这支庞大的考级大军中占了绝大多数。但是,在“艺术特长生加分”政策催生下不少家长萌生了让孩子“速成”的心态:他们想要孩子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考取等级更高的证书,甚至出现部分家长要求老师“精简”孩子的萨克斯学习步骤,老师只能在教学初期跳过那些所谓“简单”的基本功练习直接将教学重心放在考级曲目上以达到家长想要的结果,琴童在培训学习期间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应付考级曲目,一味求进度而不求质量,对完成作品的要求非常低,更不乏有些小学琴童出现“你吹得响,我吹得比你更响就代表我更厉害”这种不成熟的做法。殊不知家长和老师的这种做法对琴童来说并没有多大帮助,在一定程度可以说是害了他们,缺乏了长音、吐音、半音阶、强弱控制等这些基本功的支撑,不用耳朵去聆听自己吹出的音是否達到审美标准,徒有对作品音高的表层机械记忆。长期停留在对作品表层音符记忆却缺少更深入的理解,难免会产生“味同嚼蜡”的心理,极易抹杀琴童对于萨克斯学习的兴趣,使其成为一个单纯凭借肌肉记忆没有自身感情演奏作品的学习者。在如此揠苗助长的环境下孩子在萨克斯学习中能够同化的能力少之又少,甚至可能形成将学习和演奏作为一种完成后即可抛之脑后的错误习惯。“速成”的做法对于业余人士来说表面上的进步显而易见,但是深究其根本会发现,揠苗助长容易使孩子对于萨克斯学习的心态从单纯的学习演变为功利性的完成考级任务观念,当孩子满足了家长的期望值后,所学的东西大部分就成为了“过去式”。回归到音乐考级的初衷,萨克斯考级只是一种检测阶段性学习成果的手段和评价标准,而不是最终目的,填鸭式的教学让孩子更多地进行被动学习,随着文化学习的压力增大,加上家长给孩子的考级压力,孩子可能在本是能够愉悦身心的练习中更多的感到的是烦躁、负担和抗拒。
二、通过萨克斯考级引发的思考
萨克斯考级的开展在音乐教育中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引导音乐教育形成了规范化的教学流程。考级激发了琴童们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琴童的自信,但隨之而来的考级弊病也不容小觑。如何减少不利影响,值得去思考。
(一)家长要摆正心态,正确对待萨克斯教学和考级
在《音乐艺术教育》这本书中提出过这样的观点:“音乐艺术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对音乐的喜爱;其次的任务是,提高受教育者感受音乐美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最终的目的是,通过音乐艺术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开拓和创造力精神的,能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高尚的、完美的人。”作为萨克斯考级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家长对萨克斯考级的认知和价值取向对孩子的学习态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目前,多数家长让孩子考级的目的只是为了得到证书和考试加分,如此做法给孩子灌输了只要证书不看所得的价值观,将本应该是单纯学习一门乐器这一开端贴上了功利性的标签。“以考级促进学习”这一做法并没有错,但是其意义绝不仅仅是测试琴童的考级水平,更是鞭策参与考级的萨克斯学习者在备考练习过程中对于自身的作品理解能力、音乐表现力、演奏技术,甚至二度创作几个方面的提高。当下家长应正确对待萨克斯考级,放弃揠苗助长的教学思维,帮助孩子在文化课和艺术课程中找到平衡点从而提升孩子的综合能力及整体素质。
(二)教师应因材施教,着重培养琴童基本功和音乐智能,做到全面发展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中包含了“音乐智能”,即对音乐的感知和表达能力。教师的因材施教针对琴童们对音乐的感知和表达能力有差异的实际状况,充分利用最近发展区给琴童带来的挑战和自信,达到更好地培养琴童能力的目的,顺带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考级学生的质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诚然,演奏作品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基本功和演奏技巧的重要性对于任何一种技能来说都不必多说,但是作为琴童的引路人,教师不能为了技术的精进而忽略了学习音乐的本质问题。《乐记·乐本》中提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事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音律与人的情感是相互伴随的,音律呈现了演奏者内心的情感、诉求等,所以对于培养琴童的音乐智能是重中之重。人是具有丰富情感的动物,如果在教学中仅仅进行单调、枯燥乏味的技术练习,抑或一味追求炫技而忽视了情感的融入,这有悖于学习音乐的初衷。2017年年末,中国音乐学院考级委员会发布了《关于中国音乐学院考级各专业加试音乐基础知识的通知》,从2018年暑假考级开始,中国音乐学院考级将音乐基础知识正式加入考级考试项目。早期参加萨克斯学习的学生基本没有接受过一系列音乐基础知识课程培训,甚至有人从未听过“音乐基础知识”这个词汇。加试音乐基础知识的条例标志着乐理基础知识将在音乐学习者群体中广泛普及,也代表着各大院校和考级机构对音乐基础知识的重视以及音乐学习者更全面发展的趋势。作为引路人的教育者,更应该牢牢把握考级发展要求的风向,尽力去塑造理论和技能两方面共同发展的琴童,不光要在音乐基础知识上下功夫,还要培养“知乐理、善分析、能视奏”的全方面发展的琴童。爱因斯坦曾在《教育论》中提到:“所谓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后剩下的东西。”只有遵循教育规律,从琴童的实际出发,不盲目揠苗助长,才能有效地提升琴童的感性素质和个人能力,将琴童的音乐学习道路拓展得更广,让琴童在萨克斯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三)学生应注重素质提升,冷静对待萨克斯考级
浙江音乐学院的周海宏教授经常提到“感性素质”的重要性,认为培养感性素质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演奏者,演奏一首作品的过程称为“二度创作”,演奏者要做的不仅仅是音符的再现,更多的是一种音乐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体现。琴童在缺乏感性素质培养的前提下一味盲目埋头苦练,如此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二度创作,想要演奏出原汁原味时代风格的作品亦是难上加难。琴童在学习过程中着重要做到专注——专注于自身技能的提高,专注与感性素质的提升,也专注于找出自身的不足。作为音乐学习者,追求的不仅仅是能够考过多少级别,更要追求的是如何将音乐的美展现在听众面前。作为萨克斯学习者,如果单纯花心思如何去掌握技巧和炫技却没有将情感赋予作品中,这将是一次没有内涵、没有灵魂的演奏。考级曲目对于琴童的要求也是如此,随着等级的提高,不难发现曲目对演奏者的作品处理能力也在不断进行挑战。以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新编中央音乐学院校外音乐水平考级教程丛书:萨克斯管考级教程》为例,从第一级的国外作品《伦敦德里小调》《绿袖子》和中国作品《采桔》《小白菜》,到六级的国外作品《自由射手主题幻想曲》,中国作品《僮锦主题变奏曲》再到演奏级的国外作品《胆小鬼》,中国作品《朦之幻想》,虽说不同考级单位对曲目的难易定位会有稍许不同,但从这些曲目的等级划分上能够很直观地看出在技巧要求提升的同时也对演奏者在细节上的情感处理要求在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着重技能练习的琴童和注重技能和素质同时提升的琴童放在一起高下立判。在难度较大的作品中,有些东西是光靠提升技巧所无法实现的,在一定的技巧支撑下加入情感的演奏便是画龙点睛之笔,结合了二者所演奏的作品更能引起自身的共鸣,赋予了如此生命力的演奏,才是琴童所追求的学习效果。有了自身对作品的感受,便距离二度创作更近了一步。不过任何学习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当琴童在基础练习方面下了功夫后,进步自然而然考级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过程完成自我升华,在萨克斯学习中不断积累,使得考级成为顺理成章之事,这才是学生学习萨克斯的最终目标。
三、结语
随着作品和比赛的不断多样化,萨克斯独奏这种传统形式已经不足以满足教师教学和学习者的发展需求,重奏形式开始在萨克斯教学中异军突起,乐理基础、合作演奏、多声部听觉练习等开始被大家作为琴童发展的重要部分进行练习,更凸显了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作为萨克斯的从教者,我们要从揠苗助长造成的琴童学习后继无力现象中不断反省,考级是萨克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想要那一纸证书有相当的含金量,就要让萨克斯的教与学能经受住检验。认识到萨克斯的教和学并非一蹴而就之事,避免总出现“学了一门技术,恨上一门艺术”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齐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汤泽政(1993—),男,浙江建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