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20-12-15张伟
张伟
摘 要: 近年来,中央主流媒体通过新闻联播和光明网,相继推出《校训是什么》《校训故事》等系列报道,在学界和民间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广泛好评。该系列纪录片,通过人性化、有温度的报道,持续唤醒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共鸣。校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是学校形塑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是丰富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新载体。学校应该借此契机,充分发挥校训的影响力,践行和培育校园核心价值观。校训形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符合时代特点,要解开校训推行中存在的“心结”,即解决“雷同化”“认同度低”“感召力不足”等问题。
关键词: 校训 价值观 影响力
2014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曾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①校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宣传路径。从校训形式而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缩;从校训内容而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精神、价值理念、理想追求,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一、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聯系
校训形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校当中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先刻意营造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氛围。透过“校训”可以营造价值文化氛围。
1.校训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历时多年的岁月积淀,每个学校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育人传统与校园文化,校训成为每个学校办学理念的高度概括和办学特色的重要识别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中国成立多年以来,在文化实践的基础之上,凝练总结形成的符合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文化精髓。从这个角度说,校训是凝聚我国精神文化和价值取向的缩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浓缩着中国历史文化的优秀基因,寄托着祖祖辈辈历久弥新的理想和信念,还承载着每一个公民美好的中国梦。校训所概括表达的核心价值和精神,是社会共同价值观念的一种,只不过它的对象不是全体公民而是学校组织及成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校具体实际上的结合。
2.校训是学校形塑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校训不仅反映了学校特定办学理念、教书育人的价值取向,还反映了社会普遍认同的一般性价值选择,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内容互通、目标一致、作用统一,因此核心价值观理应成为学生中的主流价值取向。
校训以固定文字的形式将校风、教风和学风集中表达出来,简明扼要、发人深省,成为校园精神文化的灵魂。校训具有无形的向心力和感召力,指导着教育目标、办学方向,弘扬着教学精神,寄寓着学校文化。青少年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未来,因此必须将校训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教育宣传、理论引导、文化熏陶,做到“明校训、崇实践”。青少年认同校训精神并把寄托其中的价值观念融入日常生活中,才是形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目标。
3.校训是丰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解读校训内涵,讲述校园故事,以校训阐释大学精神,用故事丰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意在于标志学校办学的精神高度,在于呈现学校期望的理想人格。学校精神高度的确立,将是社会精神高度的坚实基础;学校理想人格的养成,将是社会理想人格的必要铺垫。
校训的故事不仅指学校创始人及各界知名校友与校训的渊源,还有无数默默无闻的学子践行校训精神的真实感人故事。校训是如何真真切切影响他们、改变他们的,正是校训最具有生命力的一面。众人参与说故事,将校训故事传播出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内涵丰富的、完整的价值观体系,反映了我们国家和民族核心价值的整体风貌。对这一价值体系宣传的方式方法必须多样化、具体化,必须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找到和找准切入点。从这个角度来说,发掘系列校训故事以校训为切入点,将校训所包含的校园核心价值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范畴内进行宣传,故事虽小,意义重大,一则故事,令人情动于心,获益匪浅。校训更像颗粒饱满的精神种子,不仅撒播在学校这片净土上,而且伴随学校风范,随着一届届毕业生被播撒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从不同层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为一体,发挥出教育人、塑造人的作用。
二、校训影响力不足的原因
校训所传递的价值理念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高度契合,因此校训是具备形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的,但现实情况是某些学校校训的内容、形式缺乏时代感,没有个性,得不到师生的认同。某些学校领导者没有充分认识到校训的重要性,只是在零星场合提到校训。
1.校训形式和内容创新不足。在外在格式上中国校训多由固定词组和短语组合而成,形式简洁多为四言八字(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二言八字(如敬业,勤奋,求实,创新)或四言十六字(如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文字讲究工整、精炼、对仗。其实,校训在格式上可以有多种表述形式,有对仗工整的,有言简意赅的短句,如波特小姐中学“将小女孩培养成为有修养的女士”,霍奇基斯中学“打好基础,让我们一起向更高的目标迈进”,马德拉中学“急事缓处,忙中不乱”等。校训刻意追求一致的对称、对偶性,有些甚至要求押韵,虽然符合了中国古文古诗的文化传统,但显得陈旧老气,缺少活力。
我国校训在内容上多引经据典,有部分使用现代词语,内容多半都是突出主体、追求自强,要求律己爱群、服务社会,更是要德才兼修、以德驭学。如“团结、文明、求实、创新”,“明德至诚,博学远志”等。这样陈述校训显得中规中矩,虽比较规范但会导致选词集中,存在雷同现象,缺乏区分度和感召力。
2.对学校历史缺乏了解。中国真正的重点中学校训很少雷同,清华附中的校训众所周知,北京四中、湖北黄冈中学、天津南开中学等有历史有底蕴的老牌中学校训都很具特色。当代中国校训之所以缺少内涵,口号化严重,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校训本身设计没有做到准确深刻有个性,得不到全校师生的认同。
现在的老牌中学在以前可以说是群英荟萃、众多知名学者的聚集地,因此,校训的影响力远高于当下一些中学。某些中学校训正趋于实用潮流,缺少内涵,缺少个性,缺少价值引领,甚至有些校长都不识自己学校的校训。为什么现在很多校训大家都记不住,影响力小?曾一手将哈佛大学从一个地方性大学发展成世界顶尖名校的校长查尔斯·艾略特说:“一所名副其实的学校必须发源于本土的种子,而不能在枝繁叶茂、发育成熟之际,从英格兰或者德国移植过来。”一所学校的文化传统,立足于这个学校的历史发展,立足于这个学校的自身特色,是学校内部人员共同打造的结果,并不是外人强加给予的。
3.校训的宣传力度不够。“腾讯教育”曾经对校训做过调查,超半数同学表示记不住校训。以前,学校高度重视对校训文化的挖掘与应用,学校领导在教师节庆祝大会、校庆、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不同场合多次诠释校训、论述校训。可是近几年,学校渐渐忽视了对校训的宣传。究其原因与上文提出的两点不无关系。
但是校训在颁布伊始,对全校师生而言可能只是一些语言符号,只有在日后不断的使用和宣传中,才能够加深理解,逐步认同,并把其中蕴涵的核心价值观念内化为全体师生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才是真正意义上接受校训。因此,必须加强校训的宣传建设,博取师生对校训的广泛认同。
三、充分发扬校训精神
校训要发挥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必须正视自身的问题,解开背负的“心结”,在“雷同化”“认同度低”“感召力不足”等方面做出富有时代性的改变。
1.校训制定要合情合理。校训的制定和践行,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主动权,国家提倡建设创新型社会,使得很多学校将“创新”列入校训,这本无可厚非,却无形中造成了同质化严重,很多校训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校訓应该有自己的独特标识,校训的制定要符合本校的历史文化和时代潮流。现在一些学校没搞清楚自身有什么特点,没有独特的校园文化,只能一味地把时髦、前沿的词往校训里面加,实际上是对校园文化的肤浅理解和认识。学校的有关负责人应该站在这所学校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的角度制定和诠释校训精神,并且始终如一地贯彻落实,才能充分发挥校训的影响力,更好地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训的外在形式不必拘泥一致,近几年来许多网络话语深入人心,流传广泛,正是因为它们更富有时代感,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虽然“网语”有些戏谑成分,有的还需再加商榷。启示校训要打破传统形式,推陈出新,以更加灵活多变的形式呈现。
2.大力弘扬校训精神。可以围绕校训进行系统的、多层面的宣传,深挖校训故事;结合学校实际和办学特色,通过学校官网、校园广播、宣传橱窗、宿舍文化提高校训的知晓度和接受度;寓教于乐,通过举办文艺活动,将校训无形地植入其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校训的感染和熏陶;加大对校内优秀人物的表扬和宣传力度,大力传扬先进精神,树立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具体的形式如在新生开学军训的时候,高年级学生上台演说校训对他们学习和人生的意义,以及如何是学校的骄傲;学校行政人员利用学校公告系统提醒学生,要在校园生活中表现出校训精神,在学生手册、校园报纸及给家长的通讯上都要有相关校史校训介绍;每一年学校可以举办关于“校训”的征文比赛;运用学校的座右铭或标志传达校训,有些学校会利用座右铭补充、延伸校训。在宣传过程中,最好能让学生以校训标准体悟自身,将校训践行和学生的人生理想结合起来,熏陶心灵。
传扬校训好精神,弘扬核心价值观,深入探索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彰显校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时代精神,促使更多学校加强校史、校情教育,让广大师生对校训精神内涵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进而增强大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让更多人关注好校训、传播好校训,让校训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注释:
①习近平.习近平2014年五四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http: //news. cyol. com/content/2014-10/11/content_10765449. htm, 2014-10-11.
参考文献:
[1]刘景泉.南开“公能”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
[2]杨宏.我国中小学的校训及其问题[J].教学管理,2003(34):24-25.
[3]杨越琰.百年老校文化管理的意义、途径及方法——以广州市南武中学为例[J].教育导刊月刊,2011(07):48-50.
[4]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广西师范大学.大学之魂:中国大学校训故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