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情报学知识流动与跨学科研究的国内外比较分析

2020-12-15王婉茹张慧叶鹰

图书与情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学科交叉跨学科

王婉茹 张慧 叶鹰

摘   要:文章基于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分别检索图书情报领域中知识流动与跨学科研究相关的中文与英文论文数据集,从量化和质性角度分别对国内外知识流动与跨学科研究情况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通过对两个核心数据集中的“双高论文”进行个性化分析,揭示国内外研究特点及差异。

关键词:知识流动;学科交叉;跨学科

中图分类号:G25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20040

Abstract Both quantitative bibliometric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were done of the knowledge flow and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the field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through two datasets retrieved from the Web of Science and CNKI database. By defining highly cited and highly used papers as the "double-highly" papers,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high-impact papers in two core datasets to reveal the featur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which is expect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ture studies.

Key words knowledge flow; cross-discipline; interdisciplinary

知识流动与跨学科现象伴随知识的进步和学科的分化不斷发展,学科间相互交叉和融合变得越来越复杂。新世纪以来,通过跨学科测度来研究揭示学科交叉程度已形成专门的跨学科研究,近年更进一步向新颖性、创造性等深度发展。

为深化对图书情报学中知识流动与跨学科研究的认识,并比较国内外研究的特点和差异,本文从量化与质性两个角度对图书情报学中知识流动与跨学科研究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为国内图书情报学中在知识流动和跨学科的研究上提供参考。

1   量化数据呈现

为从量化角度呈现国内外知识流动与跨学科研究情况,依据数据集对发文量进行年度统计分析,包括核心数据集及其扩充数据集。

1.1    数据来源与检索结果

国际数据取样于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国内数据取样于中国知网(CNKI)文献数据库,数据检索限制在图书情报领域。由于在文献中,存在术语中英翻译多样化情况,本文根据相似/相近/相关术语进行扩展主题词检索,得到三组数据集。首先以“知识流动”与“跨学科”、“学科交叉”、“交叉学科”和“多学科”为主题词进行检索作为核心集;其次在核心集基础上扩充与“知识流动”相近/相关术语,包括“知识扩散”“知识融合”“知识迁移”“知识转移”和“知识传播”进行检索作为扩展集;最后进一步扩展增加与“知识”相对应的“信息”相关术语进行检索作为极大集。具体检索方式如下:

(1)使用CNKI数据库检索时,参考张云与杨建林[1]对CNKI数据的部分假设及数据检索策略,本文通过限定期刊名中包含“情报”和“图书馆”来限制检索文献于图书情报领域。图书情报领域存在极少量期刊名中不包含“情报”和“图书馆”的中文期刊,如《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本文忽略不计。检索年份不限。

核心集检索式为“SU=(知识流动+跨学科+学科交叉+交叉学科+多学科)AND(JN %情报+图书馆)”。检索结果为859条。

扩展集检索式为“SU=(知识流动+跨学科+学科交叉+多学科+交叉学科+知识扩散+知识融合+知识迁移+知识转移+知识传播)(AND情报+图书馆)”。检索结果为2058条。

极大集检索式为“SU=(知识流动+跨学科+学科交叉+多学科+交叉学科+知识扩散+知识融合+知识迁移+知识转移+知识传播+信息流动+信息扩散+信息融合+信息迁移+信息转移+信息传播)AND(情报+图书馆)”。检索结果为3292条。

(2)使用WoS数据库检索时,通过限制WoS分类(WC)来限制检索文献于图书情报学领域,引文索引仅使用SCI-Expanded和SSCI,文献类型仅包括“Article”和“Review”,检索年份不限。

核心集检索式为“TS=("knowledge flow" OR "cross-disciplinary" OR "interdisciplinary" OR "interdisciplinarity" OR "multidisciplinary" OR "multidisciplinarity" OR "transdisciplinary" OR "transdisciplinarity") AND WC=Information Science & Library Science”。检索结果为1768条。

扩展集检索式为“TS=("knowledge flow" OR "cross-disciplinary" OR "interdisciplinary" OR "interdisciplinarity" OR "multidisciplinary" OR "multidisciplinarity" OR "transdisciplinary" OR "transdisciplinarity" OR "knowledge diffusion" OR "knowledge integration" OR "knowledge transfer") AND WC=Information Science & Library Science”。检索结果为2375条。

极大集检索式为“TS=("knowledge flow" OR "cross-disciplinary" OR "interdisciplinary" OR "interdisciplinarity" OR "multidisciplinary" OR "multidisciplinarity" OR "transdisciplinary" OR "transdisciplinarity" OR "knowledge diffusion" OR "knowledge integration" OR "knowledge transfer" OR "information flow" OR "information diffusion" OR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OR "information transfer") AND WC=Information Science & Library Science”。检索结果为2811条。

首先,对这三组数据集对应的增量情况进行统计(见图1)。其中,扩展集增量为扩展集与核心集之间的差值,极大集增量为极大集与扩展集之间的差值。扩展集增量用来发现知识扩散/融合/传播/转移/迁移相关研究情况,极大集增量用来发现信息流动/扩散/融合/传播/转移/迁移相关研究情况。为简洁表达,本文将使用知识动态研究来概括知识扩散/融合/传播/转移/迁移相关研究,使用信息动态研究来概括信息流动/扩散/融合/传播/转移/迁移相关研究。

WoS数据库代表国际研究的三组数据集之间对应的增量较小,且核心集约占极大集63%。而CNKI数据库代表国内研究的三组数据集之间的差值较大,扩展集增量与极大集增量均为1200条左右,核心集仅占极大集约26%。

从发文量来看,国内外研究具有不同的研究侧重点,国际研究更侧重于跨学科、学科交叉与知识流动研究,较少涉及信息动态,更多涉及的是知识动态研究。而国内研究更侧重于知识或信息的动态研究。此外,也有可能因为术语表达的相近或相关性,导致国内外研究中术语使用的差异。

1.2    数据集年度统计

本文使用的CNKI与WoS数据库的回溯年份分别是1915年与1900年。通过对三组数据集的年发文量进行统计(见图2),可以发现,CNKI数据集的时间跨度为1980年至今,WoS数据集的时间跨度为1959年至今;国外跨学科与知识流动研究要早于国内相关研究,且目前国际上对跨学科和知识流动的研究要多于国内相关研究。

根据CNKI扩展集增量与极大集增量年度统计,可发现自1990年代初,国内图书情报学领域逐步开始信息动态相关研究,自1990年代末,国内逐步开始涉及到知识动态相关研究。在研究最初时期,国内信息动态研究多于知识动态研究。在2007年左右,国内知识动态研究开始多于信息动态研究,而近三年数据表明国内信息动态研究开始有再次多于知识动态研究的趋势。

从国际研究與国内研究变化趋势的不同来看,在1960年代后期,国际图书情报学领域开始有信息动态研究,在1990年代逐步开始有知识动态研究。与国内变化趋势相似的是在2006年左右,国际知识动态研究也开始多于信息动态研究,但目前仍保持该趋势。

2   质化述评与分析

本文把具有高被引、高下载特征的论文定义为“双高论文”,分别对WoS和CNKI之核心集中代表性双高论文进行归纳分析,可从质化角度分析其研究特点。为更加明确本文研究重点,即知识流动和跨学科研究,本文在选取双高论文时,将数据限制在仅论文标题含有核心集检索词的数据子集中,称为核心子集。WoS与CNKI核心子集分别包括516篇和352篇文献。本文中WoS双高论文定义为被引次数排名前30与2013年至今使用次数(Usage)排名前30的论文交集,CNKI双高论文定义为被引次数排名前30与下载次数排名前30的论文交集。

2.1    国际研究中的双高论文

根据本文双高论文定义,WoS双高论文共有16篇(见表1)。值得注意的是,WoS双高论文中未出现标题含有知识流动(Knowledge Flow)的论文,全为跨学科与学科交差相关研究。在这16篇双高论文中,有8篇论文均为跨学科研究方法的构建、应用和综述研究。

在跨学科测度指标的提出方面,Porter等[2]提出使用两个指标来衡量研究主题的跨学科体系:“整合”用来衡量研究论文引用不同WoS主题类别的程度,“专业化”考虑了研究论文在主题类别中的传播;Leydesdorff[3]首次通过对比应用社会网络分析中的中心度指标包括度、接近度、中介度和特征向量中心度研究学术期刊的跨学科性,最终得出中介中心度可以作为一种期刊跨学科测度指标;Rafols和Meyer[4]提出结合多样性指标和网络一致性,在更广泛的知识融合层面研究跨学科性,其中学科多样性指标从类别上描述文献计量集的异质性,网络一致性指标测量文献计量集内的相似性关系的强度,并根据生物纳米科学领域的案例研究得出两种方法的结合对新兴科学和技术领域的研究可能有用。

在跨学科测度指标应用和实证研究方面,Porter和Rafols[5]通过计算跨学科测度指标,即Rao-Stirling多样性指标,对1975-2005年之间六大研究领域的跨学科程度变化进行了研究;Schummer[6]通过科学计量法研究当前纳米级研究中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程度和模式以及不同机构之间和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研究合作模式;Morillo等[7]根据WoS对期刊的分类,假设期刊属于多分类比属于单类的更有跨学科性,并以此为依据结合定量与定性方法分析科学的跨学科性;Leydesdorff和Rafols[8]通过三类测度指标研究期刊的跨学科性,包括社会网络分析中的中介中心度,不均衡指标中的香农信息熵和基尼指数以及Rao-Stirling测度,并根据实证研究分析了三类测度之间的联系。

在综述研究方面,Wagner等[9]对跨学科研究测度方法进行了文献综述,并将跨学科定量研究方法分为两种:结构主义法(Structuralist Approach)和空间距离法(Spatial Approach)。结构主义法主要通过文献计量学中的文献/期刊/作者的引文关系进行构建测度指标来发现科学的结构,但该类方法未能考虑到知识整合的社会动态方面的问题。空间距离法则用来揭示学科之间关系的动态变化,包括因子分析、多样性测度、信息熵测度以及网络的中介中心性测度等。

此外,还有5篇是从跨学科和学科交叉视角进行综述研究分析不同的研究方向,包括信息隐私[10]、信息行为[11]、环境可持续研究[12]、IT服务管理和服务科学[13]与信息系统[14];Costas[15]、Zahedi[16]等从跨学科角度研究替代计量学与引文分析之间的关联;Harzing和Alakangas[17]从学科交叉角度对比研究三大数据库WoS、Google Scholar和Scopus。

由此可见,跨学科国际研究中,学者不仅能够提出跨学科测度指标,进行应用研究和实证分析,同时会对不同类型的跨学科测度指标进行总结归纳其之间的侧重点与关联。

2.2    国内研究中的双高论文

根据本文双高论文定义,CNKI双高论文共有16篇(见表2)。除了3篇标题含有“知识流动”的论文之外,其余论文标题均含有“跨学科”或“学科交叉”,主要包括学科交叉性测度实证研究、综述研究及学科交叉研究主题分析。

在知识流动研究方面,华连连与张悟移[18]对知识流动的概念、内涵及其相关概念进行了综述和辨析,包括知识溢出、知识扩散、知识转移和知识共享;肖冬平等[19]从知识嵌入类型视角对知识网络中的知识流动进行了研究,但更偏向于企业等组织之间的知识流动研究;王晓红与张宝生[20]基于知识流动的视角对知识场的构建、测度、运动与演化等进行了研究分析,并以图书馆知识的应用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在跨学科与学科交叉研究双高论文中,有7篇为跨学科研究中的学科交叉性测度应用与实证研究。杨良斌等[21]应用基于文献计量的四种学科交叉测度,包括多学科度、专业度、学科交叉度和作者合作度,对八个科学研究领域进行了实证分析其领域的发展模式;许海云等[22]以WoS数据库中十年的情报学期刊论文数据为例,应用五种学科交叉测度指标,包括Rao-Stirling、信息熵、中介中心度、网络密度和网络核心度来分析情报学领域的跨学科情况;邱均平与余厚强[23]应用论文专业度指标对图书情报领域学者的跨学科程度进行了研究,并应用关键词词频分析相关学科对图书情报学的影响以及学者的跨学科研究主题;李长玲等[24]基于不同学科期刊引文网络应用网络分析中的E-I指数对情报学、图书馆学、计算机科学、科学学和管理学五个学科进行了学科交叉测度研究;张金柱等[25]从参考文献的学科分类数量、分布与差异性的角度对图书情报领域的学科交叉性进行了研究分析,其中學科分布程度用信息熵来表示,差异性用Stirling值表示;张洪磊等[26]通过构建作者与文献的引文网络并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情报学和计算机科学两个学科之间的交叉关系,网络测度指标包括网络密度分析、中心度与核心子群;李江[27]首先对跨学科性进行了重新定义,并基于跨学科发文和引用两个角度构建了跨学科性的概念框架,然后以图书情报领域的优秀学者为例,应用专门度和布里渊指数两个指标分别对学者的发文和引用的跨学科性进行了分析。

在两篇综述性论文中,许海云等[28]通过文献调研对当前已有的学科交叉测度中的引文指标和实践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将学科交叉测度指标分为三类:学科多样性测度指标、学科聚合性测度指标和综合性测度指标,并将计量实践研究分为三类:基于交叉度的统计指标的计量、基于社会网络指标的计量以及利用多种指标的综合性计量。杨良斌与金碧辉[29]对跨学科的概念、理论模式与基本方法进行了回顾,并根据已有的基于文献计量的跨学科研究及学科交叉测度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建议国内跨学科研究转向对跨学科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研究。

在其余的4篇跨学科研究论文中,有3篇通过关键词词频与交集以及构建关键词共现网络研究了学科交叉研究主题/热点,其中闵超与孙建军[30-31]以图书情报学和新闻传播学为例,李长玲等[32]以情报学和计算机科学为例。另有一篇讨论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培养系统构建时的多学科融合问题[33]。

根据国内研究代表的双高论文,国内在跨学科研究上更偏向于对学科交叉测度的应用研究和实证分析,而缺乏对跨学科研究的理论创新性研究。

3   国内外研究特点与讨论

通过量化分析和质化分析两个视角,对图书情报领域国内外知识流动与跨学科研究情况进行了简要对比分析,量化数据呈现出国内外知识流动与跨学科研究都在蓬勃发展,质化评析则揭示出国内外研究存在差异。就图书情报领域的知识流动和跨学科研究而言,国内外研究存在以下特点,并可归纳为三个指向:

(1)跨学科研究需加强量化测度的创新性研究。目前跨学科研究对学科交叉性的量化测度指标几乎均为国外研究学者提出,国内已有的研究更多的是应用测度指标对不同学科领域进行实证分析。事实上,跨学科研究中的量化测度指标研究仍有很大的创新发展空间。已有研究在分析测度量化结果时会存在一定的主观判断影响,在设计测度指标时,如何平衡客观量化结果与主观判断分析的差异性或吻合度有待进一步探索。

(2)结合知识流动分析跨学科研究的动态过程。目前已有一些基于引文的知识流动和知识扩散研究[34-35]。尽管知识流动概念最初更多应用在企业技术战略视角[18],但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也体现了知识流动,且学科的交叉需要具备知识的融合[36]。因此,将知识流动应用和扩展到跨学科研究当中,将进一步推动学科交叉的动态过程发展,这方面国内研究具有潜在优势。

(3)跨學科研究与知识流动相关概念需进一步明确。在跨学科研究中,有“学科交叉”(Interdisciplinary)、“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横学科”(Cross-disciplinary)和“超学科”(Transdisciplinary)等术语,目前国内的一些跨学科综述研究时也提及了这些术语的辨析[28],但“跨学科研究”的定义仍然未统一。在知识流动相关研究中,有“知识扩散”“知识融合”“知识转移”和“知识迁移”等术语,有研究认为知识扩散也可被称为知识流动或知识交流[37],有研究认为知识流动包括知识扩散和知识融合[34],如何界定这些术语的使用在今后的研究中值得注意。

参考文献:

[1]  张云,杨建林.从学科交叉视角看国内情报学的学科地位与发展思考[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9,42(4):18-23.

[2]  Porter A,Cohen A,David Roessner J,et al.Measuring researcher interdisciplinarity[J].Scientometrics,2007,72(1):117-147.

[3]  Leydesdorff L.Betweenness centrality as an indicator of the interdisciplinarity of scientific journal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58(9):1303-1319.

[4]  Rafols I,Meyer M.Diversity and network coherence as indicators of interdisciplinarity:case studies in bionanoscience[J].Scientometrics,2009,82(2):263-287.

[5]  Porter A,Rafols I.Is science becoming more interdisciplinary?Measuring and mapping six research fields over time[J].Scientometrics,2009,81(3):719-745.

[6]  Schummer J.Multidisciplinarity,interdisciplinarity,and patterns of research collaboration in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J].Scientometrics,2004,59(3):425-465.

[7]  Morillo F,Bordons M,Gómez I.Interdisciplinarity in science:a tentative typology of disciplines and research area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3,54(13):1237-1249.

[8]  Leydesdorff L,Rafols I.Indicators of the interdisciplinarity of journals:diversity,centrality,and citations[J].Journal of Informetrics,2011,5(1):87-100.

[9]  Wagner C S,Roessner J D,Bobb K,et al.Approaches to understanding and measuring interdisciplinary scientific research (IDR):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Journal of Informetrics,2011,5(1):14-26.

[10]  Smith H J,Dinev T,Xu H.Information privacy research:an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J].MIS Quarterly,2011,35(4):989-1016.

[11]  Wilson T D.Information behaviour: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J].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1997,33(4):551-572.

[13]  Elliot S.Trans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o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a resource base and framework for IT-enabled business transformation[J].MIS Quarterly,2011,35(1):197-236.

[13]  Bardhan I R,Demirkan H,Kannan P K,et al.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on IT services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cience[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10,26(4):13-64.

[14]  Besson P,Rowe F.Strategizing information systems-enabled 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a transdisciplinary review and new directions[J].The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2012,21(2):103-124.

[15]  Costas R,Zahedi Z,Wouters P.Do“altmetrics”correlate with citations? Extensive comparison of altmetric indicators with citations from a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5,66(10):2003-2019.

[16]  Zahedi Z,Costas R,Wouters P.How well developed are altmetrics?A cross-disciplinary analysis of the presence of‘alternative metrics in scientific publications[J].Scientometrics,2014,101(2):1491-1513.

[17]  Harzing A W,Alakangas S.Google Scholar,Scopus and the Web of Science:a longitudinal and cross-disciplinary comparison[J].Scientometrics,2016,106(2):787-804.

[18]  华连连,张悟移.知识流动及相关概念辨析[J].情报杂志,2010,29(10):112-117.

[19]  肖冬平,顾新,彭雪红.基于嵌入视角下知识网络中的知识流动研究[J].情报杂志,2009,28(8):116-125.

[20]  王晓红,张宝生.知识场的构建、测度与演化研究——基于知识流动视角[J].情报杂志,2011,30(3):124-130.

[21]  杨良斌,周秋菊,金碧辉.基于文献计量的跨学科测度及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0):87-90,115.

[22]  许海云,刘春江,雷炳旭,等.学科交叉的测度、可视化研究及应用——一个情报学文献计量研究案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12):95-101.

[23]  邱均平,余厚强.跨学科发文视角下我国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研究态势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36(5):5-10.

[24]  李长玲,纪雪梅,支岭.基于E-I指数的学科交叉程度分析——以情报学等5个学科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6):33-36.

[25]  张金柱,韩涛,王小梅.利用参考文献的学科分类分析图书情报领域的学科交叉性[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108-111,146.

[26]  张洪磊,魏建香,杜振东,等.基于社会复杂网络的学科交叉研究[J].情报杂志,2011,30(10):25-29,54.

[27]  李江.“跨学科性”的概念框架与测度[J].图书情报知识,2014(3):87-93.

[28]  许海云,尹春晓,郭婷,等.学科交叉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5):119-127.

[29]  杨良斌,金碧辉.跨学科研究中学科交叉度的定量分析探讨[J].情报杂志,2009,28(4):39-43,92.

[30]  闵超,孙建军.基于关键词交集的学科交叉研究热点分析——以图书情报学和新闻传播学为例[J].情报杂志,2014,33(5):76-82.

[31]  闵超,孙建军.学科交叉研究热点聚类分析——以国内图书情报学和新闻传播学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1):109-116.

[32]  李长玲,刘非凡,郭凤娇.运用重叠社群可视化软件CFinder分析学科交叉研究主题——以情报学和计算机科学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7):75-80.

[33]  郑荣,靖继鹏,周志强.基于多学科融合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情报科学,2006(1):8-11,16.

[34]  Shi S S,Zhang W Y,Zhang S,et al.Does prestige dimension influence the interdisciplinary performance of scientific entities in knowledge flow?Evidence from the e-government field[J].Scientometrics,2018,117(2):1237-1264.

[35]  Liu Y,Rousseau R.Knowledge diffusion through publications and citations:a case study using ESI-fields as unit of diffusion[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2010,61(2):340-351.

[36]  Porter A L,Roessner D J,Heberger A E.How interdisciplinary is a given body of research?[J].Research Evaluation,2008,17(4):273-282.

[37]  李江.基于引文的知識扩散研究评述[J].情报资料工作,2013,34(4):36-40.

猜你喜欢

学科交叉跨学科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六足园生态实验室:儿童跨学科探究学习的实践探索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多措并举,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学习,促学生创新发展
指导高中生跨学科学习的探索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创新
新形式下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建设探究
大学科技社团关于学科交叉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