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警惕新冠“物传人”

2020-12-15应琛

新民周刊 2020年45期
关键词:传人存活冷链

应琛

近日,上海华铁旅客服务有限公司在原有卫生消毒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火车站卫生消毒。据了解,该公司负责180余个车站的消毒工

进入11月,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开始降低,新冠病毒也似乎变得活跃起来。

天津、上海、内蒙古等地几乎同时出现本地疫情,这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几乎很少看到。仅11月13至15日,三天里就有8个地方在冷链环境中检出新冠病毒;而11月23日,上海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11月9日本地确诊病例的溯源结果,发现和从北美返回的一个航空集装器有关。

一时间,“物传人”成了大众关注的焦点。一个被污染的集装箱、一只北美猪头,或者是一个来自北美地区航空集装器……这些都成了新的新冠病毒传播途径。

根据Worldometer网站实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11月29日6时30分左右,全球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62519948例,累计死亡病例1457137例,118个国家确诊病例超过万例。

当全球还深陷新冠“人传人”的泥沼不能自拔的时候,进入冬季的中国,无疑正面临着“物传人”这一新的考验。“防人亦需防物”——这是近期多位专家发出的共同提示。与此同时,从国家到地方层面也作出层层部署,对疫情输入严防死守。

再添实锤

过去的20多天里,国内多地疫情“反弹”。本土确诊病例数再现上升趋势的同时,本次“反弹”也呈现出这样一个特点——疫情不再是单纯以“人传人”的途径扩散。

在天津,11月8日确诊的病例病毒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该例病毒与北美3至6月份流行毒株高度近似,属于L基因型欧洲家系分支II(北美分支)。该病例患者的身份为冷库装卸工人,这使得病毒“物传人”的现象引发高度关注。

在上海,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孙晓冬在11月23日召开的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表示,11月9日和10日确诊病例王某、兰某发病前14天未接触过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出院的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和发热病例,未接触过入境人员、机组人员、高中风险地区人员,排除“人传人”导致感染可能性。此外,2例病例发病前14天未暴露于进口冷链食品及相关环境,排除经接触冷链食品感染可能性。

但上述2例病例为浦东机场UPS上海国际转运中心西区货运站的同事,曾于10月30日共同进入并清理过一个自北美地区运返回沪后的航空集装器。该集装器为密闭容器,内有大量避震用泡沫,内部环境潮湿。清理时,2人均未佩戴口罩。

如果把10月30日作为二人共同暴露的时间,那么2例病例的发病时间符合新冠肺炎发病潜伏期。同时,经基因测序,2例病例基因高度同源,与北美流行株高度相似,这就提示感染来源为境外输入。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基因测序,专家综合分析研判认为:导致2例病例的感染来源可以聚焦在同时共同暴露于来自境外的航空集装器这一点上。

而在此之前的疫情溯源过程中,北京、辽宁大连、山东青岛出现的本土病例也都将矛头指向了冷链相关环节。与此同时,全国多地有进口冷链食品核酸检测呈阳性。

事实上,早在10月1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发布消息,在對青岛新冠肺炎疫情溯源调查过程中,从工人搬运的进口冷冻鳕鱼的外包装阳性样本中检测分离到活病毒。这是国际上首次在冷链食品外包装上分离到新冠活病毒,并证实接触新冠活病毒污染的外包装可导致感染。该发现也提示了新冠病毒以冷链物品为载体具备远距离跨境输入的可能。

三天后,山东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青岛市副市长栾新介绍,青岛该次疫情防控工作在世界上首次找到了充分的证据链,表明新冠病毒可由物传人、冷冻条件可长期存活。

补漏洞,防止二次传播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此前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介绍,新冠病毒喜欢低温环境,温度越低,存活时间越长。进入冬季以后,空运、陆运、海运所有国际运输的环境都类似于冷链系统,再加上国际疫情日益严峻,通过境外货物把病毒带到国内的风险明显增加。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王新宇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从表象上来看好像是新出现的“物传人”,但实际上还是属于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方式,即“接触传播”。

“以前更多的认识是易感者和病人握手,或者触摸了粘有病原体的物品(比如门把手等)才会传播病毒。而现在通过冷链中食品外包装或者是被污染的航空集装器,其实只是病毒的‘载体变了,本质上还是通过接触接触到了病毒,再通过口鼻等呼吸道进入人体。”王新宇解释道。

在王新宇看来,此前“物传人”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是因为以往认为病毒一旦离开人体后,很难在物体表面长时间存活,“一般来说,细菌(尤其是有芽孢的细菌),可以在人体外存活较长时间,如炭疽等带有芽孢的细菌可以在人体外环境中存活数十年,一旦进入人体后就可以生长繁殖。但以往认为绝大多数的病毒离开人体后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失去活性(感染人的能力),如果需要较长时间保证活性,通常需要冷藏,甚至是冷冻的环境。因此,很难想到病毒可以飘洋过海,通过行李或者包裹来传播。”

但此番对于新冠病毒的研究,证实了其在物体表面存活的时间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此前,我国多地出现的疫情,溯源发现与海鲜市场、进口冷冻产品加工厂、超市等地有关,但一直没有找到‘零号病人,但现在就完全可以解释通了,‘物传人给疫情溯源提供了新可能。”王新宇告诉记者。

据来自日本京都府立医科大学(Kyoto Prefectural University of Medicine)研究人员发表在牛津大学《临床传染病学杂志》(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的一项研究显示,新冠病毒可在人体皮肤上保持活性长达9小时,这一时长是流感病毒的5倍。

“相比甲型流感病毒,(新冠病毒)SARS-CoV-2可在人体皮肤上存活9小时,这可能增加接触传播风险,进而加剧疫情扩散,”该研究报告写道,“但(保持)手部卫生可降低这一风险。”研究显示,如果使用含酒精的手部消毒剂,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都可在15秒内失去活性。

10月23日,工作人员在对进博会首件进场展品及运载卡车进行喷雾消毒。

另据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10月12日发布的公报显示,该机构科研人员发现新冠病毒能在玻璃(如手机屏)、不锈钢等光滑表面上存活长达28天。测试结果发现,新冠病毒有三个特点:在较低温度下存活更长时间;与多孔的复杂表面(例如棉质)相比,在无孔或光滑表面(例如玻璃、不锈钢和乙烯基)上存活时间更长;在纸质钞票上存活时间比在塑料钞票上更长。

不过对于这项研究,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技术主管玛丽亚·范·科霍夫认为,该研究所用样本中的病毒载量非常高,是在实验环境而非现实条件下进行的,有待商榷。但世卫组织同样建议继续对医院等环境进行清洁,同时经常对物体表面进行消毒。

王新宇认为,就目前而言,相较于人传人,物“传”人毕竟还是小概率事件,且新冠病毒在物品表面没有复制能力,不会增殖分裂,这与病毒寄生在生命体上的情况不同。因此物品只是病毒传播的介质,既不会主动散播病毒,也不会成为病毒的培养皿,不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就不存在感染风险。

“现在,我们发现了这个防疫漏洞,想办法把它补上就可以,也不用过度担心。”在王新宇看来,所谓的物传人,它更多起到的是引爆一些“人传人”的疫情,“我们更应该紧张的是,通过物感染的这些人,一定要及时发现并控制。因为他们作为感染源发生‘人传人的风险很大,就很有可能造成新的一波疫情”。

物品只是病毒传播的介质,既不会主动散播病毒,也不会成为病毒的培养皿,不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就不存在感染风险。

人物同防

“当前全球疫情防控进入深水区,疫情失控风险与疫苗协助疫情控制的希望并存。特别在疫苗呼之欲出之时,我们对于常态化下的抗疫有了更多的理解。未来防疫挑战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可能会超出大多数人的想象。”11月22日,上海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在自己的微博中曾这样写道。

人类已经和新冠病毒打了近一年的交道了,此番对于冷冻的食品包括低温环境下的物品可以成为新冠病毒传播媒介的新认识,无疑给疫情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特别在中国这样一个本地传播很少的情况下,如何外防输入,防止“物传人”,要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措施来抓。

好在对于潜在的风险漏洞,从国家到地方层面已展开层层围堵。

11月22日下午,国家卫健委召开全国卫生健康系统电视电话会议。会议要求,要结合近期疫情防控和督查发现的问题,重点加强5个方面的工作,其中就包括强化“人物同防”。对于航空口岸入境人员,强化隔离服务人员专业技术培训,严格规范提供服务,加强接送转运、居家观察闭环管控。对于陆路口岸,加大非法入境人员排查管控力度,加强高风险人群的个人防护措施。

而国务院相关部门已经制定办法管控海关进口冷冻货物消杀机制。全国多地也早已开始对所有进口冷链食品进行全覆盖、无缝隙大排查。

根据吴尊友的建议,第一,要加强海关检测。第二,要加强从业人员的管理,包括要求作业时要做好防护,戴口罩,戴手套等,还要对环境进行定期检测。

与此同时,出现本土确诊病例的地区均迅速采取行动,开展大规模排查。

11月21日,天津滨海新区启动了“滨城大筛”全员核酸检测,此次检测覆盖约260万人。天津全市有7400余名医护人员参与到检测工作当中。全员核酸检测首日,滨海新区就完成核酸检测采样103.2万人。

11月22日14时起,满洲里也开启了全员核酸检测工作,目标是利用3天时间对全市居民和企业职工开展全员核酸检测。

同一天的晚上,上海浦東国际机场组织所有相关人员进行集体核酸检测,各货运站及货运区域所有人员连夜参与。

据了解,自11月16日凌晨起,上海严格落实《关于对高风险进口冷链食品实行中转查验的通知》,凡是进入上海储存、加工、销售的高风险进口冷链食品需查验核酸检测和消毒证明;高风险进口冷链食品应当进入中转查验库进行核酸检测和外包装消毒。

除以上措施外,王新宇认为,具体分析确诊病例接触过哪些环境,发现环境中可能存在的防疫漏洞,对症下药堵住漏洞,也尤为重要。对于普通人来说,他表示并不需要太紧张。

此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明确表示,普通公众接触或食用冷链食品的感染风险很低。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物品表面存活的病毒可能导致无有效防护的易感接触者发生感染,感染风险人群主要为冷链物品从业人员。

王新宇建议普通民众做好常态化防控基本措施,个人降低“物传人”风险的最佳方法还是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碰过一些可能存在风险的物品后,应当注意手卫生,不要用未清洁的双手触摸口鼻。

11月26日深夜,张文宏医生在微博发文谈到经物流的海外输入性疫情时,主要提及两点:第一,除冷链物品外,对冬季非冷链物流经消毒杀菌和强光通风环境中处置后,再予以转运;第二,对一线接触进口货物处理的员工,提供免费自愿疫苗紧急接种,降低一线工人被感染的风险,进一步杜绝经物流输入疫情的风险。

“既保证抗疫的成功,又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经济生活的有序开展,将是我们国家下阶段的工作重点。”张文宏作出如此判断。

猜你喜欢

传人存活冷链
“老精神”与“新传人”
要不要做冷链物流?
病毒在体外能活多久
病毒在体外能活多久
冷链物流用复合蓄冷材料的研究
飞利浦在二战中如何存活
劲达电装联手开发冷链物流市场
131I-zaptuzumab对体外培养肿瘤细胞存活的影响
首个“南菜北运”冷链果蔬专列开通
闽剧传人陈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