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空间重构
2020-12-15刘蕊
刘蕊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 金华 321004)
伴随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的不断深入推进,我国在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系列的变化,对我国各方面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我们找到未来发展的新路径。新时期,“三农”工作依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中国的乡村发展已进入新的节点。面对新形势变化,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需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中,对实施乡村战略做出重要指示,为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五个具体路径: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在中国乡村社会未来的发展进程中,以期通过这五大路径以实现推进乡村的全面振兴的目标,而这五大路径与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总要求是相对应的,其中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与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相对应的。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振兴乡村文化是铸就乡村振兴的“灵魂工程”。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型国家,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散落着各种类型的村落,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长久以来村庄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发生着动态演变,形成了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积淀。传统村落作为千万村落中的一员,是中国五千年农耕文明历史进程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缩影,兼具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是另一种文化遗产。近年来,学术界关于传统村落的研究越来越多,涉及建筑学、社会学、旅游管理学、人类学、城乡规划等多个学科,学者们从不同学科视角出发围绕传统村落面临的困境、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策略等展开了大量研究。已有研究不仅是表明人们愈加重视传统村落的出路与发展,更是彰显传统村落的多元价值。
1 变奏中的传统村落
正如前所说,发展的浪潮滚滚向前,城镇化、工业化下,不可避免的,给乡村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我国乡村社会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发生巨大的变化。初始,在国家的宏观战略下,土地、人力、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优先向城市流动并聚集,从中国的城镇化率就可以看到,我国的城镇化的推进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是十分迅速的,短短几十年,中国走过了发达国家历经百年的城镇化之路。城镇化、工业化还在推进,而我国农村状况与城市发展之间却出现了断裂。建国后直至改革开放的前期,为优先发展城市,我国农村为城市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资源。在城市崛起后,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不断扩大,城市生活的优越性,使得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特别是青壮年人口向外流出,就有了“农民工”群体,“到城市去”成了农村常态。从“离土不离乡”到“离土又离乡”,中国大多数村庄逐步走向“非农化”,面临“空心化”、“老龄化”的困境,甚至走向“终结”,传统村落在城镇化的冲击下也难逃这样的命运。然而传统村落的凋敝,不仅是一个村庄人走屋空走向终结,村落历经多年创造的传统建筑、文化景观、习俗等农耕时代的见证,这其中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明传统也会随之凋敝,难以传承。这些文明的创造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之林的瑰宝。
面对逐步走向“终结”的村落,特别是传统村落文明的衰败,倒逼我们重视村落的发展的困境与出路。近年来,乡村如何发展,向何处去,成为重要议题,传统村落的建设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方面,城市中产阶级群体逐步壮大,相比于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和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传统村落以其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淳朴的生活气息,满足了城市人对自然环境、休闲生活的向往,满足了人们“感受自然,回归传统”的心理需求,吸引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到乡村游玩、居住,追寻“乡愁”。乡村的价值被再次发现,于是乡村旅游得以迅速发展,这也成为当前传统村落重发生机,进行乡村建设的重要路径。另一方面,传统村落的保护越来越来受到重视。2012年,住房建设部等四部成立专家委员会,评审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一名录的设立凸显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同时也为传统村落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从城乡二元对立到将十九大提出的城乡融合发展,从注重农村经济发展到农村经济文化发展全面推进,变奏中的传统村落社会已发生变化,新时期政府的政策引导、资本下乡等各方主体发力,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进入新局面。
2 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现代重构
我国从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从物质时代到消费时代,城市与乡村发生激烈的碰撞,乡村原有的稳定自然状态被打破。在传统村落中,现代化与传统在开场就像是一对矛盾的命题。不少开发者看重了传统村落的文化空间价值,通过推倒老建筑仿造古建筑打造现代化的乡村田园景观、开发精品民宿等旅游开发项目来追求经济利益。这一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乡村发展,但盲目的“大拆大建、拆旧建新、千村一面”也必然会给传统村落中的乡土建筑、文化景观造成一定的破坏。近年来,不少文化学者强调传统村落的保护,但如果只强调村落的保护,将传统村落变成冷冰冰的展示品,也会让传统村落失去活力与生机。那么,传统与现代是否能相通呢?
当前,有政府、新乡贤、村民、开发商、设计师等多方主体参与到传统村落的建设中来,他们有各自的行动逻辑和目标,但我们需要认识到,乡村要发展,却不仅是在完善基础设施、追求经济发展的物质层面,还有精神文化层面的发展,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目标。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村落不可避免要接受开发改造,重塑乡村文化空间,而这一重塑的过程,不仅是单方面的接受外来文化的改造,向外部现代社会靠近,还需要保有传统村落的文化记忆。如浙南畲族将宗祠变成文化礼堂再现传统民俗活动,让外来游客体验特色民俗的同时让村民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松阳四都的平田农耕馆,将破旧的牛棚改造成乡村博物馆,最大程度的保留建筑的外立面,传统的建造方式与现代工业技术结合打造新的文化空间。不管是文化礼堂还是乡村博物馆,这些文化空间的重塑,既满足了城市人们追寻“乡愁”,也满足了村民对现代美好生活的需要。乡村文化空间以全新的面貌展现给世人,糅合传统与现代的元素,承载几代人对乡村美好家园的集体记忆。
城市化和工业化促成中国乡村形态和生产社会生活方式发生转变,从“乡土中国”到了“城乡中国”,而以乡土文化为背景的传统村落,在转型中必然会面临传统乡土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的过程。要想打造有人文精神、具有特色内涵的乡村文化空间,需要充分挖掘乡土文化的价值与内涵,依托乡土文化,围绕以人为主体的跃迁,重塑新型传统村落文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