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绿地提升改造措施
——以漯河市淞江路、南环路为例
2020-12-15苗玉慧
苗玉慧
(漯河市园林绿化养护中心,河南 漯河462000)
随着城市的发展,原有城市道路绿地景观已无法匹配城市的发展,对原有道路绿地进行改造提升势在必行,对绿地改造可改善市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城市的整体景观品位[1]。本文以河南省漯河市淞江路、南环路的道路绿地提升改造为例,阐述道路绿地提升改造的定位和思路,以期提升道路绿化效果,推动园林绿化发展,为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助力。
1 淞江路——游园绿道串联起来的城市景观路
1.1 道路原状
淞江路原为漯河市北环路,由于城市的发展、扩张,通过城市拆迁改造对原有的以防护林为主的北环路进行提升建设,改为城市景观道路。该路段东起中山路,西至白云山,全长9.5 km,道路宽60 m,绿化带宽30 m。行道树为馒头柳,后排密植高大的杨树,中层配植大叶女贞、紫薇、夹竹桃等花灌木,底层大面积种植绿篱和地被。
1.2 设计定位
结合漯河市百个游园工程建设,以淞江路绿化改造升级为契机,逐步对淞江路路侧的绿化带进行改造提升。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沿线居民的健身、休闲为宗旨,加强城市“绿色”景观线路的建设,沿淞江路建设城市景观绿道,供市民徜徉其间,以期能形成与自然生态环境结合比较紧密的带状景观,促进路侧绿化带生态系统内部进行有效循环。
1.3 设计思路
淞江路绿化改造提升按照“以人为本、行穿淞江、立享自然”的设计理念,以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走向作为依托,以我国的五类地形——“山地、丘陵、盆地、平原、海洋”为框架,地形特征为元素,展现出不同地形景观[2]。通过规划建设形成“大自然印象绿线”,使其成为集教育、休闲、健身于一体,既满足中老年健身需求又能满足青少年活动嬉戏需求的景观。同时,由西向东逐渐变化的地形还能给路人比较直观的感受,视觉上易于理解设计的意图,使淞江路街头游园竖向变化比较丰富、景观突出、功能布局合理,营造出周边居民10 min健身圈。
通过在淞江路路侧绿化带游园中布置一些健身器材、儿童娱乐器材、儿童跑道、攀爬坡、互动型景墙及学习雕塑小品等设施,既满足中老年健身,又满足青少年儿童的活动嬉戏以及学习认知。在景观上,淞江路路侧绿化带底层种植有二月兰、地被菊、丛生福禄考、红花满天星、钓钟柳、八角金盘及假龙头等,中层配植有桂花、紫叶李、红枫、香樟等大灌木或乔木,以丰富植物的季相景观,后排以挺拔茁壮的毛白杨作为背景,适当进行抽稀,增加广玉兰,每一路段景观元素均不相同,实现“步随景异、景随路宜,路路有景”[3]。另外,从海绵城市“集雨型绿地”试验性的角度出发,在淞江路路侧铺装上透水性地面,加强雨水下渗;在绿地道路旁设计透水边沟,当降雨强度较大时,或当降雨持续时间较长时,确保绿地中的浅层土壤可以达到稳渗,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分在绿地中的径流损失。通过对淞江路路侧道路进行提升改造,进一步提靓了城市景观、完善了城市功能,让城市建设成果惠及了更多群众,获得了周边群众的一致好评。
2 南环路——林海竹园密布的城市快速路
2.1 道路原状
南环路位于漯河市城区最南端,是城区范围内主要快速路之一。由于道路性质的变化,原有的以防护林为主的路侧绿化带,疏于管理,给市民留下了脏乱差的印象,路边垃圾较多,周围植被少,植株缺株断档严重,极大地影响了城市整体形象。
2.2 设计定位
南环路是城市绿地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完整的生态廊道可以有效分隔城市的空间格局,还可以强化城乡景观格局的连续性。因此,对南环路(交通路—太行山路)进行景观改造提升,可通过更换道牙,调整景观植物,将南环路南侧设置成片林海竹园的下凹式绿地,北侧设置微地形,增强绿地的储水能力,从景观上丰富过往司机的行车视线,进而提高城市整体形象。
2.3 设计思路
道路南侧以100 m为一个标准段,前排种植有迎春、连翘、玫瑰等灌木,中间种植有成片的竹林,后面以火棘球、法青进行封挡,同时种植生长速度较快的法桐,形成林海竹园的下凹式绿地,提高绿地储水能力的同时,减慢雨水的流失速度。道路北侧绿地中结合起伏的地形种植树木,层次上分别为乔木、灌木、地被。具体配植时,选择适宜的坡度,结合地势由低向高,在高处种植重阳木、大叶女贞等比较高大的植物来抬高视线,在中层种植棕榈、石楠球等,靠近道牙处种植瓜子黄杨、金叶女贞、麦冬等地被植物,后排种植杨树并设置文化墙,形成了一定特色的景观效果。同时,在一些重要道路交叉口处营造了景观节点,如南环路与五一路交叉口,通过堆造地形、筑景墙、摆景石、种植物等吸引来往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