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20-12-15江苏昆山市玉山镇新城域小学

教书育人 2020年31期
关键词:挖井肥皂泡生字

赵 越 (江苏昆山市玉山镇新城域小学)

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个人特征主要取决于我们能够将记忆转化成实际的能力”,这延续了洛克和休谟关于记忆与自我存在关系的观点。后来,一些心理学家、学者更是确定了记忆与自我难以分离、统一于一体的微妙关系。直到“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的提出,才使两者的关系得到理论支持。即当所记忆的材料与自我的联系密切时,它的记忆效果要高于对其他记忆材料的记忆。具体而言,我们在接触与自己相关的信息时,更不容易忽视或遗忘,这源于自我的复杂性。在潜意识动机和情感的作用下,加深与自我相关材料的记忆,这就是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的思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这一效应,对需要小学生掌握的信息进行处理,加强信息与学生的自我联系,进而由学知识变为做知识,使书本知识变为活动知识,让小学生通过直观体验、学以致用、联想记忆等途径提升对小学语文的学习效果。

一、引导小学生进行直观体验,实现对知识的扎实记忆

信息与自我关系越是紧密,记忆的效果越明显。所以为了让小学生能扎实记忆,首先并不是改变小学生对记忆材料的抵触情绪,而是改变记忆材料与小学生的关系。关系的改变,可拉近与材料的距离,进而降低记忆的难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些知识与学生的生活隔着一层屏障,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打破屏障,使知识的水流涌进生活的泥土,让学生通过直观的体验,从学知识过渡到做知识,把书本知识变为活动的知识,将记忆材料转化为可触摸的生活材料扎根脑海,凝聚成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和经验。这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而言,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加快了学生参与记忆活动的进度。

以教学《燕子》为例,这篇文章是郑振铎所作。为了能让小学生读懂,编者将文章略有改动。虽然如此,燕子的诙谐可爱还是丝毫不减,跃然于纸上。学生通过阅读,可感受作者对燕子的喜爱之情。但是当教师布置任务,要求背诵第1-3 自然段时,学生顿时又愁眉苦脸,开始憎恨文中的小燕子。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可帮助学生拉近文章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将生活中见到的燕子当作从书本中飞出来的燕子进行观察。在相对直观的观察体验中,抽象化的文字变成脑海中的影像,这对学生背诵活动的展开具有重大作用。例如,第一自然段主要介绍燕子的外貌,乌黑的羽毛,轻快有力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构成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燕子。经过观察,燕子的影像也会在理解文字的同时保存在学生的脑海中,学生可参照脑海中的影像进行背诵。另外,当看到天空中飞舞的燕子,也能让形容它的词句脱口而出。

二、引导小学生进行间接体验,实现对知识的扎实记忆

对于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年代久远的场景,学生无法通过直观体验进行感触。那么教师就要想办法通过间接体验的形式拉近信息与自我的关系,使所学内容变得可爱、易感。所谓的间接体验总体包含两类:一类是借代性体验;一类是情境性体验。这两类都可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用间接的途径理解文章内容。比如借代性体验,主要是借助部分体验推测要理解的内容,或是进行体验转化,实现对文章无法亲历场景的认知。而情境性体验主要通过对某种情境的虚拟,令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由此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以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为例,这篇文章长期列入小学语文教材,是必读篇章。编选人员主要目的是希望教师可以借助这篇课文培养学生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了解现在享受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但由于这篇文章具有年代感,生活场景也是学生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这就使得学生很难拉近与文章的距离,无法对那段艰苦的年代感同身受,也无法从沙洲坝人们的视角理解毛主席通过挖井展现出的伟大的崇高之情。所以为了让学生理解文章并对之产生深刻的印象,将毛主席在沙洲坝挖井的场景永刻于心,教师需要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水井,这在普遍饮用自来水的今天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性体验的方法,为学生制作水井的模型使其了解水井的构成以及饮水的方式,并请学生到讲台上试着为其他学生演示怎样从水井里打水。当然,教师也可以运用借代性的体验方式进行体验转化,实现对“挖井”场景的理解。例如在全面进入机械化的时代,水井是由钻机设备打出来的,所以现代人称之为“打井”。但是对于《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文章,水井是“挖”出来的。在这里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挖沙子比赛进行借代性体验来感受挖井的艰苦,了解文章叙述的关于挖井的过程,进而体会到毛主席一边领导革命,一边和临时中央政府其他领导帮助沙洲坝人民挖井的崇高事迹。

三、引导小学生学以致用,完成对知识的扎实记忆

在注重知识实用性的今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充分挖掘知识的可用性,对能运用到实际中的知识进行亲自实践,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在用的过程中,学生会对知识产生特殊的情感。当知识与自我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时候,对知识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入,这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实现对知识的扎实记忆。

以教学《肥皂泡》为例,这篇文章出自冰心,充满了童稚的乐趣。不仅描绘了吹肥皂泡、欣赏肥皂泡的样子,还涉及了制作肥皂泡的流程,字里行间涌动着肥皂泡的乐趣。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进行小声细读,并概括冰心小时候是如何玩肥皂泡游戏的:将剩下的碎肥皂放进小木碗,然后加注适量的水并将碎肥皂融化,再用一支竹笔套管去蘸黏糊的肥皂水,吹起一个网球大小的泡泡,再轻轻一提,让泡泡落下来飘舞到空中。如果想让泡泡飞得高些,就用扇子在下面轻轻扇送。这对小学生来说是很有趣的知识,但背得滚瓜烂熟不如动手实践,将“学”知识变成“做”知识。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按照冰心的方法进行肥皂泡的制作。并结合实践的效果阅读接下来的内容,感受五色浮光在透明泡泡上的呈现,大泡泡分裂成小泡泡,那种四散纷飞的精彩,以及泡泡落下来致使肥皂水进入眼睛逼出眼泪的那种可爱的情景。可以说,玩肥皂泡游戏是每个孩子都经历过的事情,已经毫无新意可谈,但就是因为这种熟悉的感觉吸引小学生阅读下去,并对文章内容产生特殊的情感。另外,将制作肥皂泡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可以增添文章内容的新颖性,让学生对这种半熟悉、半陌生的内容具有天然的亲近感。

四、引导小学生进行联想,完成对知识的扎实记忆

自身的记忆功能得以实现是因为我们掌握知识的逻辑,并根据这种逻辑看到记忆的顺序和规律。但是碎片化的知识是非逻辑性的,不容易被记忆和理解,学生很容易过马观花,知识在那里也很容易成为过眼云烟。例如,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对单个生字生词的记忆占大部分内容,但是由于这些单个知识没有一种知识结构作为支撑,所以学生很难对其进行记忆。为了改变生字生词记忆困难的状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记忆,将一些单个的生字生词结构化并赋予其逻辑。这样一来记忆变成一种乐趣,小学生会对记忆活动产生更持久的热情。

有研究表明:应用联想记忆法进行记忆的准确率要比普通记忆法高出1.5 倍左右,而且在联想的过程中,学生发挥想象力将不同的词语、生字连在一起,组成具有逻辑的语言,这提升了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可以说,记忆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对语言的应用能力。以一年级下册识字部分《小青蛙》为例,教师需要让学生掌握的生字有青、情、清、晴、请,这五个字的音形极为相似,所以当学生进行关于单个字的碎片化记忆时,很容易将几个字的用法弄混淆。为了避免这一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记忆,将这几个生字联想到一起并赋予其逻辑,使其以句子的结构出现。这样一来学生既能分清它们的词义,也能对字形产生深刻的记忆。如有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这样组句:晴朗的一天,青蛙邀请小鱼喝清水,甘甜的清水加深它们的友情。晴朗、青蛙、邀请、清水、友情这些词语有秩序地排列,帮助学生记忆的同时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生字的字义。

记忆是比知识本身还要重要的技能,能否进行扎实记忆直接影响知识的积淀和理解的程度。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要解决其“捡西瓜丢芝麻”的认知习惯,就必须从解决其记忆问题入手。在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进行直观体验,在文本世界和儿童生活世界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间接体验,应用情境性体验和借代性体验帮助学生认识疏远生活的文章内容。此外,还可以以“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方式,通过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来加强材料与自我的联系。为了解决碎片知识难于记忆的情况,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应用联想记忆的方法,将单一的知识框架化、结构化,进而实现扎实记忆。这些记忆方法都是围绕“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进行的,充分表现出自我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对记忆效果的影响作用。

猜你喜欢

挖井肥皂泡生字
喝水不忘挖井人
吃水不忘挖井人
读儿歌识生字
十二月·肥皂泡泡
生字辨识大闯关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肥皂泡为什么是圆形?
吹肥皂泡
生字变身
肥皂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