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策略
2020-12-15江苏省扬州市树人学校陈维维
●江苏省扬州市树人学校 陈维维
在初中开设道德与法治课是极其重要的,有利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和严谨的法治观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初中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将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密切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1.教师教学不能结合生活实际。
我国教育“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目前仍然占据主要位置,教师在课堂上采取的更多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即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而且很多老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时,也仅限于课本内容。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来说,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按照课本内容来讲,没有联系生活、结合实际案例,就会导致学生无法深刻理解教学内容。例如,讲到人身权利时,如果教师不能结合实际生活的例子来讲解,学生就无法理解什么是人格尊严权、什么是肖像权。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达到教学目标,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初中生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期,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
2.教师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很多初中老师都是按照考试重要程度来给学科分等级的,甚至有些老师还存在“成绩决定一切”的传统观念。大部分老师认为初中生最重要的学习任务就是学好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学科,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对于初中开设的道德与法治一课,很多老师认为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和时间去认真学习这门学科。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现代教育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新课程改革下的素质教育观明确提出教师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进行多方面的素质教育,明确教学目的,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策略
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道德与法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情感价值观,以及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法治。教师教学道德与法治时,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社会,体会到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初中道德与法治第一课就是走进社会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只有让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才能使学生感受社会生活,学会承担社会责任,了解到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明确自己的定位,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多为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
2.关注社会新闻,以先进人物为榜样。
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的教学中,可以时刻关注社会新闻,多给学生播放一些有关社会上好人好事的事迹或违法乱纪行为受到道德谴责、法律制裁的案例。这样,一方面可以给学生传播正能量,让学生明白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会给自己和社会带来哪些好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学生敲响警钟,让学生时刻牢记要遵守法律,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三观”,明白破坏道德与法治的行为会给自己和社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这样,把生活中的行为事迹,转化为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内容,把道德与法治生活化,完美地实现了对初中生进行全方面教育的教学目标。
3.给学生布置相关任务,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
新课程改革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只通过课堂讲解,并不能锻炼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所以,教师要在每节课后,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对应知识点的案例,并分析这件事对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需要学习什么样的精神,吸取什么样的教训。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让学生走进社会,通过自己的发现和学习,得到更多的知识,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
总之,教师要根据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现状,找出问题的根源,不断进行探究,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完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