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水稻品质育种主要进展
2020-12-15罗云成卿喜明
罗云成,卿喜明
(邵东市农业农村局,湖南 邵东 422800)
优质稻是指其加工出来的稻米好看、好吃、商品性好。好看主要是米粒细长、透明度好、垩白粒少、垩白度低等;好吃则指食味品质,与食味品质相关的理化指标有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糊化温度、蛋白质含量、适口性好、香柔可口;稻米的商品性能主要是稻米加工过程中的整精米率、香味香型、有毒物质含量、市场售价等,它与消费习惯有较大关系[1]。
早在20世纪70年代,湖南的四级农科网就居全国各省、市、区前列,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多学科、多专业、多层次、多功能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随着袁隆平院士的三系配套成功,1976年在农业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了强优势组合,标志着湖南水稻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成功。随后两系杂交新技术又获成功,令人振奋的“超级稻”的研究也获得成功,迎来了水稻生产的第三次革命[2]。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水稻品种开始大规模向优质高品味发展,湖南相继选育出一系列优质稻品种。
1 湖南省优质稻发展历程
1.1 优质稻发展背景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由量向质的转变,以及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进入20世纪80年代,湖南省的水稻生产逐渐暴露出稻谷总量大、品质差、生产效益低等问题。为此,湖南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提出了水稻品质改良计划。自1985年农业部在长沙召开全国优质稻生产座谈会之后,稻米品质改良研究不仅在湖南,而且在全国范围展开。三十多年来,优质稻品种选育、示范、推广、加工、开发和标准体系建设等均得到了迅速发展,无论是育成品种的数量、米质档次、产量水平,还是优质稻的覆盖面积,均居全国的前列。
1.2 湖南省优质稻发展阶段
根据湖南省品质育种的发展历史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将湖南省优质稻育种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1.评价阶段;2.改良阶段;3.提高阶段;4.创新阶段[3]。
1.2.1 评价阶段
“六五”期间,主要是对我省当时的水稻品种和从国内外引进的资源材料进行鉴定。如我省第一次和第二次评选的48个优质稻材料中,有不少是一些资源材料,虽然米质较优,但不适宜直接应用于大面积生产。然而,这些材料在以后的品质育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2.2 改良阶段
“七五”至“八五”期间,利用国内外的优质资源对我省水稻品种进行全面改良,育成品种的米质和产量均有较大辐度的提高,如湘晚籼2号、3号、5号及新香优80和培两优288等。1995年我省进行了第三次优质稻评比,据对通过省(市)区试而审定的9个优质稻品种的统计,它们不仅单产达到419.3kg/667m2,比同熟期对照品种增产1.18%,而且米质达到省颁三等以上优质米标准。
1.2.3 提高阶段
“九五”期间,是我省品质育种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阶段,特别是在早籼品质改良方面和高档优质稻品种选育方面成效尤为显著。在1998年我省第四次优质稻评比中,有36个优质稻新品种(系)和组合达到我省三等以上优质稻标准,其中优质早籼14个,占当选品种的38.9%;达二等优质稻标准的8个,占当选品种的22.0%。产量水平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如:湘晚汕10号在我省晚稻区试中两年的平均产量达433.5kg/667m2,为历年来晚籼常规优质稻在省区试中的最高产量;湘晚籼11号不仅米质达到二等优质米标准,区试产量亦达到419.1kg/667m2;湘早籼31号两年省区试平均产量达414.5kg/667m2,比同熟期对照湘早籼13号增产2.9%。可见,这一时期所育成的优质稻品种,其米质与产量的矛盾已得到较好的协调和统一。
1.3 主要做法
1.3.1 成立优质稻攻关协作组
由“湘米办”牵头组织了全省在优质稻研发方面基地好、实力雄厚的科研单位或企业组成优质稻攻关协作组,实行淘汰机制进行滚动。“六五”开始,品质改良就列入了我省的科技攻关计划;九十年代中期设立了湖南省优质稻开发领导小组;九十年代未,专门设立“超泰米”研究课题;进入二十一世纪,省政府更进一步加大了对优质稻研发工作支持力度,成立了“做优做强湘米工程”办公室以及省“湘米工程”优质稻育种协作组。
1.3.2 组织优质稻评选
一是由省农委下属的“湘米办”组织评选工作。具体程序:广泛征集样品,统一编号、统一种植;组织专家田间考察、淘汰(根据长势长相、生产期、抗性、丰产性等);室内外观筛选和评定、食味评定;送样品到权威部门检测理化指标进行定等、公示。二是确立优质稻审定标准。2014年前的标准:米质达到省标或国标一等,产量比同熟组高产对照品种减产不超过15%,其它指标要求不变;米质达到二等,减产不超过8%,米质达到三等,减产不超过3%。2014年后的标准:米质对同熟组对照品种高出三个等级的,减产幅度不超过12%,超出两个等级的,减产不超过8%,米质高出一个等级的,减产不超过3%。
2 取得主要成绩
2.1 主要成就和进展
优质稻品种丰富,且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历经三十多年来,我省先后组织开展了十次优质稻品种评选。评选优质稻品种233个,其中有早稻20个,中稻29个,晚稻184个。常规稻品种145个,杂交稻组合88个。高档与中档优质稻配套,达省标一等优质稻品种13个,达省标二等优质稻品种61个,达省标三等优质稻品种159个。
2.2 优质稻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湖南省优质稻种植比例不断扩大,农民种植积极性不断提高,2017年全省高档优质稻面积突破1000万亩,中晚稻商品粮50%实现了优质化。稳定玉针香、湘晚籼17号、湘晚籼13号等常规优质稻种植规模,推广一批优质杂交稻新品种。
2.3 加工企业不断壮大,品牌不断提升
我省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当地重点大米加工企业的扶持,加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省拥有产能在10万吨以上企业为湖南粮食集团、金健米业、角山米业、粒粒晶、口口香、湖南盛香和仙竹米业等,打造出了“金健”、“沁园春”等系列品牌。
2.4 代表型优质稻品种
自“十一五”以后,我省育成首批国标一等优质稻品种,实现了我省一等优质稻品种零的突破,第六次优质稻评选:有玉针香、农香18、农香19和农香21四个品种的十二项米质全部达到新国标一等优质稻标准。
2.4.1 第一个国标一等优质稻品种—湘晚籼17号
原名农香19,2007年参加湖南省晚稻区试,平均亩产435.16kg,比对照金优207增产0.69%,不显著,生育期117.2天,与对照相当;稻瘟病综合评级7.3级,白叶枯抗性(5级),同于对照。外观品质好:米粒长8.1mm,宽比4.1,垩白度0.7%。加工品质好:米粒细长,整精米率60.9%。米饭蓬松,口感柔软,香味浓郁。2008年湖南省破格审定。
2.4.2 米质最优—玉针香
2006年在湖南省组织的第6次优质稻品种评选中被评为一等优质双季晚籼品种。米质特优,达新国标一等优质稻品种标准。其米质经农业部食品检测中心分析检测:糙米率 80.0%,精米率65.7%,整精米率55.8%,精米长8.8mm,长宽比达4.9,垩白粒率为3%,垩白度为0.4,直链淀粉含量为16.0%,透明度1级。精米细长,白度好,米饭油亮,纵向伸长度好,蓬松柔软而不粘结,食味可口,具有浓郁香味,冷饭不回生,口感好[5]。
2.4.3 最新优质稻品种—农香42
审定编号:湘审稻20200011。籼型常规晚稻迟熟品种。米质主要指标:糙米率79.8%,精米率70.8%,整精米率58.3%,粒长7.6mm,长宽比4.0,垩白粒率2%,垩白度0.6%,透明度1级,碱消值7.0级,胶稠度60mm,直链淀粉含量16.4%。在2017年湖南省第十一次优质稻品种评选中,被评为一等优质稻品种。
3 结语
根据多年研究,优质稻品种品质表现比较好的是:农香24、湘晚籼10号、农香18、农香26、农香29、湘晚籼13号、玉针香、湘晚籼17号、农香28、黄华占和创香5号。农艺性状表现比较好的品种有:黄华占、湘晚籼10号、湘晚籼13号、湘晚籼17号、象牙香占、农香26。适宜在湖南地区种植的优质稻应该具有以下目标性状:垩白粒率≤5.0%、垩白度≤1%、粒长≥6.5mm、长宽比≥3.0、直链淀粉含量为13.0%~18.0%、胶稠度≥50mm、具有香味、株高为110~120cm、平均每株有效穗数≥10个、平均每穗总粒数≥180、结实率≥80%、千粒重25g左右,并具有抗稻瘟病、耐肥抗倒伏、有利于机械收获的特征[5]。随着科技的发展,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辅助选育,选育出更好的优质稻,并通过栽培和肥料试验,为每个优质稻品种提供合适的栽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