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艾滋病患者耻感文化的归因分析

2020-12-15王樱子李贺

农村实用技术 2020年7期
关键词:耻感艾滋病心理

王樱子,李贺

(沈阳化工大学,辽宁 沈阳 110142)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目前,由于经济的发展、性观念的开放和毒品的泛滥,全世界范围内的艾滋病患者不断增长,同时艾滋病在我国处于迅速增长阶段。我国仍为发展中国家,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较多,农村艾滋病患者的数量也呈持续增长趋势。因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农村艾滋病患者的耻感文化根深蒂固,因此产生自我认同度低、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对农村艾滋病患者进行耻感文化的归因分析,可以避免农村艾滋病患者产生自我伤害和伤害他人的越轨行为。

1 耻感文化的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1.1 概念界定

耻感文化来源于中华文化,注重廉耻,是人内心世界的羞耻心。耻感文化的特征是在这种文化之中自身在意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其人的行为会受到自身羞耻心的约束,具有“耻感文化”特征的人多半会更加在意他人对自身的看法并以这种看法改变自身的行动。

1.2 相关理论

1.2.1 虚拟内疚论

耻感文化多由内疚与羞耻两种心理态度所产生,虚拟内疚霍夫曼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尽管人们实际上并没有做伤害他人的事情,或所作所为并没有违反道德规范,但是他们认为自己做错了事情或与他人受到伤害有间接关系,也会产生这种虚拟内疚[1]。弗洛伊德认为羞耻是一种强有力的痛苦情感,会突然产生,并可以达到完全压倒性的程度。农村艾滋病患者在实际上并没有伤害他人,但是他们认为自己是因为做错了事才患有艾滋病。同时他们心理也因患有人们口中的“脏病”,产生一种强有力的羞耻感。

1.2.2 相对贫困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也正保持中高速发展。我国虽快速发展,但城市与农村各方面发展均不平衡,存在较大差距。农村艾滋病患者由于患有艾滋病,并且收入还较低,心中的耻感文化也随之产生。梅尔通和尼斯贝特认为同一时期中,不同地区之间、各社会阶层之间、各阶层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收入差别产生低于社会认定的某种水平状况,这称为相对贫困理论[2]。相对贫困理论解释农村与城市的贫富悬殊会导致农村人群心理上的不平等感和差异感,加上社会中很多不公正的现象,自然农村人群耻感文化特征就会加重。贫困与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着恶性循环的相互作用。通过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解释农村艾滋病患者的心理问题,马斯洛认为贫困心理是指被相对剥夺的感觉。社会分层理论分为三个指标:“经济收入、声望、权利”任何一项被剥夺都会产生心理问题。大多数农村艾滋病患者经济收入较低,一直处于经济困难较低的劣势,患有艾滋病不仅没钱医治,还不能得到尊重,加上病痛的折磨常常会认为自己生活质量不高。自身的经济原因和生活质量低下会更加重农村艾滋病患者心理耻感文化的程度和自卑感。

2 艾滋病患者耻感文化归因分析

2.1 外在因素

2.1.1 农村文化落后

我国农村曾经一直处于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状态。改革开放后,国家发展,农村也在发展,但农村仍保留少许封建社会的特质。以至于农村封建迷信思想仍然尚存,很多农村人还未能达到文化开放状态,很难理解性开放带来的疾病。在农村地区开展性教育十分困难,因为性教育和艾滋病知识的浅薄,他们对艾滋病的印象只有这是一种“脏病”,在农村地区经常认为“性”是无耻的、下流的。农村艾滋病患者的耻感文化也正来源于这种落后的文化。村子里如果有艾滋病患者,因乡村的特殊性质,整个村子的村民会去排挤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属。所以农村艾滋病患者的耻感文化主要来源于农村文化的落后和村民邻居的歧视。河南省永城市的一个2000人的村子中,L是唯一的一名艾滋病的感染者。在4年前,刘进在县里的医院确认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现在村里的邻居看他出来,就会立刻关起门。不仅是他自己被人孤立起来,他的家人也遭到了不平等的对待。在这个村庄中L和L的家人就像是病毒一样被隔离起来。农村文化的落后和封建思想的存在,艾滋病知识的宣传程度和教育力度不够,对艾滋病传播知识的认知度低,人们常常就会把艾滋病污名化,并认为得了艾滋病就应该受到道德谴责,这样农村艾滋病患者的耻感文化和自我虚拟内疚感就进一步加深。

2.1.2 代际教育不科学

代际教育的科学性也成为农村艾滋病患者自身耻感文化和虚拟内疚感程度高的原因。农村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式也落后。农村父母普遍文化程度比较低,大多数人对子女的教育没有运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多采用批评、辱骂甚至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落后的理念。这样造成很多农村子女从孩童时期的心里就不健康,部分会开始不自信甚至是极其叛逆不服管教。父母对性教育与艾滋病的认知程度也很低,多为闭口不谈“艾”。当青春期时期对性懵懂时,家庭对其教育认知极少导致后来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并不了解。有的父母自己不了解这方面知识,也不让自己的孩子去了解。如果孩子提及艾滋病的知识,父母可能会脸色大变并训斥孩子告诫孩子这是不正确的思想观念。有很多艾滋病患者的耻感文化在孩童时期父母的训斥下就已经建立了,在农村当一个家庭中的孩子有一位患有艾滋病,其父母可能是最先感觉到排斥,有些父母觉得孩子感染艾滋病非常丢人,更为严重的甚至与其断绝母子关系。这样也更加深了农村艾滋病患者对自己的病的耻感文化程度和羞耻感。

2.1.3 社会政策不完善

农村艾滋病患者耻感文化的形成根源往往来自于社会政策的不完全,当国家政府把资源不再去分给某一些人的时候,这部分人就会感觉到心里的落差以及不平等的待遇,这往往更加深了农村艾滋病患者的耻感文化程度。当农村艾滋病患者的工作、婚姻、子女以及自己的医疗不受到保护时,其就会有一种被孤立的感觉,会产生自卑心理,使耻感文化程度加强。同时他人也会对艾滋病患者产生歧视,所以艾滋病患者都十分害怕自己的病情被公之于众。不仅其享有不到平等的资源,而且也会被他人及工作岗位歧视。有些农村艾滋病患者因公开自己的病情,自己的子女却被学校拒之门外。目前,虽然我国发布了艾滋病相关条例,如《艾滋病防治条例》未经本人允许不得公开其病情,以及很多资源可依法享有[3]。但是,很多法律仍然缺乏约束力和强制力,而且人们对艾滋病的歧视观念俨然形成,在很多工作岗位中仍然不会接受艾滋病患者。尤其是更不会接受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村艾滋病患者,农村艾滋病患者经济收入本就低下又面临着没有工作的困境,这使农村艾滋病患者的耻感文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其次,很多有关于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政策在农村宣传的并不到位,很多农村艾滋病患者对于国家给予的社会政策并不知道,如“四免一关怀”政策,导致很多农村艾滋病患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没能在第一时间享受到国家给予的社会政策。

2.1.4 大众传媒带来刻板印象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影响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因素。随时随地只要有一部手机就可以知道世界各地发生的新闻。如今农村发展迅速,农村也可以实现大众传媒的互通。正处于大众传媒时代的我们,很多信息观点通过大众传媒通往四面八方。在很多传媒以及网络中都暗示艾滋病是“瘾君子得的病”、“黑人得的病”、“同性恋瘟疫”等,建立起人们对艾滋病的刻板印象。因为这些刻板印象的影响,人们就会加强对艾滋病的污名观念,从而使农村艾滋病患者受到更深的歧视。大众出于自我保护的意识,常让农村艾滋病患者感受到外界的不友好和歧视,自身耻感文化的程度也随着大众的排斥和歧视不断加深。其实大众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认知,大多是模糊不清,只是跟随网络的只言片语,认为艾滋病是毁坏道德的“脏病”。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很多,并不只是私生活混乱和不洁性行为。2003年11月某医院,在不具备艾滋病毒检测的条件下,为患者提供自采血,导致11人感染艾滋病,2人二次性传播感染艾滋病,其中2人已经死亡。其实像非法采血也会造成艾滋病的大面积传播。

2.1.5 医疗体系的不专业

根据调查显示,农村艾滋病患者受羞辱和歧视最严重的地方就是医院,也是艾滋病患者耻感文化产生的重要因素。大部分农村艾滋病患者最先接触的地方就是医院,医护人员的态度会给他们对这个病印象的第一反应,但是由于很多医院医护人员的不专业、心理的恐惧害怕以及专业防护措施不完备,使其对艾滋病患者产生本能反应的肢体动作和语言。很多艾滋病患者看到医护人员的第一反应,心中的耻感文化就油然而生。如很多艾滋病患者表示去医院治疗病例条都要用纸遮挡住、去医院看牙说自己患有艾滋病医生拒绝为其看病等状况。这些医护人员的行为虽可能是出于本能对自己的保护,但这些行为对艾滋病患者的心理都是巨大的打击,使艾滋病患者心中的耻感文化强烈浮现。农村艾滋病患者其实最需要的就是医院对他们态度的改变,和来自医护人员的人文关怀[4]。

2.2 内在因素

2.2.1 内在意识的错误印象

很多农村艾滋病患者认为自己得了艾滋病是因为自己的责任,是自己的所作所为和态度造成的。所以农村艾滋病患者很多都会产生这种自我羞耻感和自我排斥感。在我国,农村青年多为在城市中工作,如农民工、个体工作者等,这些人群流动性大,常年奔赴于各个城市之间。因长年在外,生理需要无法满足,就会在城市中寻找暗娼。但他们对艾滋病的传播知识了解程度低,卫生意识也薄弱,导致感染艾滋病几率变大。在疲惫不堪的城市生活中,如果又患有艾滋病,这使他们本就存在的无法融入城市的耻感心里更加强烈。他们认为自己无法回乡面对自己的妻子、家人。

2.2.2 艾滋病带来的生理身体病变

艾滋病患者在艾滋病的病发期身体会产生相关的病情变化,有些并发症也会由此在身体特征上凸显出来。如出现皮疹、丘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这不仅给农村艾滋病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病痛,而且也带来了心理上的折磨。多数的农村艾滋病患者不敢出门,不敢暴露出自己的皮肤特征。从生理身体上的变化折磨着农村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农村艾滋病患者的耻感文化也会因此加深。

3 耻感文化的破解路径

3.1 加强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及人文关怀

农村艾滋病患者因自身的耻感文化影响,可能会产生伤害自己、伤害他人和报复社会的越轨行为。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农村艾滋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及人文关怀,这样有利于减轻耻感文化对他们身体及心理上的影响,使其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积极面对生活。同时他们需要得到更多他人的尊重和爱,这样可以减轻耻感文化对其身心的影响。

3.2 艾滋病患者要自信、自强

农村艾滋病患者常因自身耻感文化心理的影响以及对艾滋病认识不正确的观点,导致抑郁的产生。农村艾滋病患者受耻感文化心理影响越大,抑郁的几率就越大。抑郁会产生消极心理,从而影响治疗。所以应自信、自强面对自己的病情,维护好自身的心理健康,从而消除耻感文化对自身的影响。

4 结语

通过对农村艾滋病患者耻感文化归因的分析,能反映社会上存在的对艾滋病人歧视的社会问题。改善社会对农村艾滋病患者的歧视问题,从而减轻耻感文化对农村艾滋病患者的影响。避免农村艾滋病患者因耻感文化而产生的伤害自己、伤害他人及报复社会的越轨行为,促进社会的整体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耻感艾滋病心理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 世界艾滋病日》
消失的“耻感”
昆明市防治艾滋病局艾滋病服务机构和联系方式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消失的耻感
消失的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