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2020-12-14孙晓燕
孙晓燕
摘 要: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元素与中华文化在全球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近几年,国内社会对传统文化也越发重视,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电视文化类节目增多,势必会影响当代人的社会价值观。在教育领域,传统文化越来越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为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并在具体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调整,让传统文化走进初中语文课堂,将初中语文课堂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充分发挥当代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教学价值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17.010
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素材。当前新课改对语文教育的文化功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需要正确审视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并且妥善地将其渗透到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提升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提高教师对初中语文课中传统文化的关注度。
一、挖掘教材文本中的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的理解基于文本内容的挖掘,要想理解初中語文课堂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教师就必须有效挖掘教材文本。教师可以从传统文化挖掘的角度去审视对应的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更加深度地理解文本中的文化内涵,这样的思维交互过程,能更好地实现对应的教育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受到相应的文化熏陶,由此进入更加理想的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格局和环境中。也就是说,传统文化可以为实际的初中语文文本解读提供更新的思路和视角,这样师生就能挖掘出文本更加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例如,《苏州园林》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为:引导学生去领略江南园林建筑的独特风貌,使学生对苏州园林的特点有基本认知,并且在其中感受到祖国园林建筑的灿烂文化之美。中国建筑是很重要的传统文化内容之一,教师需要抓住建筑的艺术之美,让学生感受到苏州园林那代表中国南方园林的建筑美。为了确保实际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去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通过文本内容鉴赏发现其中蕴含的建筑文化。为此,教师设置了如下的问题:“请总结和归纳苏州园林的特征,并且思考对应特征体现了怎样的建筑文化。”学生相互探讨之后,会发现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衬托,远景和近景的层次设置,都存在对应的建筑美学规律,并且与苏州地域文化存在密切的联系。接着教师设置更加深入的文化鉴赏问题:“从艺术美的角度来分析苏州园林建筑文化的独特之处。”这个问题主要牵涉自然美、艺术美、层次美、构图美、图案美、色彩美等具体中国传统艺术美学方面的内容,学生可以站在建筑文化的视角去看待实际的苏州园林,当学生了解了苏州园林的特点之后,就能从文化的视角去看待其实际的价值,这样就能使学生的文本理解朝着更加深刻的方向发展和进步。
二、渗透民俗中的文化情结
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效渗透民俗文化中的文化情结。传统文化在实际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渗透,除了可以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当前的民俗情况,继而对于民俗文化产生某种情感寄托,主动参与到实际的民俗活动中去。很明显,要想达到这样理想的课堂教学局面,教师就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积极效能。初中语文教师应将初中语文教育与民俗文化发展融合起来,以传统文化渗透为媒介,构建更加理想的初中语文教育格局。
例如,在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屈原(节选)》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将教学内容与端午节这一传统民俗节日联系起来,由此对教育教学目标进行重新设定:引导学生去认识历史上的屈原,感悟屈原的爱国精神,并且理解当前端午节民俗活动的价值。在本次教学内容拓展过程中,教师为了确保学生对民俗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就将传统文化的认知和鉴赏作为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详细讲述,其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请问屈原与端午节之间有什么关系?2.我们为什么要在端午节那天去缅怀屈原?3.在现代社会,我们在端午节会做哪些事情?4.这些事情都有着怎样的寓意?5.你觉得有必要去参与端午节的各项活动吗?……这些具有层次性的问题,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反馈来进行适当调整,在这样不断的交流中,学生对于传统节日端午节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能够站在文化弘扬的角度去审视端午节这样的传统民俗节日。基于这样的民俗文化理解,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际的民俗活动,由此达到更加理想的传统文化教育效果。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各种节日文化也不断影响着当代国人。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做好我国传统节日的教学渗透工作,努力挖掘我国传统节日习俗,让这些节日习俗融入学生的文化认知,从而奠定学生的民族情感因素。
三、利用文化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素材都可以巧妙地运用到实际的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展现出语文的趣味性,由此激发学生参与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确保实际的初中语文学习氛围朝着更加活跃的方向发展和进步。从这个角度来看,传统文化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驱动力,能够引导实际的初中语文教育朝着更加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和进步。
例如,在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内容完结之后要求学生利用各种渠道去搜集和整理类似的民间故事,开展民间故事讲述活动,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民间传奇故事,在讲台上讲述出来,并且说说为什么喜欢这样的故事,从而使学生进入文本感悟状态。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学生对神话故事的感兴趣程度会得到一定提升,从而营造良好的初中语文学习氛围。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会演变为主动的行为,而不是被动的灌输。为了确保实际兴趣效能的最大发挥,教师还可以开展特定的传统文化主题活动,设立对应的兴趣小组,鼓励大家利用课外时间去了解更多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或者内容,并且设置对应的交互环节,确保学生可以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由此使实际的文化内容成为初中生价值观塑造的重要依据。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学生对于初中语文会保持着持久的兴趣,从而为其他各项初中语文课程的有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当然在此方面,初中语文教师还需要积极做好准备工作,了解初中生的学习兴趣,设置对应的兴趣点,找到其与传统文化的相关融合点,由此设计对应的交互活动,确保学生可以在良好的交互格局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践行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能带来诸多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有着多方面的课堂价值: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初中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可以成为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内容的重要途径,可以成为学生充分了解现代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为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正确看待实际传统文化的价值,采取有效措施驱动两者之间的融合,从而达到更加理想的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玉琴《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学周刊》2018年第21期。
[2] 张莉萍《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中国校外教育》2018年第26期。
[3] 吴敬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探究》,《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年第11期。
[4] 张双敏《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学周刊》2017年第8期。
[5] 薛占杰《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中华少年》2017年。
[6] 邹艳梅《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新课程》2018年第5期。
[7] 解艳华《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渗透策略》,《新课程(中)》201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