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措施
2020-12-14王荔
王荔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源远流长,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传统文化对于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只有在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中不断地渗透进传统文化知识,才能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复兴。在小学生的语文教学课堂中,语文教师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语文教师是小学生语文学习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桥梁。只有语文教师在小学生的日常授课过程中,不断地加深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观念意识,培养起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来践行当下的核心素养,才能使小学生自觉地融入传统文化的学习当中来,自觉主动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如此一来,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提升,语文学习的效率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课堂 传统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17.002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长远发展的精神支柱,它蕴含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在小学生的语文教学课堂中,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对将来小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可以积极地引导小学生主动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本文主要分析了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具体探讨了当下将传统文化渗透进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措施。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现状
就目前的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来讲,一部分语文教师受传统的语文教育的影响,在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依旧采用原先的授课模式,没有找到传统文化进入语文教学课堂的切入点,教师在讲台上讲教材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学生便在讲台下面不断地吸取着教师们灌输的知识,对于知识没有充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与学生之间也没能进行很好的互动,使得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忽略了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使得小学语文的授课形式单一,小学生也缺乏课堂的参与度,继而影响到教师对学生们的传统文化的教育。除此之外,在小学生的义务教育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中,没有充分地重视传统文化,只是单纯地学习语文课本教材中的知识,造成了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过于片面,不利于语文教师的课堂授课,增加了语文教师的授课压力,最终使得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不能高效地完成。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意义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生的语文课堂,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授课学习的过程中,拥有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只有小学生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适应将来较高难度的语文学习。由此可以得出,在小学生的语文学习阶段,渗透进传统文化知识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帮助小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认识世界,不断地开拓小学生的视野。除此之外,通过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可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只有正确地把握这个根基,才能真正地学习到传统文化的内涵精髓,真正地弘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要让小学生领略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不断地提高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提升小学生的道德素质。
三、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进小学语文课堂的措施
1.语文教师要充分地挖掘语文教材课本中的传统文化知识
在小学生的语文教材课本中,绝大多数文章都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语文教师要积极地深入地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师的授课过程中,要密切地关注教材文章中的传统文化,将体现传统文化知识的课文进行具体的讲解,提高学生对语文传统文化的印象。这样一来,学生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例如,在语文教材中的《难忘的泼水节》这一篇课文中,语文教师就可以首先给学生讲解泼水节的来历,激发小学生有关泼水节学习的兴趣。语文教师也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有关傣族泼水节的视频或者图片,来进一步地让学生了解泼水节,从而达到引导小学生主动去关注中华民族传统的民族节日的目的。在语文教材《秦兵马俑》《颐和园》等文章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主动地利用家里的网络设备来搜索中华文化中的历史文明,领略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让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得到一定的提高,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更加的主动。
2.改变小学生的思维方式,重视传统文化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对于小学生来讲,改变传统的教育思维方式对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尤为重要。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授课中,要积极地帮助小学生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地促进知识的更新换代,不断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中,教师的教学任务不单单只是向小学生讲解课堂教材中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小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素养,让小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拥有全新的认知。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只有青少年意识到弘扬和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国家的传统文化发展才会历久弥新,更加繁荣。例如,在平常的语文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小学生成立相关的学习小组,在小组内,让小学生积极地分享自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提倡小学生彼此之间互相学习,互帮互助,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提高到新的层面。在学生分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对学生进行综合打分,对于其中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鼓励,来激发学生的关于学习弘扬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拉近语文课堂中小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不断地提高小學生的传统文化弘扬意识,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进而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将来小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3.语文教师要积极地创设出相关的教学场景
在小学生的语文授课过程中,要想合理地切入传统文化教育,就需要语文教师积极地创设出相关的教学场景。例如,在语文教材课本《大禹治水》这篇课文中,语文教师就可以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小学生分角色扮演《大禹治水》中的人物,将课堂变成知识汲取的舞台。小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可以充分地感受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情感,激发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课本《七律·长征》这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语文教师通过创设出相应的教学场景,让学生体验到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辛。通过让学生进行红军角色的模仿,来感受当中的革命精神,让小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不断地对传统文化主动进行了解。
简而言之,在小学的语文教学课堂中渗透进传统文化教育,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的“魂”和“根”,对小学生们将来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要主动地改变自己的传统语文授课方式,将传统文化教育带到小学生的语文教学课堂当中来,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不断地培养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让小学生重视传统文化,积极地做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和建设者,做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石晓思《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探讨》,《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45期。
[2] 赵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探究》,《宁夏教育》2019年第2期。
[3] 李丽平《浅谈小学语文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内江科技》2019年第7期。
[4] 李惠彦《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科学实施》,《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16期。
[5] 闫海波《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导入与价值探寻》,《中国校外教育》2020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