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现代意义及其发展
2020-12-14顾琳
摘 要:中华传统美学精神是中华美学精神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华传统美学精神是从传统文化中凝练、总结、抽象成概念,并呈现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一种精神。中国传统美学精神要求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中国美学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对于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文化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确保中国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华传统美学精神 现代意义 批判继承 创新发展
一、中华传统美学精神是什么
中华美学精神是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提炼和展现出来的,因此中华美学精神是我国五千年优秀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美学博大精深,涵盖极广,几乎可以延伸到任何的领域,对其精神的认识分析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我们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几千年的文明积淀。它的思想和精神财富非常丰富和复杂,并且由此形成的美学精神也是蕴藉深厚。中国美学精神涵盖和拥有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本质。它至少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中华民族世界观、宇宙观;用有限的生命或时间和空间来追求无限和永恒的方式,即个人的形而上学的精神追求;个人的生活观是如何“存在”的;个人如何通过诗歌、音乐、绘画和书法来把握世界的艺术观念;作为对中国美学精神和艺术精神境界理论的总结。
以儒家伦理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人格”为中心的。因此,中国美学是建立在“人格品藻”的美学基础上的。“人本主义”作为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内省、奉献、爱心、正直、道德和法治的价值观,在孔子的美学观念和审美认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孟子把人格,道德美德和美学联系在一起。他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从“性善论”的基本思想出发,以人的精神品质为人格美的内容。“孟子在中国美学史上揭示的美学共性和美学活动的社会性质的第一期体现了一种简单的唯物主义美学观。孟子提出: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审美意识见解,为后代美学增加了新的美学类别。”這些是对儒家文化之美的阐释和对审美精神的理解。
我要论述的正是以儒家文化为原本的、以个人人品为中心的、符合传统道德观价值观约束的、对社会生活生产以及国家发展有积极作用的、在仁与礼方面体现的中华传统美学精神。
二、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学精神
中华传统美学精神体现在方方面面,在个体层面就可以体现为人与人的相处,在社会层面就是社会的和谐持续发展,体现在国家方面就是与他国和平发展。因此,继承发扬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现代意义体现在个人、社会、与国家三个层面。
对于个人,继承发扬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可以推动个人的全面发展。人,是审美活动和审美意识的主体,也是审美活动和意识最终要影响的对象。个人审美的发展可以丰富人的头脑,使得人的精神世界得到满足,人的思想境界得以净化,人的审美情趣得到满足,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一个积极的社会审美环境氛围可以保障人的物质和精神发展,形成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基础和社会条件。
对于社会,继承发扬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可以增加民族认同感、保证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的审美多多少少会有差异,而对于传统美学精神的推广可以在各民族原有审美之上构建一个新型的相同的审美意识特征,有助于加强民族凝聚力,共同促进社会稳定持续发展。
基于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继承发展的重要性,继承发扬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前提是要从个人开始学会发现与欣赏。
“一位少女,一匹牧马,一把竖琴以及一只陶罐”,这是大希庇亚为了回答苏格拉底对于美的提问而选取的例子,关于美学的概念的辩论正是起始于此,它考虑的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具体的事物、存在者以及事件,它让我们知道其实美就源于身边、美学精神就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华传统美学精神也要从现实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发现、去挖掘、去欣赏。
“最美女教师”“最美司机”“最美妈妈”“最美婆婆”“最美护士”……一个个“最美体”成为媒体使用最频繁的词汇,这表示人们对于“美”的行为越来越关注,也体现了儒家文化中最本质的“仁与礼”,对美的越来越多的关注,正是体现了社会对“美”的欣赏,对“美”价值的认可。人们不是因为这些最美人物本身而引起的审美兴趣,而是在这些简单的对象里有着创造美的环境氛围,有着它与我们本身审美意识自然结合的方式进而引起的审美兴趣,要认识并经验这种审美,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我们长期的对美的审视,对其形式意义上的沉思才行,这个过程应该是有丰富的含义和情感上的愉悦感,并能够通过将人们或事物充分交流来激发想象力和感官感受。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形成了个人对于美学精神的内在体会,并学会了如何发现美以及如何培养个人美学精神。
在个体学会发现与欣赏后,需要发挥社会力量,要求每个人都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美学精神。
随着现代化的普及,以及全球文化交流带来的现代文化的蔓延,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中的美学也受到了冷落,所以继承发扬传统美学及其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原则。在当代,传统美学需要加入时代性、创新性,“新”美学需要以自尊、自爱为起点,要尊敬他人、爱护他人,合理地发挥普世关怀的人文之美等,把不符合现代审美的元素去除,使其更好地发展壮大。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例,这二十四个字三个层面就是从传统文化提炼出来,是对传统美学精神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它是我们新时代评价美的标准,也是传统美学精神在现代社会精神上的体现,符合它的我们就认为是美的,反之,则为不美。那些“最美女教师”“最美司机”“最美妈妈”等,都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称他们为最美。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对于社会审美精神的要求是统一的,这有助于提高社会对于审美的追求、对于美学的正确追求,从而进一步加强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除了在意识上的倡导,政府、社会组织、学校等不同社会主体应该进行关于美学的教育。在学校里,可以提供一系列讲座,开设相关的课程;政府部门应该在社会范围内发放知识传单,对国企人员提供学习的资源。
再上升到国家层面,继承发扬中华传统美学精神有助于增加中国文化软实力,让世界了解、接纳中国特色美学形象,使中国美学在国际中独树一帜。“软实力”是一国整体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体指的是一个国家依靠政治体系的吸引力,文化价值观的感召力以及国家形象的亲和力所产生的无形影响。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是一国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认同力,即一国的文化影响力,以使其他国家承认本国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体制安排。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不局限于国内。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统美学精神将极力地促进文化交流与认同,增强国家人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国际话语权,让各国了解中国的审美观念和观点,美化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对于国家整体美学形象的提升,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作用不言而喻,我国应该利用文化交流、文化输出的渠道,来实现对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传播,促进国际接纳进而认同我国的审美观,赢得与国家实力相符的美学形象。
参考文献:
[1] 蒋勋《艺术概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2] 杜卫等《中华美学精神》,《中国文学批评》2016年第4期。
[3] 费念椿《试评孟子的美学思想》,《通化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4] 尤西林《文艺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顾琳,1998年生,女,北京市人,在校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