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教育与未来学校新生态

2020-12-14余胜泉

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 2020年12期
关键词:协同人工智能服务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地、各校纷纷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在线教学活动,多方参与、多种形式的互联网教育成为疫情期间教育的支柱。互联网教育的普及,使教育的服务空间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师生的社会性交互从实体空间转移到虚拟空间,教师的知识权威逐渐被打破;教育服务的来源也不再局限于学校或区域内部,海量学习资源和教育服务来源于校外,并向所有教师和学生开放;提供教育服务的主体也不再只是一线教师,而是来源于大规模的社会群体。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系统的关键业务,即教学业务,呈现出一种大规模社会化协同的状态。互联网、5G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加速教育系统大规模社会化协同教育服务形态的形成。未来,学校和校外教育双向开放将是大势所趋,在线教育将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大规模社会化协同的教育生态体系正在形成。

余胜泉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移动教育与泛在学习、区域性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

未来学校新生态的主要特点

教育的服务空间开放化

未来,育人空间将是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结合在一起的、开放性的、虚实结合的空间,具有灵活、开放的协作机制,可实现学校、教育机构、科技馆、博物馆、教育公益组织之间互换、共享教育服务,实现信息的流通和社会知识网络的无缝连接。

教师的身份属性社会化

未来,教师不再只是服务封闭的学校及固定的学生,而是可以同时在互联网上以虚拟身份为其他学校、其他学生提供服务,教师的身份将成为现实身份和虚拟身份的一种叠加。当教师拥有了虚拟身份以后,教师的服务就可以数字化,并外化为智力资源,从而实现跨组织、跨层级、跨领域流转,打破组织、层级和领域的界限,形成新的社会空间。教育服务的提供者也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师,可以是一线教师、社会人士,也可以是学习同伴、人工智能教师,他们都具有现实身份和虚拟身份叠加的虚实融合的教师属性。

教师的社会分工精细化

未来,教师个体性质的工作模式将会改变,合作对未来的教师来说越来越重要。社会化协同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降低工作负担,而且能发挥教师的特长,让他们能够专注地把一件事情做好,提高课程质量。未来,一个团队授一门课将成为常态,知识内容规划、脚本设计、评价方案设计、活动设计、教学辅导、技术支持等分别由不同的教师承担,社会分工将会越来越精细化。

教师的协同主体多元化

未来,教学任务不再由教师一个人完成,社会专业人士将成为创新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的生产主体,并逐渐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教育服务将以外包的形式由社会机构和社会人士承担,例如研学教育、防疫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线上职业技能培训等。教师将与教育服务机构、从业者进行合作、协同,协同主体将会越来越多元化。

教师的服务方式智能化

未来,人工智能程序将会成为提供教育服务的主体,人工智能教师将成为教育社会性的主体之一。教师与人工智能优势互补,可以大幅度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增强教师处理更高层次问题的能力,从而显著提高教育的生产力。

在未来的学校中,学生会接触到教师、家长、专家、同伴;在未来的网络学习空间中,会拥有更好的学习共同体、协作学习工具、知识建构工具、数据处理工具、交互工具、学习资源和学习同伴。未来学校将形成大规模社会化协同的教育生态,学校和教育机构不再是封闭的社会单元,而是通过网络的汇聚作用,形成一种集体智慧裂变的节点,是一个充满活力、高度社会化的地方。这一教育生态环境不是割裂的学习空间,而是通过网络连接起全球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与未来生活;学习也不仅仅发生在教室和学校,而是终身的、全面的、按需获得的;学校也不再是静态的知识仓库,而是群体智慧发生裂变的节点,是分散的、流動的、开放的、社会性的、连接智慧认知网络的个性化发展空间。

赋能未来学校新生态的关键路径

互联化:促进教育的大规模社会化协同

当办学空间迅速融合后,为了使支撑办学的各系统不是孤立的,我们需要跟各个大学、各个机构的系统通过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以及网络的方式,促进应用系统的互联,扩张教育合作的范围,降低合作的成本,从而促进教育的社会分工,显著提高教育的生产效率,降低教育的边际成本。

美国作家杰里米·里夫金2014年出版了一本书,书名为《零边际成本社会》。作者开创性地探讨了极致生产力、协同共享、产消者、生物圈生活方式等全新的概念,详细地描述了数以百万计的人生产和生活模式的转变。他认为,产消者正在以近乎零成本的方式制作并分享自己的信息、娱乐、绿色能源和3D打印产品……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基于零成本模式的开放式网络课程中。也就是说,随着数字用户数量的增加,产品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而我们通过互联网发展互联网教育,线上线下融合,可以通过社会分工来促进教育需求的增长,但是供给的边际成本越来越低,可以实现降低教育边际成本。关于“网络”有一条非常著名的定律,是用3Com公司创始人罗伯特·梅特卡夫的名字命名的,人们称之为梅特卡夫定律。这条定律表示:网络的价值随着用户数量的平方数增加而增加。网络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使用网络的人越多,产品才变得越有价值,因而越能吸引更多的人来使用,最终提高整个网络的总价值,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动力也越大。

智能化:为教师赋能

要想促进教育效率的提升,关键是要智能化,要为教师赋能。未来教育将是人与人工智能协作的时代,要让人工智能在教育的业务中承担一定的角色。充分发挥机器与人类不同的优势,是提高教育生产力的关键。人工智能将会取代简单、重复的脑力劳动,教师则发挥人类的创新、复杂决策、情感关怀激励等更大的优势。只有通过人工智能为教师赋能从而显著提高教师的生产效率后,才能够破解老百姓越来越高的需求与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

人工智能赋能教师可以分为四个层次:AI代理——代理教师重复性工作,例如备课找资料;AI助手——教师通过AI提高已有工作效率,例如批改作业;AI教师——AI增强教师创新;AI伙伴——教师与AI的相互社会性增强,例如安保机器人。

服务化:低阶段关注平台,高阶段关注服务

要想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我们要关注服务的获得,而不是关注技术的获得,这与发展是相适应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计算机将计算带给所有人;九十年代,互联网将信息带给所有人;2000年后,云计算将服务带给所有人。平台的资源只是信息化、互联网发展的最低境界,高级阶段是关注教育教学实际的服务,即服务的获得。今后,学校以及教育系统要关注服务,而不是平台的资源。

协同化:调整教育生产关系,深化社会分工

以前,一位教师在教育环节有很多事情,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服务的供给方式应该体现为多人协同和人机协同,教学过程不再是由单个教师完成,而是通常由多个教师组成的团队,分别承担更加机械化的分工,而且在人工智能教师的驅动下,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服务。只有教师把教育关键过程的某一环节让渡出来,交给人工智能提供服务,交给外面的企业提供服务,教育的效率才能得到提高。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我们所熟知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向前发展。我认为,当前教育对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是起反作用的,如果仍旧保持着教师每节课45分钟都在讲授内容,不将课堂的某一环节让渡出来,那么我们的教学效率永远无法提升。因此,下一阶段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关键是要推动教育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教育生产关系,深化社会分工。

新业态:虚实结合的多元教育服务供给

未来的互联网教育,要从以前统一的教学模式转变成在提前了解学生数据的情况下精心准备的内容、服务,使得教师能够更好地开展教学,给学生线上线下融合的学习空间,提供权威的知识和数据,提供精准的学习内容与互动,提供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也就是说,只有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选择,才能够提供因人而异的个性化学习,才能够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实现规模化教学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只有让人工智能介入到教育中,大幅度提高教育效率,才能实现虚实结合的多元教育服务供给。

近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正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带来教育质量、教育环境、教育服务的大幅度提升。当前教育正在发生实质性的转型升级,从以前追求成绩、追求统一、强调苦学、强调服从,到现在越来越多地强调追求质量、追求个性、强调幸福、强调尊重。新时代中国教育的主要矛盾是学生日益增长的个性化的、高品质的、灵活的、终身的教育需求和基于学校的、标准化的、班级的、单一渠道的服务供给方式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我觉得唯有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结合,来推进教育学校的互联化、智能化、协同化,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构建虚实结合的多元教育服务供给,使未来的教育服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融合,最终嵌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

技术对教育而言,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要能推动社会结构的变革。智能技术的发展,不仅能够为教育战略目标的落实提供高效率的工具,而且能够改变一些重大战略实施的生态环境,从而对这些战略落实提出变革性的思路和挑战。因此,教育信息化不仅是教育现代化的手段,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特征。

互联网要重构未来的学校生态,核心就是要用互联网推动社会分工、推动大规模的社会化协同,从而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为拥有更多、更优质的服务供学生选择提供可能性,最终实现规模化教学和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的目标。

猜你喜欢

协同人工智能服务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京津冀协同发展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两则跟服务有关的故事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