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王维诗歌中的生态表征

2020-12-14徐梅

锦绣·上旬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表征生态学

摘要:王维作为唐代山水诗集大成者,吸收禅宗思想的精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王维山水诗是人与自然谐和共处的典范。生态学认为人与自然平等无差,这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禅宗思想不谋而合。王维诗歌中的生态表征极具特色,且涵盖了动植物水域天象等方面,离不开禅宗的关照。本文即探讨王维在“无待无己”“离相离空”等禅宗思想的影响下,如何以具体表征构建一个平等和谐的生态乐园,并期以此对当今恶化的生态环境进行反思,关注人性的回归。

关键词:王维诗歌;禅宗思想;生态学;表征

一、王维与禅宗

隋唐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期,也是佛教中国化的成熟期。这时期出现的佛教宗派,大多另辟蹊径,积极倡导“六经注我”之精神。禅宗由于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又以“传佛心印”自称,主张众生皆有佛性,故亦称“佛心宗”。由此禅宗消解了人佛之隔,把人从无法企及的彼岸神殿还原到了普通世俗,并逐渐成为影响较大、且又备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王维生在一个佛教氛围浓重的家庭,其母跟随北禅宗神秀的弟子普寂禅师也即大照禅师,修习佛法三十多年。王维《请施庄为寺表》云:“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1在母亲的影响下,“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采。”2据《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序》3,开元十七年,王维与禅师来往密切,受禅宗影响很深。

二、王维诗的生态表征

大乘佛教分为空、有二宗,空宗的核心思想为“空”。佛教所说的“空”并非一无所有的“空”,而是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条件的产物,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万物都是没有自性的,故曰“空”。《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王维诗歌里,涉及“空”的意象颇为丰富,如“空山”“白云”,“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等等。这些都表明王维深深受到了空观思想的影响。当消除主客之分,由外而内地审视万物,则“空山”“白云”就成为独立自由的存在。作為生态中的重要表征,山与云的状态暗含了人对自然的态度。

在生态哲学里,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二者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法国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奠基人阿尔贝特·施韦泽也在《敬畏生命》一书中写道:“我们生存在世界之中,世界也生存于我们之中。”3如施韦泽所说,“只有当一个人把植物和动物看得与他的同胞生命同等重要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生态学注重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类自身也是生态的一个组成部分,进一步使人在与自然的高度融合中体验到生命与自然一体的自由欢欣。王维诗歌向来以“闲适”著称,其笔下的山水具有高度的灵性,反观诗人,也具有融会于自然的生态性。王维怀着一颗澄净无垢的心灵亲近自然,万物已不再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体,而转换成了主体,“我”也不再是一个绝对的主体,而退居客体之位,最终达到“万里长空,一朝风月”的物我两忘之境界。当禅宗思想中的“众生皆有佛性”渗入王维诗歌创作中,一个和谐乐美的生态世界就显现了。这个生态世界有着诸多表征,主要分为动物、植物、水域及天象。各个表征之间并不是独立的,它们共同构成了王维诗歌的生态美。

动物在自然界中,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在佛教中,禁止杀生是一条重要戒律,促进了人与动物的共处关系。王维诗歌中,动物常常出现,无论是家禽还是野生动物都囊括在内。《桃源行》中,“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登河北城楼作》中,“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远”;《千塔主人》中,“鸡犬散墟落,桑榆荫远田”;《寄崇梵僧》中,“落花啼鸟纷纷乱,涧户山窗寂寂闲”;《寒食汜上作》中,“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水渡人”;《韦侍郎山居》中,“啼鸟忽闻涧,归云时抱峰”;《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中,“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田园乐(其六)》中,“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鸟鸣涧》中,“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由此看出,“鸡”“犬”“鸟”是王维诗歌中常常出现的动物,而数“鸟”的频率最高。“入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是王维对待鸟兽的态度。王维笔下的鸟兽,不受人为影响,以自在舒展的状态存在着。进入山水之间,王维卸下所有心理重负无所挂碍,以己观物,于是有了这一派和谐乐融的景象。在自然面前“无待亦无己”,则自然万物也随我澄净空明。这即是佛家所说的“般若三昧”。坛经有云:“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是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王维诗歌中的动物不再是现实中不具特色的动物,而是经过想象以后重新塑造的生态表征,人与动物的关系,也不再是泾渭分明毫不相干。佛学里“无念无住”的思想,在自然面前已然融入人物合一的景象。

王维诗中的植物种类繁多,花草树木无一不在其中。《桃源行》中,“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清溪不见人”;《赠祖三咏(济州官舍作)》中,“闲门寂已闭,落日照秋草”;《寒食汜上作》中“落花寂寂啼山鸟”;《青溪》中,“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东溪玩月》中,“谷静秋泉响,岩深青霭残”;《韦侍郎山居》中,“闲花满岩谷,瀑水映杉松”;《登辨觉寺》中,“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戏赠张五弟諲三首》中,“清川与悠悠,空林对偃蹇。青苔石上净,细草松下软”;《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绿树重阴盖四邻,青苔日厚自无尘”;《鹿柴》:“返景入森林,复照青苔上”;《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过香积寺》:“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青松,空林,闲花,青苔,在王维诗歌里屡见不鲜,且都被诗人赋予了人格化的色彩。通过这些植物表征,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闲适。在自给自足的生态乐园里,人与物俨然已融为一体。在这片生态乐园中,我们看不到人作为主体的出场,但这并不代表人失去了自身的主体性。如王志清先生在《盛唐生态诗学》一书中所说,“‘即心是佛赋予了禅宗信仰者以心灵的高度自由,而这种自由正体现了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重视,是自我的终极关怀。”4禅宗将人的本心放在了第一位,消解了入禅者的焦虑与妄念,给他们创造了一种极为平静的心境。怀着如此平和的心境走入自然,视自身为第一主体却不拘泥于这一主体,则所见花草树木,无一不与自己处于同一地位。众生皆有佛性,万物亦有灵。人和自然并没有主导者与被主导者之分,二者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各色各样的植物与动物、空山、白云等生态表征一起建造了一个没有等级差别、没有主客之分的和谐世界。

王维诗歌中的生态表征拥有色空一如宁静和谐的美感,这种美不仅存在于人与自然之间,还存在于自然物之间。不仅人与鸟兽、草木相亲,鸟兽、草木之间也相互融合。王维在描绘自然时,往往将人的存在“抽离”出来,唯见山林泉石,而没有“我”的活动。在展开的山水画里,物与物以一种高度和谐的状态共处。佛教中的“无待无己”“离相离空”思想,不仅帮助王维消解了自己内心的痛苦,还使王维营造出了一个调节人与自然间、自然与自然间矛盾的模式。这是王维特有的生态智慧。禅宗思想赋予王维高度自省的能力与适应自然的理趣,投身于自然成为他人性里的需要。通过内省而“明心见性”,达到“无待无己”“无物无我”的虚空境界,不仅使得王维诗歌取得了斐然成就,还让王维在这种心灵观照下开辟了一块生态乐园。在王维的诗歌世界里,看不到人对人的剑拔弩张,嗅不到人与物的火药味,感受不到物与物的激烈对峙。在佛教影响下,诗人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生态乐园,在这片乐园中,鸡犬遥相呼应,鸟兽绕林木嬉戏,花草闲寂地生长开落,湖面倒映着无瑕的白云,远处的空山不时传来钟磬之音。

三、结语

从今天的视角看来,王维诗歌极具生态美与生态智慧。禅宗要求人内省,“发明本心”,在这种思想影响下,王维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正如法国生态伦理学家施韦泽指出的一样,“只有当一个人把植物和动物看得与他的同胞生命同等重要的时候,他才是一個真正有道德的人。”通过分析王维笔下的生态表征,可以知道,在王维的精神世界里,人不再是自然的主导者与操控者,宇宙万物和人处于同等地位,因此才有了山中红萼纷纷开落,夜静山空月出鸟啼的一派景象。

在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的肆虐扩张,生态环境已不堪重负,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化,是大自然对人类敲响的警钟。王维诗歌中的生态智慧,对今天的人们有着振聋发聩的启迪意义。透过王维诗中的生态表征,我们可以看到,佛学智慧本身即是一种生态平等观,当人类真正把自己“放下”,当宇宙中心主义战胜人类的自私自利,当自然万物以本来的状态显现出来,人类才能拥有真正的福祉。

参考文献

[1](唐)王维撰,(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6.

[2](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九〇[M].北京:中华书局,1975.5.

[3](唐)王维撰,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8.

[4](法)阿尔贝特·施韦泽著,陈泽环译.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5]王志清著.盛唐生态诗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

作者简介:徐梅,1995年8月4日,女,汉族,贵州省织金县人,硕士研究生,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宗教学,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学。

猜你喜欢

表征生态学
“定篇”及其课堂教学有效性表征
唯物辩证思维在《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
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园环境创设探析
单亲家庭儿童自卑心理的表征及形成原因分析
铁锰双组分氧化物催化剂低温催化还原性能表征研究
生态学视野下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探析
对化学语言及其教学的再认识
当前心育课无效教学的表征及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