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创新研究

2020-12-14姜于暄

锦绣·上旬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文化保护非遗文化文化传承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时代文明的进步,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已成为每个人身上的职责和使命。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关人员需要创新工作方法,帮助非遗文化发展找寻出路。通过深入分析与研究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不断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推动非遗文化发展,促进我国提升文化实力。

关键词:非遗文化;文化保护;文化传承

依据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著名文化学者王文章先生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可知,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并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发展非遗文化,才能实现对非遗文化的有效保护和继承。

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优秀的文化基因,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提升非物质文化保护能力,需要重视其生命力的延续与发展。只有展示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的艺术性、实用性、公益性等特点,才能得到人民的广泛认可和支持,才能为其保护方式和传承方法奠定思想基础。另外,需要用“科学发展观”看问题,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元素有机地融合,不断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才能做到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创新中发展。通过培养高素质、高能量的文化人才,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链条建设,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业,能够有效宣传和推广非物质文化,从而增进人们的审美情趣,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尤其是非遗产业的发展还能带动文化消费,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这对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方法

(一)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相关保障机制

在国家政策上,国家首要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法律,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空间。通过制定相应的扶持策略,在最大限度上保障非物質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传承。通过积极号召各社会群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支持与参与,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注入动力。通过成立专门的社会机构,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层面保护。例如成立灯彩协会、剪纸协会等,依托机构的社会功能,推动非遗生产和价值创造。在资本投入上,地方政府应积极引导社会资本的参与,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采用独资、参股、合作等方式成立公司,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力量。通过研发设计内容,加强对非遗产品的创造、生产、销售等,不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传承。

(二)搭建政策性平台,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发展

构建政策性平台,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发展的有效办法。首先,通过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制定合理的项目发展计划,逐步打造和完善非物质文化产业链。如灯彩公司与文创产品公司相互合作,将非遗传承人的作品,推入相关平台,不断促进作品市场化,非遗资源集中化,构建展销、培训、互动等功能一体化的流程,从而实现抱团取暖,共同创造价值利益。其次,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效用,加强“创意+非遗”产业生态链的建设。通过提供特色产品和优质的服务,促进大众在消费产品的同时,体会产品中的文化内涵。如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医术进行整合,成立专门的医堂、养生馆等,促进中医健康体系的构建。这不仅能够有效保护这些医术的发展与传承,也能使这些医术遗产发挥最大的价值作用。最后,为发展非物质文化,需要加强创意转化。通过与设计机构、高校教育等进行合作,不断发散发展思维,创新非遗衍生产品。利用衍生产品创造价值,对于发扬文化、消费文化、感悟文化也有着积极意义。依托政策性平台和市场机制运作,还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找寻新的发展路径。

(三)培育非物质文化人才,保证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得到人的重视。人作为其发展中心,对其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要想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文化人才培养,打造智慧型文化人才队伍。首先,地方政府和相关社会团体,需要落实人才培育计划。通过将传统的师徒、家传、学校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断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文化传承的有序性、衔接性。其次,加大相关机构的创办,扩大培训范畴,加强对非遗的传承。通过整合非遗文化、创意设计等内容,优化教学环节,不断培养新时代的非遗文化传承人。最后,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拓宽文化影响力,从而帮助传承人的作品走向市场,面向大众,不断为宣传和推广非遗文化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三、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困境

(一)对非物质文化保护力度不足

由于非遗文化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没有注重融入现代化元素,很难吊起人们的胃口。再加上相关研究不够,缺少方式方法,导致成效不理想,保护依然停留在表层上。另外,产品包装设计方面缺乏创新,造成很难吸引年轻大众的欢迎与追捧。

(二)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不足

没有深入挖掘非遗形象,缺乏横向和纵向的研究,导致非遗文化产品缺乏新意,不能吸引更多人的眼球。再加上相关产业链运作机制不健全,缺少资金的扶持,专人的指导,以及展示场地匮乏,都成了限制非遗文化保护效果的重要原因。

(三)传承人文化水平不高,文化传承困难

传承人的文化素质,关乎非遗文化的命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主要依据的是口传心授的方法。传承人将先代们所积累的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传承给下一代传承人,促使下一代传承人在实践中检验技法和凝练技法。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如果遇上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的因素,会使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变得难上加难。

(四)传承人老龄化严重,且机制不够健全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不热衷文化,间接地导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老龄化严重。如果不做好相应的传承工作,势必会造成人才断层,文化传递断条,给民族文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另外,保护制度不健全,传承机制不完善,也使得非物质文化发展速度缓慢,难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境的策略

(一)结合文化传统和现代元素,提高文化发展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大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分析其价值时,不能将其视为过去的历史,需要用科学的眼光挖掘其内涵。同时,这也要求着我们要有传承文化的意志,积极结合时代发展,找寻创新之源,挖掘设计之魂,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在发展、创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不仅要注重其宣传和弘扬工作,还要找到其生存与发展下去的办法。为帮助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发展困境,我们需要立足于传统文化,加强非遗文化和现代生活元素的融合。通过保持文化的内质,用现代化的表达方式,展示其思想精神,才能有效引导公众理解非遗文化,才能满足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方面,要将非遗文化与人民的生活相衔接,在保留传统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开发和利用其附属和衍生产品,从而更加有效地带动非遗文化发展。另一方面,要提升设计内涵,增进非遗文化产品的生命力和艺术感,从而赢得人们的喜欢。

(二)成立文化保护区,加强对非遗的保护

成立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一种阶段性策略,旨在保护边缘化的非物资文化遗产。通过协同自然、经济、社会等机制系统,不断打造新的生态文化,促进非遗文化的全面发展。首先,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相应机制,以及加强文化背景改造。通过成立专门的非遗文化基地,如项目孵化室,传承人工作室等,解决非遗文化的发展问题。其次,加强非遗文化产业建设,推动非遗文化消费。通过向游客展示非遗文化特色,讲述非遗文化内涵,让游客在消费文化的同时,感知到浓厚的文化气息。最后,积极打造非遗文化区域经济,不断完善非遗文化产业,加强非遗文化与当地各项经济项目的融合,不断提高非遗文化产品服务质量水平,从而使非遗文化走向新的发展阶段。这不仅实现了对非遗文化的有效保护,也促进了非遗文化的传承。

(三)增加资金投入力度,发展相关龙头企业

从某种层面上讲,文化产业园的建设,标志着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发展路线。建立非遗文化产业园,主要目的在于发挥产业的技术优势,开发产品的价值和效用。通过借助产业园的人力、物力、财力优势,不断发挥集团的社会功能,才能更好地优化资本、资源配置,实现对非遗文化市场的开发,从而对非遗文化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另外,当地政府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为当地非遗文化龙头企业提供便利条件。通过对有一定市场前景的非遗项目开展生产性保护,促进其迅速壮大与成长。通过鼓励传承人发挥技术优势,给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契机,从而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发展当地经济。

(四)加强扶持和对接,构建文化展销平台

以“文化促生产”,是发展文化、经济的有效办法。为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第一,政府给予更多的资金鼓励和政策扶持。通过改善传承人的生活条件,让其有更多的机会,延续和传承文化。通过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发挥传承人的价值作用,促进非遗文化的快速发展。第二,搭建相关项目平台,为产品宣传、推介奠定基础和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通过加强使用互联网技术,与物联网公司对接,进一步打通产品销售途径,推动非遗文化经济发展。第三,结合实际情况,将生产场地、工具、旧物、产品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属性,从而使人们感受到非遗文化的文化艺术魅力。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创新的路径

(一)加強非遗保护,推动传承创新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保有文化属性的必要手段。它是代代相承的、代代延续的。为了实现保护和传承创新,需要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的文化空间和表现形式。通提升工匠精神,加强对文化内质的挖掘,不断将现代化元素与之结合,从而使非遗文化产品的时空穿越,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文化享受。首先,做好“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尊重和鼓励非遗传承人工作。通过帮助其解决生活、生产上的一些问题,让他们展示自身技术,创造更大的价值,才能使非遗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其次,加强与非遗文化传承人的合作。通过创新合作模式,让非遗文化传承人任教,将技术传承下去,从而为非遗文化人才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政府主导能力,保持非遗活态传承

现阶段,我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如行业的特殊性,经济的不稳定性,文化的缺失性等。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发展形势下,非遗文化保护仅仅靠传承人一方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动员社会去保护,以及将技术和经验传承下去,才能拓宽和延伸非遗文化发展空间。然后受时代因素的影响,很多青年人不愿意学习相关技术,导致非遗文化存在后继无人的情况。因此,政府必须要有所作为,采取一些策略,将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上工作日程。通过从大局出发,做好统筹位统筹,全面推进非遗文化的发展。通过投入资金,加大对优秀的非遗文化传承人进行表彰和奖励,不断实现感召传承和发展非遗的局面。

另外,需要加强非遗文创产品的开发,加入高科技的内容,通过给项目发展提供便利条件,以及保持项目的生命力,才能使更多的人关注非遗文化,为培养后备人才打基础。

(三)加强教育、非遗、产业三者的相融合

将教育、非遗、产业三者相融合,不断创设新型的非遗文化平台,才能有效发挥区位优势,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非遗文化的立体化发展。首先,利用高效平台,培养技术文化人才,为非遗文化发展注入动力。通过开展相应的创意大赛,鼓励非遗文创产品开发,在最大限度上转化成果,推动产业发展。其次,建设非遗展示体验基地,让更多的游客感受到当地不同的文化魅力。通过将非遗文化产业化,加大非遗文化的宣传和扩大文化辐射面,不断用非遗文化活动,吸引游客前来消费。这不仅有效地绽放了文化内涵,也为文化发展拓宽了空间,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协同发展。

六、结语

总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创新方面,需要政府、政策、社会团体等方面的支持。通过加大对非遗文化产业建设,加强非遗文化人才培养,以及优化非遗文化产品创意,才能绽放非遗文化的基本内涵,才能为非遗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找寻出路。

参考文献

[1]马知遥,刘智英,刘垚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几个关键性问题[J].民俗研究,2019,(06):39-46+157-158.

[2]宋慰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保护与传承[J].群言,2019,(07):29-31.

[3]项兆伦.我国非遗保护的认识与实践[J].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2018,(05):88-104.

[4]刘玉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思考[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17):130-131.

[5]谢辉.创新“非遗”传承机制“记忆档案”焕发青春[J].办公室业务,2018,(14):49+58.

作者简介

姜于暄(1985—),女,汉族,群文中级技术职称,南京市秦淮区文化馆非遗部主任,现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专业,同济大学数字媒体艺术硕士。

猜你喜欢

文化保护非遗文化文化传承
民族传统体育观光化开发模式构想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从甘肃庆阳窑洞的发展来看传统建筑文化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
非遗文化进驻职校社团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