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永远的儿童
2020-12-14柳小梅
柳小梅
跟随李吉林老师研究情境教育十几年了,但李老师总是自谦自己不太懂数学,一直只肯收语文的徒弟。直到2017年夏天,李老师同意正式收下我和数学团队中几个老师为弟子。那天是李老师79岁生日,在李老师家里,我们几个人围坐在一起,畅谈情境教育的研究历程和美好前景,举杯共祝敬爱的李老师身体健康。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李吉林老师研究情境教育的40年。40年,李老师用美、用智、用趣,探索、研究、发展、构建了“中国式儿童情境学习范式”,竖起素质教育的一面鲜艳的旗帜。2018年11月13日,各地专家云集“第四届全国情境教育研修与推广活动”现场。作为李吉林老师的弟子代表,我们精心排演了集体展示节目《我们和情境教育一起成长》,回顾和总结情境研究40年。李老师在活动现场数次感动落泪,我们怎么也没想到,这竟成为李老师参加的最后一次情境教育研讨盛典。
2019年的春天,突然消瘦的李老师住进了可以临窗眺望学校的病房。7月18日下午,在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的小礼堂,我和情境数学团队的伙伴正在为慕名而来的外省教育团队宣讲情境数学的理论与实践,却惊闻噩耗:在隔壁医院的病房里,李老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集体默哀后,我们哽咽着、含着泪水讲完情境数学教育的探索历程。
按照李老师的意愿,送别的现场循环播放着李老师爱听的歌曲和她研究情境教育的镜头。“有情有境育桃李,无怨无悔写人生”,照片中的李老师充满慈爱,让我感受到长者的关怀;照片中的李老师充满期待,让我感受到来自智者的引领。
奔腾的涌浪
“我爱小池,也爱溪流……然而,生活里也少不了涌浪;倘若没有涌浪,便辜负了人生……于是,我便向往大海的奔腾。”(李吉林)
在李老师身边,你常常会不自觉地被她追求理想的执着和激情所感染。扪心自问,我也是个不甘平庸的人,也许就是这个最朴实的想法成为我最初努力的动力,也让我更愿意亲近常说“我的大学在小学”的李吉林老师。
十多年前,我曾经这样记录自己听李老师讲座的感受:每一次听李老师讲话,你都会被感染,也会有一种似充了气一样的激情,拥有像小溪流不停地奔流、永远向前的心态。“牛系在桩上也是老”,青春易逝,一去不复返。李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还在孜孜不倦地学习、钻研,只要和她一比,你便没有理由不用功,没有理由不上进。
李老师的学,是一种最纯粹的学。李老师出过8卷本文集,许多成果获得国家级一等奖,但就像她经常说的,学的时候、做的时候并没有想着要得奖,要出书就用心去学了、去做了,收获是水到渠成的事。2015年,李老师获得了国家基础教育成果特等奖,在市教育局组织的座谈中,李老师却还谦虚地说:“面对新知识的浪潮,西瓜我搬不动了,捡捡芝麻也是好的,总比两手空空要好得多。”时年70多岁的李老师尚且如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勤奋学习呢?
“我爱小池,也爱溪流……倘若没有涌浪,便辜负了人生……”我常常会大声吟诵李老师的这段散文。和我们谈心时李老师常说,女性承担的角色众多,她常提醒自己要“警惕女性的脆弱与碌碌无为”,因而即使在“文革”期间受到沉重打击,她也坚持不停地学习、吸收。在沉沦与奋发之间,李老师选择走向奋发,奋发即可曲折向上。在改革与保守之间,李老师情系改革,改革让她更不满足。在我眼中,这奔腾的涌浪即人生行走中一种不断向前的方向和精神。正如李老师自己所说:“小池的宁静,溪流的清远,虽然十分诱人,然而奔腾的涌浪更能磨炼人的意志,检验人的情感的忠贞,也更能感受到人的力量、生活的真正的意义和欢乐。”
儿童发展至上
教育不仅为了儿童的学习,还为了儿童能主动地学习。
教育不僅为了儿童学习知识,还为了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教育不仅为儿童明天的发展,还要为他们的童年获得最初的人生幸福。(李吉林)
“儿童发展至上”是李老师教育理念的核心。成尚荣先生把“研究儿童”作为教师的第一专业,起初我尚不能领会,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教师自身的成长愿望、素质结构、教育教学能力不是更重要的要素吗?读李老师的文集,联想李老师的日常做法,我突然领悟到:教育哲学影响行为,对比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不同层次教师眼中的儿童是不同的。优秀教师如李老师般内心对儿童的发展倾注真情,她会着眼于儿童当下,着力于儿童未来发展,就会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从儿童成长的需要出发,去改革、去创新,让自己的课堂、课程更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李老师常站在儿童的立场,用儿童的眼睛去看世界。她总是说,儿童和童心是她的智慧源泉,对儿童真挚的爱改变了她的教育人生。李老师一直嘱咐我们和儿童的交往中要有一个意识:教学不仅指向儿童的未来,还要让儿童享有当下童年的幸福。
这样的儿童观深深影响了我,也改变了我的行走方式。让儿童“快乐高效地学习”,行走中我坚持数学视角、儿童立场,“居高”“临下”教数学,让教学成为有爱的活动,让数学的学习基于儿童的天性、对接儿童的经验、服务儿童的发展。
当我遇到困惑时,我会对自己说:试着站在儿童的视角去想一想。记得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我发现学生在学习“乘法关系中含有字母的式子的简写”这个内容,总是学得比较困难,感觉比较枯燥。这是一个有关数学规则的教学,用“告诉”的方式教学是常见的。面对学生“枯燥”的感觉,怎样“告诉”得更艺术一些呢?带着问题,我寻找答案后竟发现:原来这之中还真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课上有限的时间不允许完全呈现。我从学校“童话节”的活动中受到启发,把数学的规则融入以“0国王”和“×号”为主角的数学童话故事中,学生在学习规则的同时,触摸数学发展的历史,感受数学文化的独特。虽然创作编写的过程是艰难的,但看到学生领悟后会心的笑容,我品尝到站在儿童发展的原点、在“教材一儿童一数学”中穿梭的幸福。
做有思想的行动者
教师应该是思想者,而且是丰富而开放的思想者。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我们的思想直接影响着我们怎么爱学生,怎么引导学生。
于是,我常常拿起笔,记下我的思想的轨迹,那如同一片刚刚萌生的思想的小芽,或是一朵奔涌的思想的浪花。(李吉林)
李吉林老师是从一线教师中走出来的儿童教育家,她重视实践研究,也重视理论的构建。情境教育的探索初期,李老师就主动寻求高校专家的指导,构建了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情境教育的理论框架和操作体系。每每在“李吉林情境教育国际研讨会”等学术专题研讨会上,看到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的学者、教授们为一个人奔赴南通这座小城,我心中总是慨叹:李吉林,真是一个时代的教育奇迹!
李老师经常跟我们说,坚持做有思想的行动者,才会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有一种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只有写作才能让我们的思考不至于停留在“碎片化”的思绪中。在耳濡目染下,我也更自觉地走近理论,更自觉地在实践后及时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让好课成为好作品。
如在情境教育理念指引下参加江苏省教学比赛获奖后,我没有仅仅沉浸在获奖的喜悦中,而是把它作为再加工的素材,先后4次从不同的角度对之进行了反思,分别写成《走出认识误区创设数学味的情境》《从深度上挖掘从宽度上拓展》《我的一次课堂创意经历》《儿童立场:课堂创意成功的基石》等文章,相继发表于《中国教育学刊》《中国教育报》等报刊。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所有的思都是诗。即便不是诗,也一定是知识、智慧或哲理,自我反思后的有效表达是对教学实践的检视和反省。在且思且行中,60余篇实践成果发表,我感觉自己的实践经验也逐渐实现了由感性到理性、由朦胧到清晰的進步,2叭6年我的个人专著《智慧庄园中的散步——我的情境数学行与思》出版。
回想起来,我专业道路上的许多第一次都和李老师、和情境教育有关。第一次参加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获一等奖,记录的是情境教育课题的实践;第一次参加省级数学赛课,依据的是数学情境教学的理念;第一次到北京出差,李老师把我推上情境教育流派展示的舞台;第一本个人专著记录的是情境数学研究的行与思……
牛顿在一封给胡克的信中写道:“如果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比牛顿更幸运的我们,不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还能在巨人的带领下一起往前走。成长中,李老师带给我的启迪远不止这些。生活中,李老师留给我的感动更是太多太多,“拨浪鼓的故事”“特殊的乌龟小背包”,这些故事都珍藏在我心间。
李老师的确已经走了,但又似乎仍然在我们身边。作为情境教育的传承人,我们会像李老师一样,做“长大的儿童”,永远做儿童,为儿童研究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