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语文教师的文言文素养

2020-12-14高夏华陈国安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0年10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高夏华 陈国安

【摘要】文言文并不是一种死掉的语言,也不是和现代汉语割裂的一种语言,它的绝大部分基因已经“遗传”到现代汉语中。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应根据文言文的特性,树立四种基本的意识,即文法意识、背景意识、全文意识和文史哲打通的意识。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教师;文言文教学;文言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78—0032—03

【作者简介】1.高夏华,广东省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大冲学校(广东深圳,518000)语文教师;2.陈国安,江苏省苏州大学实验学校(江苏苏州,215133)校长,副教授。

文言文是白话文的重要来源,它富有生命力的基因已经“遗传”到现代汉语中。基础教育阶段的一线语文教师在讲授文言文时,应该明确自己的任务:一是使学生大致明白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之间的关系,降低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难情绪;二是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文言文语法知识,使他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大致读懂浅显的文言文;三是在前者基础上,“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要能较好地完成上述任务,语文教师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文言文素养。但现实中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文言文素养并不尽如人意。目前内地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师以“70后”“80后”为主,这些教师在读书时,恰好是文言文在教材中所占比重最低的时期,比如1988年版的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只占了大约18%;到了1992年版的教材,文言文所占比重更是缩减到约13%。这样,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相当多的语文教师在讲文言文时采用讲读法,只能拿着教参照本宣科。近些年,一批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专业毕业的研究生进入中小学做语文教师,情况大有好转,但是他们在深入浅出方面还要下些功夫。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中小学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提升自己的文言文素养。

一、重视文法

这里的文法包含了语音、词汇和语法。对于语音,现在有不少教师喜欢用古音或吴、粤、客家方言去读诗词,据说可以读出古韵来。对此我们认为大可不必,大部分诗词用普通话朗读,也能读出韵律美。

对于文言词汇,应注意以下四种情况。其一,文言词汇跟现代汉语词汇相同的,如人、牛、马、鸡、鹅、大、小、长、短、寂寞、天文、地理、山水等;其二,文言词汇和现代汉语词汇形式相同但意义不同的,如走、去、兵、江、河、股、贼、妻子、儿女等;其三,文言词汇和现代汉语词汇部分相同的,如老鼠、耳朵、膝盖、夫妇、姊妹、妇女、墙壁、吉利、悲哀、追逐、觉悟、考试、忍耐等,这部分词在文言文中占大部分;其四,文言词汇跟现代汉语词汇完全不同的,如冠、雉、弛、义父、肩舆等,这部分文言词汇有的已经完全不用,有的还在广泛使用。这四种情况如果教师能讲清楚,将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现代汉语与文言文的继承关系。

另外,对于文言虚词,由于与现代汉语相去甚远,又较为烦琐,我们只需要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虚词,如“之”“乎”“者”“也”。对于教师,教材中出现的虚词,应该都要掌握其用法及意义。对于成语,尤其是课内文言文中出现、在现代汉语中依然频繁使用的,如吾日三省吾身、三十而立、温故知新、世外桃源、豁然开朗等,教师要能从这些成语人手,指导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相应的词汇。

对于文言语法,普遍认为文言语法体系与现代汉语语法体系基本一致。教师至少应该提醒学生注意词性的变化、句子各部分次序的变化、句子省略的成分。

二、重视背景

古人写文章往往有感而发,文以载道,如果对背景缺乏相应的了解,也许对文言文文本的解读就有偏差。所以,语文教师不仅要常读文学史,还要多读重要的作家传记,这样,在讲授一些作品时,会讲得更加透彻。比如《记承天寺夜游》开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很少有语文教师能围绕这句话为学生介绍背景资料。这一年作者苏轼48岁,赋闲已有5年。人到中年,遭受挫折,最容易沉没自我。此时的苏轼最需要的是唤醒激情与自我,而这一夜,苏轼竟然半夜起行寻乐,他开始唤醒生命的激情与内心的自我了。为何会这样?再深入了解,不到一个月之前,他喜得贵子,可是“念无与为樂者”,于是“寻”到了同样未眠、不在寝室里的张怀民,在这喜忧参半的心境中,在这“孤独透明”的月夜里,闲人苏轼的心终于闲下来了,他找到了自我。又如《岳阳楼记》,范仲淹被贬邓州,他压根儿没去过岳阳楼,只是看了滕子京送来的一幅关于岳阳楼的画,便写下了这千古名篇。这个背景资料恰恰证明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不是简单的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而是贯穿范仲淹一生的精神追求。再比如《小石潭记》,如果不细致深入了解柳宗元的生平经历,尤其是被贬柳州的这段经历,读者便无法感受到柳宗元在文章中透露出来的焦虑、紧张、恐惧,只能浅浅地感受到他的孤寂、悲凉。

这些背景资料恰当地运用,会很好地拉近学生与作者、作品的距离。

三、重视全文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有的是全篇照用,有的是有所删减,有的是节选。对于节选的文字,教师要有全文意识,应该把未选的文字好好读一读,否则容易断章取义。比如《愚公移山》节选自《列子·汤问》。大部分教师在讲这篇课文时,都会遇到学生提出疑惑:愚公为什么不搬家?教师的回答往往是:这只是一篇寓言故事,无须如此较真。其实,如果教师把《汤问》篇全文读一读,学生的这个疑惑就会迎刃而解。《愚公移山》之前,是殷汤与夏革的对话,汤问了革这样一个问题:事物有大小之分吗?有长短之别吗?有异同之辨吗?革最后回答说:楚国有一种树叫柚,当它移栽到淮河以北,结出的果子就变成又酸又涩的枳;八哥不能飞过济水;貉渡过汶水就会死。这些都是各地水土气候不同的缘故。当我们读到这些的时候,就能立刻明白愚公为什么不搬家了。并且革进一步阐述:万物虽有形体气质的差异,但对于各自生长的环境来说都是平衡均等、无法转换的,生于其中,无法识别事物的大小、长短、异同。紧跟着,便是《愚公移山》的故事。革最后的阐述其实也很好地解释了愚公为何将近90岁才去移山,为何不惧太行、王屋二山,为何不怕路途遥远,因为在他眼里,90岁和7岁没什么区别,高万仞的山和魁父之丘没什么区别,家门口与渤海之尾也没什么区别。他的这种认识恰是道家修为很高的人才能拥有的,因此才能感动天帝,为其移山,而这之前,天帝已经为东海5座大山的修道仙人做过类似的事情了。

我相信,如果教师有这样的全文意识,不仅可以扩大自己的阅读量,加深自己对文本的认识,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

四、要有文史哲打通的意识

语文教师不仅要了解文学史,也要了解思想史、社会史、自然史……否则,在解读文言文时,就会出现错误。比如上面提到的《愚公移山》,就有不少教师把愚公这种做法理解成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体现,而事实上,它是道家思想的体现者。

又如《夸父逐日》,有人将其作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儒家精神象征,殊不知《列子》中是批评其自不量力。语文教材所选《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与《列子》中所记有所不同。现在,相当多的解读,认为夸父逐日是夸父为了追求光明与热而去追赶太阳。其实,如果了解一下自然史,我们会发现人类文明早期不仅经历过冰河世纪,经历过大洪水,也经历过大旱灾,像上古神话《后羿射日》应该就是大旱灾的反映。如果面对旱灾,夸父究竟是去追赶太阳还是驱赶太阳呢?笔者上这节课,就把“逐”解释为“驱赶”,一是因为“逐”在文言文中有驱赶的意思,二是因为初中文言文《曹刿论战》中有相似的例子,“故逐之”。而且从文本内容来说,旱灾和驱赶也能更合理地解释夸父的死因,他是渴死的——“河渭不足”,也能解释他的手杖为什么化成桃林——为后人解渴,这些全是因为当时缺水。当教师能打通文史哲,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必然能更好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的精髓。

最后,我们认为,光靠语文教材中几十篇文言文和一百多首古诗词曲,是无法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围绕教材,为学生编选课外文言读物。在编选文言读物时,要注意不要把读课外文言文搞成读经。王国维先生都说:“以弟之愚暗,于《书》所不能解者殆十之五,于《诗》亦十之一二。”(《观堂集林》卷一,《与友人论诗书中成语》)王国维先生尚且如此,何况我们。教师读不懂,还逼着学生读,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当然做不到。应该多选择上古神话、寓言故事、人物传记、文言小说作为补充读物,一来这些文章与现代汉语接近,便于理解;二来生动有趣,读来不会枯燥乏味;三来其中多蕴含人生道理,于学生确有启发。四书五经中适当选择一些浅显的文字,让学生有所了解即可。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
不识“文言”真面目只缘身在“剖析”中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提升方法探究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