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初高中衔接问题

2020-12-14孙佳

锦绣·上旬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历史思维历史解释教学衔接

孙佳

摘要:近几年历史中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趋向考查学生学习能力。如何应对中考的变化,做好初高中历史的衔接,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高中历史学习,成为当下新课改、新高考下素养渗透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注重以史料为载体、注重历史思维的训练和注重历史解释的培养三个方面入手,结合具体案例谈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贯彻历史基本能力和素养的培养,以推动学生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衔接;史料;历史解释;历史思维

近几年苏州历史中考题有了重大变化。从内容上看,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又突出对学生理解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例如2015年苏州历史中考卷第八题“梁启超在纪念某一运动时说:‘目前之政治运动,专恃感情冲动作用。感情之为物,起灭迅速,乏继续性,群众尤甚。吾以为近日之青年,宜萃全力以从事于文化运动,则将来之有效的政治运动,自孕育于其中……他评述的是?”很多同学选了新文化运动此题学生很多误选了C,说明学生对于材料的解读尚欠火候,只单单注意到了材料中的“文化运动”一词,便做出了判断,却没有很好地研读该词前后的语句。因此,相比以往近年的中考题趋向考查学生能力,这也告诉我们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需要注意初高中内容和能力的衔接,不仅是为了适应中考的变化,更是为学生高中历史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下面,我将结合具体案例,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初高中衔接问题。

1、注重以史料为载体。直接以原始史料或学者认识为载体,考查学生阅读史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判断史实和史观。但在使用史料时需要注意选择史料时要适度。“适度”主要是指量上的适度和内容难易适度。量的适度指精选史料,根据教材内容的重难点,选择典型史料,不宜过多。历史教学中有些教师史料满堂灌,学生还没看完史料就已经进入下一个环节,不但增加学生记忆负担,还降低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内容难易适度是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择相应史料,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激发学生探索历史的兴趣。另外还要注意史料形式的多样。史料可分为文字史料和非文字史料,非文字教材就是指图片史料、古迹史料,比如图片、建筑物、遗迹、石碑等等。在使用非文字史料时需注重学生历史理解、解释能力的培养。例如,在七年级上册“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一课中,我先展示出一张“1986年发行祖冲之纪念银币”设问“从图中你可以发现祖冲之有什么成就和贡献?”,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基本可以不看书就能说出祖冲之的成就,培养学生图片分析能力。

2、注重历史思维的训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初中历史教学在注重历史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分析思维和创新思维,使得学生能够在初中初步掌握相应历史思维,以便其更好地适应高中历史教学。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历史思维的方式有以下两种。首先,帮助学生学会一分为二,以矛盾的观点总结问题。矛盾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也是全面认识事物的关键。而在学生思维的培养中,能否以对立统一的观点看待问题也成了一个重点。[x]如在学习辛亥革命的影响时,大部分学生更多的注重其积极的影响,但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并没有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但历史教材并没有提出相关内容,所以教师可以抛出问题:“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认为?”并结合相关史料,让学生根据史料逆向思考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并认识到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其次,巧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学生知识的结构可以从课、单元到册的顺序依次展开。帮助学生弄清每课子目之间的关系、课与课之间的关系和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关系。例如单元之间的知识结构非常清晰,基本按照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及思想文化顺序展开。另外,初中历史教材呈现的是“以点带面”,着重介绍相关历史知识,但知识体系的架构以及史料选取的意识都有些欠缺,这需要教师对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例如,《辛亥革命》一课最后要讲清楚辛亥革命的影响,包括积极的影响以及补充的局限性。关于积极影响,教材上是直接指出辛亥革命推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但在《辛亥革命》这一课中并没有直接描写清朝覆灭的内容,清帝退位的内容是放在第10课《中华民国的建立》中,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标和重难点,重新对教材进行整合,可以按照时间捋清事件的清因后果,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辛亥革命。

3、注重历史解释的培养。“历史解释”是高中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它要求学生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史实进行有理有据的客观分析和评判。初中生主要接触历史教材,大部分内容是历史学家对历史的主观认识。因此,教师应该通过相应策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适当注重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以便学生更适应高中历史学习。首先,帮助学生理清历史概念。历史中苦涩难懂的历史概念,例如在中国近代史中有“出超”、“领事裁判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等等,教师在遇到这些历史概念时必须根据初中生的学情,做到深入浅出,降低讲解难度,帮助学生做到真正的概念理清。其次,关于同一历史事件,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例如,如何全面认识鸦片战争的影响,书上着重阐述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但从近代化角度讲,鸦片战争使清政府国门被迫打开,中国与世界开始接轨,促进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西方殖民者在掠夺中国的同时也为我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环境。最后,在历史教学中创造问题情境,通过史料,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进而能够客观、全面地解释历史。例如,关于对李鸿章的评价。李鸿章作为近代中国一位非常复杂的人物,在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人们对他的评价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寻找关于李鸿章的相关资料,通过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在课堂上阐述自己眼中的李鸿章。

4小结

在初中教学中处理好初高中教学的銜接问题仍然任重道远,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具备与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思维注重以史料为载体、日常历史思维的训练以及历史解释的培养,为学生快速适应高中历史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释

[1]卓之领.高中历史学生辩证思维培养探究

猜你喜欢

历史思维历史解释教学衔接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从官商关系角度解读民族资本主义兴衰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培养历史思维,优化历史活动课
从新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探讨初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衔接
历史想象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习近平“七一”讲话的思想精髓
高中历史教学简论
从未知到已知: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