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绣:宫廷里走出的国宝
2020-12-14高会芳
高会芳
编者按: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更是祖先留下的宝贵的文化财富。
在河南,非遗丰富、繁多,包含民间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曲、体育竞技、杂技、手艺、节令、信仰、习俗乃至民间知识等。2020年,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近非遗,看非遗物件、听非遗故事、学非遗技艺,在看、听、学中体味、体知民间智慧,传承、传播中原文化。
本期,让我们走进开封市,了解用一针一线织就的传奇——汴绣。
在中国刺绣界有一朵奇葩,被誉为“神州风采”“中国一绝”“国宝”——没错,它就是汴绣。仿古名画、传世名作……通过绣娘的妙心巧手,跃然绸缎之上,仔细品赏,既端庄大气,又精致细腻。这个从宫廷里走出的艺术珍品,紧跟时代的步伐,日新月异,娇美绽放。
涅槃重生的艺术
汴绣历史悠久,在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北宋时期名极一时。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皇宫设置了“文绣院”,在全国甄選了300多个技艺精湛的绣娘,专门为皇帝、王妃、达官贵人绣制官服及装饰品,汴绣因此被誉为“宫廷绣”“官绣”。这是其自带高贵气质的原因。
有人会问:“既然汴绣这么有名,为什么平日里不怎么听闻,反倒是苏绣、湘绣、蜀绣、粤绣更胜一筹?”的确,与国内四大名绣相比,汴绣知名度稍弱,只能屈列第五。但是,不可争辩的事实是,在北宋的鼎盛时期,汴绣的风头远远盖过了它们,只不过到了靖康元年,金兵入侵,大量刺绣工匠被屠杀掳掠,汴绣一蹶不振,元气大伤。直到20世纪50年代,古老的汴绣艺术才被重新挖掘,涅槃重生。为了不让“技艺濒临失传”的历史重演,2006年,汴绣被确定为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汴绣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此,汴绣得到了特别的呵护。
匠心独运的精品
“妙相夺天真,针针巧入神。”一根针,一把线,一块绸缎,转眼一生,一绣千年。汴绣之所以能成为“国宝”,是因为有一群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匠人在努力。
诸多精品中,有一幅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原作堪称奇迹,用绣线再现,更是难能可贵。要知道,这幅画中有几百个人物、几十头牲畜,以及众多房屋、桥梁、树木、船只等,都要靠绣娘一针一线勾勒出来。据了解,单靠传统针法或苏绣、湘绣的针法,都不能恰当表现原作,汴绣却可以,这也反衬出汴绣的珍贵与独特。看过汴绣版《清明上河图》的人,纷纷称赞它“如意刺意,妙技如神”。
除了《清明上河图》,还有《百骏图》《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簪花仕女图》等诸多汴绣精品,生动逼真,栩栩如生,让人惊叹。
综观汴绣作品,多以历代名画为题,尤以人物绣像最突出。汴绣整体色彩比较典雅,形象生动。你是否会好奇,这些纷繁复杂的经典场景是如何精准绣出来的?据了解,在绣制一幅作品时,需先用白描把原画勾勒下来,再誊到真丝缎面上,然后再开始刺绣。汴绣讲究“平、齐、光、亮、和、顺”,即绣面平整,边缘整齐,画面光亮,色彩柔和,丝理顺畅。汴绣的传统针法仅有十几种,后学习借鉴了苏绣、湘绣的针法,创新出如蒙针绣、悠针绣、云针绣、双合针绣等十种针法。汴绣还研究改良了双面绣、洒线绣、双面异色绣、双面三异绣等,在丰富技艺的基础上,扩大了创作的空间。
苦心孤诣的传承
在汴绣的发展历程中,有一批传统工艺美术大师一直在默默坚守,只为让这块民族瑰宝更好地传承。比如,汴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素花,六十多年来飞针走线,用纤纤素手绣出了无数精品。她免费培训了上千名汴绣绣工,将各种绣法毫无保留地传授众人。
“耐得住寂寞,忍得住枯燥。”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首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汴绣绣师苗炜,七岁学习刺绣,八岁学习画画,五十多年来汴绣已经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她说,刺绣于她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清宁的享受。正是这种安静恬淡的心态,成就了一代刺绣艺术大师。苗炜认为,刺绣过程漫长,有修养身心的作用,好的作品更有教化作用。这不正是我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初衷吗?
当然,任何民间艺术的传承都离不开创新,如此才能越走越远,汴绣也不例外。比如,有汴绣艺人在汴绣的风格和绣品种类上进行调整,打破以往以大幅历史名画为题材、色彩姹紫嫣红的思维局限,尝试灰黑等简单色系,创造简约、时尚、高级的视觉体验。绣品的种类也从单纯的艺术品向服装、手袋等方面拓展,赢得更多年轻人的喜爱。还有汴绣艺人倡导将汴绣引入课堂,让学生近距离了解汴绣、学习汴绣。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汴绣会传承发展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