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新常态下粮食安全问题思考

2020-12-14汪文霞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20年6期
关键词:粮食安全经济新常态对策

汪文霞

[摘要]经济新常态下,针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要做到未雨绸缪,防止因为在吃饭这样的基本民生问题上出纰漏而引发社会动荡。粮食安全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作,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为此,本文立足国家“三农”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对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展开分析。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粮食安全;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11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006

2020年3月下旬以来,部分国家宣布禁止粮食出口、国际粮价上涨等因素引发了我国部分居民对于“粮荒”的担忧,不少居民加入囤粮的队伍。与此同时,股市的部分资金开始借机炒作相关概念股股价,导致部分上市公司股价飙升。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国储备的口粮够14亿人吃吗?群众到底有没有必要囤积粮食呢?针对出现的“粮荒”传言和担忧,国家农业农村部、商务部相关負责人,以及袁隆平等农业专家纷纷站出来喊话辟谣。这样的喊话,一方面有实打实的粮食产量和储备做支撑,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底气和信心。

1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于这么庞大的人口基数,如果主要依靠进口来保障人民口粮安全,确实容易出现粮食安全问题。事实证明,我国粮食供养主要依靠自主生产,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的1/4,且自主生产占粮食生产的九成以上,中国已经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2019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厅发表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介绍了中国粮食安全成就,对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做了阐述,宣示中国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依靠自身力量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1]。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始终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可以看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功解决了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能够看到,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存在农产品供求结构不平衡、要素配置不合理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粮食生产约束增强、供求平衡压力增大等依然是粮食安全的威胁[2]。

2 经济新常态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

2.1 中央持续稳定的政策的支持

2020年稳定粮食生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21世纪以来第17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在重要的五个部分组成之中,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意见》明确指出,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粮食生产要稳字当头,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强化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要保持基本稳定。

中央不断创新农业补贴方式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农业补贴的方式以及对象上都在逐步精细化和严格化,调整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为农民持续增收。推进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加大对大豆高产品种和玉米、大豆间作新农艺推广的支持力度。国家给予农村合作社的补贴政策主要有土地流转补贴、贷款补贴、购农机补贴、种粮补贴、农业保险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补贴等。在补贴标准方面,不同的经营主体、不同的生产经营项目,实行不同的补贴标准,多年来补贴标准不断完善,补贴力度持续加大。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推广种养结合模式,拓宽多元化进口渠道,增加适应国内需求的农产品进口,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并深入开展农产品反走私综合治理专项行动[3]。

2.2 守牢18亿亩耕地红线

2006年,在预估了未来人口增长及科技发展水平,且经过严密计算的基础上,第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式提出了“18亿亩耕地红线”的概念。只有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才能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对于粮食问题不能存有侥幸心理,不能出现一点闪失,虽然不会出现粮荒,但是粮食安全一定要高度重视。发展粮食生产,没有劳动力是不行的。因此,要提高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保障耕地的可持续生产能力,保证粮食连年增产,持续促进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种植也存在投入的问题、转化的问题,新常态下粮食种植的各种设施要配套,不断转化生产力。

改革开放之后,农民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很快就增长了,但最大的问题是粮食生产的稳定性没有解决。从2004年开始,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17年聚焦“三农”,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粮食的供给越来越多,结构也不断优化,确实发挥了非常重要的“稳定器”作用。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次明确,要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通过稳定住耕地数,防止粮食总产量的大起大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保证了稳定的粮食生产,即使遇到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单产有波动,耕地稳定住了,就避免了生产受到较大影响[4-5]。

2.3 科技推动粮食生产提质增效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新常态下粮食生产提质增效基本面良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保障粮食安全已经不再局限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利用农业科技推动粮食生产提质增效也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我国大力推进科教兴农等举措,科技在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化肥的研发、杂交水稻的推广大大提高了亩均产量;大棚种植使得土地利用能够避免气候和季节的影响,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提出开展耐盐碱水稻品种的培育及核心技术的研究。

在新品种方面,需要不断组织开展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作物的联合攻关。在水稻的单产潜力也相继突破每0.15公顷800公斤、900公斤、1 000公斤的基础上,不断获得新的突破。目前主要农作物的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的品种达到95%,生产上推广应用了超级稻、优质专用小麦、高产多抗的玉米、高油高蛋白大豆的新品种,为粮食总产稳定在0.65万亿公斤作出重大贡献。后续还需要不断扩大投入比例,为国家粮食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2.4 不误农时,获得预期“三农”工作成效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原有的生活节奏。然而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安全,确保农业生产不误农时、平稳发展,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提供重要支持[6]。

疫情不可避免地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一些地方农业生产遭遇农资到村到店难、雇工难等问题。准确研判、科学对冲疫情影响,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前提。要下好“先手棋”,因时而变、随事而制,多措并举、不违农时,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疫情带给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发挥“三农”的压舱石作用就可以稳住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奠定坚实基础。农业发展和疫情防控并不冲突,统筹兼顾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农业生产,就能以“两手硬”实现“两不误”[7]。“農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即使在特殊的条件下,依然要抢农时、打基础、补短板,做好“三农”的各项重点任务,从而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打好基础。

3 结 论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一些国家出现恐慌性抢购粮油现象,更出现国家层面的囤粮情况。目前已有多个国家正在限制粮食出口或加大粮食储备,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也呼吁防止疫情引发粮食危机[8]。这些现实中暴露出的粮食安全问题警示我国必须始终坚持底线思维,在粮食安全上必须始终坚持立足于国内。

参考文献

[1]杨柳.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0):12+14.

[2]曹子娟,李帅帅,孙贞昌.农业供给侧改革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8(32):77-78.

[3]王瑜琨.基于三大粮食生产核心区的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9,44(6):46-49+57.

[4]刘云.土地综合整治、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4.

[5]郭小峰.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及评价[J].生产力研究,2018,317(12):89-94.

[6]宋才发.耕地保护下的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11(6):43-49.

[7]何蒲明,魏君英,贺亚亚.粮食安全视阈下地力保护补贴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2018(9):49-54.

[8]王朗,何蒲明,魏君英.基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耕地休耕规模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18(7):78-80.

猜你喜欢

粮食安全经济新常态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城镇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粮食储备形式转变分析
强化农田水利改革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