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都北京的历史地理原因

2020-12-14孙婧涵

锦绣·上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北京地区中原北京

孙婧涵

摘要:北京是我国历史上六大古都之一。北京正式建都的历史是从贞元元年(1153)金代的海陵王完颜亮将都城迁到当时称为燕京的北京,并改名为中都开始的。如今,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研究中心。研究北京定都的历史原因,可以揭示北京城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更好地研究城市历史地理,改造和规划城市。本文就北京定都的历史成因进行了整理,并简单评述目前的研究情况。

1.北京地区的历史地理条件介绍

北京最早的城址起源于今天城区的西南。约三千年前的春秋时期,北京是燕国统治中心蓟城的所在地,因为地理位置便捷,已经是南北商贸交易的重要城市之一。当时北京地区沼泽很多,严重妨碍交通。因此,要想从华北大平原北上就必须经过太行山东麓的大道。进一步北上的道路分为3条。而这些交通道路的汇聚点,就在永定河卢沟桥的古代渡口上,因此这里是行旅汇聚、贸易发达之处。但是因为永定河流量不稳定,有时暴雨引发洪水,而古渡口又容易受洪水冲击。所以最早的城址就定在距离渡口最近而不易受洪水影响的地方,即古代蓟城。

而且,这一城址的位置在永定河冲积扇的脊部,正好可以利用莲花池水系,对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水源。西汉时期北京地处幽州,经济发展迅速,至东汉之后就已经是我国北方的重要城镇,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是北方地区的军事重镇和贸易中心。辽设立幽州府立为陪都,金朝海陵王时正式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元、明、清三朝又都在北京定都,最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北京地区地貌类型复杂,多种经济并存。先秦地区,农牧经济并重,手工业也十分发达。之后的秦汉中央政府在此组织屯田,东汉太守开垦农田达800多亩,促进的当地的经济农业发展。同时,北京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北方商贸集散的中心,这些都为日后北京建都奠定了基础。同时,金明昌年间建立的广利桥和曹魏时期修建的,最早见于记载的北京地区大型水利工程戾陵堰与车箱渠,沟通不同水系,使万顷农田灌溉受益。在建安年间,曹操又开通了平虏渠以改善水路运输,隋唐期间更开通了大运河作为沟通南北的河道。这些水利工程,都促进了北京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使交通航运更为便利。

2.建都的历史

辽最早把北京定为陪都。在此之前,契丹人一直觊觎幽州地区(北京地区古称),辽太祖阿保机一直希望夺取幽燕。直至938年,后晋皇帝石敬瑭为了获得辽国支持,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在占领幽州三年后,辽将幽州升为陪都,成为了辽国五个都城之一。公元1012年又将幽都府改称为析津府。这一举措为燕京地区民族交融提供了平台,使该地区的经济文化飞速发展,人口和贸易增加,从此拉开了北京建都史的序幕。

金朝是最早把北京定为首都的朝代。金天德元年(1149年),海陵王完颜亮政变杀死金熙宗成为皇帝。金贞元元年,海陵王正式迁都燕京。因为他认为“燕乃列国之名,不当为京师号,遂改为中都。” 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元世祖命劉秉忠在金中都以东建新城,至元九年完工后命名为大都。

蒙古族发源于今蒙古国的大肯特山一带,最早没有首都,逐水草而居。和林作为蒙古汗庭,是在窝阔台之后才确定的。公元1215年 成吉思汗攻陷金中都,金国宫殿在战乱中化为废墟。公元1412年(永乐十九年)正月,朱棣由南京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清也把北京定为都城。

在明朝末期,随着满族的发展以及中原封建政权的衰落,清政权日益强大,对明的战争中处于胜多败少的态势,为入主中原提供了条件。吴三桂投降清军入关后,建议乘势南下的范文程就曾提出中原战乱,百姓生存压力大,盼望有明主能统一天下。因此他建议清廷保留明朝官员,严明军纪秋毫无犯,稳定占领地区的民心,为进一步夺取中原做准备。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北京定都。

3.定都北京的原因

自辽把北京定为陪都起,就先后有金,元,明,清等朝代把北京作为国都。

首先论述北京地区发展快速的原因。封建社会的早期,少数民族的对中原地区的侵略主要来自西北。直到五代辽宋时期,东北方向少数民族契丹、女真、渤海等崛起,且社会生产关系发生急剧变化,向封建社会过渡。而中原汉族政权式微,其内部的腐朽和衰败日益严重。西北方向的威胁转向东北,包括北京在内的东北地区边疆战略重要性逐渐提升。对于少数民族方面,其王朝本身的快速发展和强盛,使其有能力进逼中原。为了加强统治,就必须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而为了促进政权的封建化,就要把政治中心从草原迁向内地。北京地区的经济水平高于少数民族本部族地区,且处于汉族文化故地,有利于统治中原人民,吸收中原文化,促进封建化。南北方稳定的长期对峙造成了国家形成两个政治中心的必然结局,因此北京地区发展快速,成为定都的选择。

3.1 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学习中原的制度及文化,促进封建化,向中央集权化过度。辽一直是原始、奴隶、封建等制度的联合体,社会情况复杂,五京分制,不稳定不统一。而燕云地区是确立了中央皇权,实行封建社会千年的汉文化影响下地区,可以让辽国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为辽国的中央集权化提供有力支持。金朝迁都也是因为海陵王也正想开启一系列改革,促进政权的封建化。元朝建都也是为了建立中原正统王朝,因此在北京定都学习中原制度。在清之前北京已经是金元明三朝的首都,交通漕运、生产水平和社会文化都达到作为首都的标准。且北京属于汉文化故地但又经过了多年的民族交融,有利于进一步文化交融,统治中原。

3.2 北京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作为少数民族南下前哨,更好地控制和统治中原,但又距离少数民族们的根基不远,而且也是易守难攻的军事重地。辽的目标是整个中原,而作为北方军事重地的幽州进可攻退可守,十分适合南下前进进行军事扩张的前哨。要征服中原政治中心必定南移,但是又不能离草原上的根基太远。彼时燕京地区是辽国管辖区域内经济和文化最发达的区域,又不过分远离草原故地,因此是成为陪都的极佳选择。迁都前夕金朝的疆域已经南至秦岭-淮河一线,但首都仍是位于今哈尔滨附近的会宁府,难以控制战争前线的地区,也不便于对秦岭淮河以北广大地区展开统治。而且北京地区在军事条件上也占据有利条件,金世宗朝臣梁襄就分析北京地区“地处雄要, 北倚山险, 南压区夏, 若坐堂隍, 俯视庭宇”,且坐拥重关峻口, “东西千里, 山峻相连”;而且“人马勇劲”,易守难攻。

明朝并不需要像少数民族王朝一样南下控制中原或保全北方根基,但是朱棣选择迁都北京也是看重了这里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元璋实行分封制。建文帝即位后,对手握重兵掌控实权的分封诸王敢当不安,开始实行削藩,而正是此举使朱棣以“清君侧”名号起兵反抗。朱棣即位后为防止藩王动摇自己的统治地位继续建文帝的削藩政策,比如将谷王从宣化迁至长沙,将“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的宁王从大宁迁往南昌。这就导致了北疆边防空虚。但当时北元的势力依旧很强大,椐《明史纪事本末·故元遗兵》载:“顺帝北出渔阳,旋舆大漠,整复故都,不失旧物,元亡实未始亡耳。于时忽答一军驻云州,王保保一军驻沈儿塔,纳哈出一军驻金山,失喇罕一军驻西凉。引军之士,不下百万众也;归附之部落,不下数千里也;资装铠仗,尚赖而用也;驼马牛羊,尚全而有也。”这些残余势力一直是明朝的心腹大患。为了巩固北方边防又防止篡位事件再次发生,朱棣选择亲自坐镇军事重镇北平。清有条件入主中原,但统治者不止希望把中原作为掠夺对象,改变“惟金帛子女是图”的想法,希望能真正的统治中原。因此他们保留明朝官员,严明军纪秋毫无犯,稳定占领地区的民心,为进一步夺取中原做准备。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北京定都。

3.3 北京地区与之前的都城相比交通条件更好,经济更发达,社会发展更先进,因此为了经济原因或利于统治国土全境,君王们从原来的首都迁都至此。辽时行“四时捺钵”,皇帝一年中随季节四处打猎。而随着契丹国土的扩大和逐渐的封建化,以帐幕作临时行宫的传统方式已不可行,因此契丹设立了五京,都具有汉文化中首都的功能。而彼时燕京地区是辽国管辖区域内经济和文化最发达的区域,适合作为五京之一。金海陵王上台后颁布求言诏,大多数人认为金朝的疆域已经“广于万里”,而会宁府的位置过于偏僻。同时,会宁府交通不便,对州县的命令往复时间极长,对民间的疾苦也不能及时得知,民众赴诉艰难,办事效率低,不利于统治。而且疆域以北“民清而事简”,以南则“地远而事繁”。会宁府靠北的位置不利于对南方新占领地区的统治。因此有人提出“官艰于转漕, 民难于赴诉, 不若徙燕, 以应天下之中”。燕京地区位于金朝统治区域的中心,交通漕运都比会宁便利,不会出现偏居一隅而官艰于转漕的情况。前文提到北京地区一直是北方商贸集散的中心,农业和手工业也一直十分发达,经济和交通条件都十分优越。到了元时,忽必烈原本将开平立为都城。开平城建城时间短,人口稀少经济落后,文化也不发达,难以满足大国首都的要求。而且交通不便。和林亦是如此,不仅过于深入漠北交通物资运输和公文传递都十分不便,而且也不利于蒙古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与进一步入侵。在元宪宗二年成吉思汗大将之孙就曾向忽必烈建议“幽燕之地, 龙蟠虎踞, 形势雄伟, 南控江淮, 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 驻跸之所, 非燕不可。”北京金朝时就已经是首都,经济和贸易都非常发达,又是军事重镇且是中原通往东北和漠北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优越。明朝时北京地区的地理位置在明朝国土正中位置,而南京偏处东南。北京小平原更是连接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十分优越。且朱棣在迁都前也在北京经营多年,开挖大量河道,促进地区漕运,交通发达。当时北方经济明显落后于南方,然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不希望南北经济不平衡一直地发展。因此朱棣想通过迁都这一政治手段,弥补北方落后的经济状况。辽金元都曾在此定都,也说明了此处是北方的政治中心以及民族融合之地,有利于控制和管理西北、东北边疆地区。

3.4政治因素也大大地影响了定都。例如摆脱守旧与反对势力,将首都迁入势力范围等原因一直是定都时考虑的原因之一。金海陵王乃是弑兄即位,遭到了很多贵族宗室的不满,而海陵王也正想开启一系列改革,促進政权的封建化。通过迁都,他可以远离保守势力强大的上京,彻底打击旧贵族势力。公元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被推举为蒙古国的大汗。当时蒙古汗国的汗庭在与忽必烈争夺汗位的阿里不哥的控制下,与阿里不哥争夺权力的忽必烈不得不另立北京为首都。明朱棣于1370年受封为燕王就藩北平,在北京地区苦心经营多年,获得了百姓的支持与信赖,也把北平是为自己的“龙兴之地”,靖难之役后他为了巩固自己爹统治将京师迁至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此举也可以大大削弱建文朝遗风重组政治势力。且追随朱棣的靖难功臣也多为北方人士,留恋故土,迁都北方可以获得他们的支持,重组政治势力。

4.结语

北京作为历史悠久的古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研究中心,其成为首都的原因对于不同朝代而言也各有不同。研究和总结北京成为都城的原因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一地区的历史地理,更好地建设这一国际化大都市。

参考文献

[1]侯仁之.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与城市规划[J].地理学报,1979,34(4)

[2]李淑兰.地理环境与北京历史发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3]魏成林.对北京历史城市设计的分析[J].建筑创作,2002

[4]朱耀廷.山河形胜之地,应运而兴之都——从金、元定都北京看北京的地位与作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3(01):72-81.

[5]苗盛林.漫话元大都的起源与都城构建布局[J].北京档案,2019(05):52-55.

[6]谢术福.明成祖迁都北京之环境因素考[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11):329.

[7]李志娟.谈明成祖迁都的原因[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8(01):184.

[8]李英来.试论明成祖迁都北京的原因[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04):136-137.

[9]张守龙.清(后金)迁都之管见[J].松辽学刊,1988(03):15-29

猜你喜欢

北京地区中原北京
北京地区常见宿根花卉种植管理技术要点研究
北京地区现代农业装备应用技术发展及人才培养分析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新时代的啊哩哩
绿色农业逐梦中原
校园足球中原行活动掠影
北京,北京
歌华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