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晚清时期淮军建立的影响因素
2020-12-14周梦洁邹晓雪郑昕宇
周梦洁 邹晓雪 郑昕宇
摘要:晚清政府在面对列强势力入侵的外部危机以及在与太平天国的战争中满族军队节节败退的形势之下,使清廷对以往的正规军丧失了信心。在国家危难之际,清廷选择改变政策,即舍兵用民,地方团练由此开始受到中央重视。在曾国藩的湘军蓬勃发展时,李鸿章所带领的淮军也开始加入发展的行列,而当时的复杂的社会背景成为兴建这只军队的关键。
关键词:淮军;李鸿章;曾国藩;江南大营;上海;安庆
一、清廷正规军的失败
(一)江南大营的溃败
一八五六年二月,江北大营被太平军燕王秦日纲所破,扬州陷落,后又收复。同年五月,江南大营被太平军三路围攻,以至全营崩溃。江南北大营的相继兵溃,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岌岌可危。但是天京内讧使得太平天国元气大伤。清军趁机回复,江北大营克复瓜州,逼近天京,攻敌所必救,天京形势告急。咸丰十年正月,太平军忠王李秀成带领大军解天京之围连破大营外数城,后又与英王陈秀成会兵,兵力壮大,与此同时,清军江北大营并入江南大营,双军纠缠九天后,清军抵挡不住太平军猛烈的攻势,江南大营遂溃。这也标志着长江中下游的防线崩溃,使得清廷上层震动,终于对绿营军失望。而江南大营的溃败则是清廷中央决定将希望放到地方团练的重要契机,为此后淮军的建立埋下了伏笔。
(二)清軍内部的腐化
从江南大营的崩溃中,可以看到当时清军内部的糜烂和矛盾。其所以兵溃的大原因,实为兵骄将惰。[1]清军入关之后,大局已定,绿营军内部开始逐渐腐化。至太平天国时期,绿营兵已经抵挡不住任何的风浪,江南大营的溃败也是意料之中的结果。与绿营军相比,地方团练队伍更具生机,清廷统治者看到了这一线希望,乃有四月十六日之上谕,再度饬令各省兴办团练。[2]由此可见,地方团练的地位开始转变,为淮军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二、上海危机
中英南京条约之后,五口通商,上海也于道光二十三年九月开始对外贸易。上海在迅猛发展的同时,由于两广总督叶名琛的闭关固拒,造成了广州发展速度滞缓,贸易中心开始北移至上海,广州的贸易地位逐渐被上海所取代。一八六零年,江南大营崩溃,江浙地区大都沦陷。一八五三年,小刀会占据上海,华绅入租界得到安全庇护,因有先例,所以江浙地区的士绅选择上海作为避难所。
一八六零年,继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后,直逼上海城下。但是因为太平军和洋人之间有着暧昧不清的关系,延缓了太平军进攻进程。次年,安庆城破,太平军的情势转劣,上海的战略地位愈加重要。太平军不可能再因为洋人而退缩,一八六一年一月十八日,李秀成带领太平军从江苏松江直抵上海。上海此时一片恐慌,江浙士绅开始寻找求生之道。上海防守力量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是官军三万余,第二是英法军,第三是地方团练,第四是受雇于江浙士绅的由洋人组成的洋枪队。随着防军的屡战屡溃,士绅的恐慌日益加深,以当时的社会情势来看,像曾国藩求救无疑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一八六一年十一月八日,户部主事钱鼎铭从上海抵达安庆,向曾国藩求援。此时安庆初克,湘军元气大伤;并且此时上海孤立无援,周边城镇已经被太平军占据,救援难度极大。刚掌权的慈禧给曾国藩也施加压力,要求曾国藩必须守卫上海。在曾国藩还在犹豫的时候,钱鼎铭去拜访了李鸿章。李鸿章当时深受曾国藩青睐,影响力极大。钱鼎铭想通过李鸿章说服曾国藩援沪,向钱鼎铭说明了上海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这一次拜访使得久久不得志的李鸿章雄心大壮。李鸿章当时虽然深得曾国藩的赏识,以皖人的身份居占高位,引起了湘军将士的不满,李鸿章内心的抵触心理也不言而喻。当曾国藩摇摆不定的时候,李鸿章的劝说起到了明显的作用,曾国藩决定出军援沪。上海危机的到来是淮军组建的契机,也是李鸿章开始腾飞的起源。
三、曾国藩建立湘军的影响与李鸿章的个人因素
(一)曾国藩建立湘军
一八五二年,曾国藩丁忧回籍,恰逢太平军攻击湖南,于是曾国藩响应清廷中央的号召,在当地招募士兵,创建了湘军。曾国藩在看到清廷绿营兵的失败后深感痛心,决心要建立一支敢打敢拼的队伍,即创立了勇营制度。这一制度被李鸿章应用到淮军身上。直至后来李鸿章建立淮军,将领也都是从湘军中抽调,直接任命的。湘军的建立无疑是为淮军的成立铺好了路,这也是淮军能够迅速成立并发展的原因。
(二)个人因素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道光二十七年进士。自咸丰三年就随从工部侍郎吕贤基办理团练事务,期间不断与太平军交锋,至咸丰八年李鸿章进入湘军幕府,已经积累了五年之多的作战经验,李鸿章进入湘军之后深受曾国藩的赏识,曾国藩常常与之讨论军务大事,发掘了李鸿章的军事才能,淮军的成立与李鸿章的军事才略之间有着莫大的关系。淮军的真正建立还需要感谢两个人-曾国荃,陈士杰。当曾国藩下定决心要援沪时,谁来担任援沪主帅?上海在当时经济发达,作为响源重地,曾国藩必须找一个可靠的人选来替自己守住上海,曾国荃就是曾国藩眼中的不二人选。确定人选后曾国藩马上给曾国荃致:“余必须设法保全上海,意欲沅弟率万人以去……不知沅弟肯辛苦远行否?若慨然远征,务祈于正月内赶到安庆。迟则恐上海先陷。”[3]但是令曾国藩没有想到的是曾国荃拒不从命,原因竟是他想直取天京。而就当曾国荃选择沉默时,李鸿章却表现的很积极,一直进行着募集淮勇的工作。曾国藩还是不想任命李鸿章作援沪主帅,但是上海形势危急,已经刻不容缓,于是曾国藩让李鸿章先行一步,驻守镇江。后来又想让陈士杰代替曾国荃担任援沪主帅,可陈士杰也选择了拒绝。到此时,李鸿章和淮军成为了唯一的选择,也是淮军建立的发端。
结语:
从淮军的兴起中,可以窥得晚清时期,清廷仍想苟延残喘的心态,但是正规军队的无能,统治阶层的混乱以及列强的倾轧,已经使这个王朝气息奄奄。淮军的兴起解决了清政府的燃眉之急,为其争取了时间。淮军的兴起是历史选择的结果,同时也是多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王尔敏,《淮军志》[M],1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4
[2]王尔敏,《淮军志》[M],1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5
[3]曾国藩,《曾国藩全集》[M],1版,长沙:岳麓书社,2011: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