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唯识论》之《唯识》章初探

2020-12-14石芮

锦绣·上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熊十力

石芮

摘要:熊十力先生融会中西、学贯古今、融易入佛,归宗于儒,形成自己独特的治学风格。其代表性的哲学著作《新唯识论》从体用不二的本体论、翕闢成变的宇宙论、天人不二的人生论三个维度建立起自己的理论框架。语体本的《新唯识论》中《唯识》章在驳斥窥基“境空识有”的基础上提出“境空识空”阐明唯识之含义,揭示吾人生命与宇宙大生命元来不二的天人合一之境。

关键词:熊十力;唯识;境空识空;体用不二

“平生学在求真,始而学佛,终乃由疑而至于攻难,然对于释尊及诸菩萨之敬仰则垂老不渝。”1 熊十力深感从世亲迄护法诸师学说的悬空构画以及出佛教出世精神之流弊,以《易》入佛,又受到西方哲学的熏染,著成《新唯识论》一书,总言其“体用不二”的学术思想。此书行文流畅,逻辑紧密,但成书颇有波折,几经删定修改,主要有文言文本和语体文删定本两个版本。本文主要以语体本为研究对象,分析《唯识》章对唯识的解读。

一、以“境空识空”批驳“境空识有”

熊十力辩证地看待无着学派说境空识空的主张。窥基大师在《成唯识论序》中将唯识二字理解为:“唯遮境有,执有者丧其真;识简心空,滞空者乖其实。”2认为唯识就是境空识有,否认有离识而独在之境的存在,却说识是有。熊十力则不然,他在肯定无着学派“外境非有”的同时,斥破其“识有之论”,主张“境空识空”。《唯识》章从“境不离心独在”、“妄识无自体”两个方面进行论证。

(一)境不离心独在

熊氏主张没有离心独存之境,破外道、小乘对心外境、物的偏执。他观其流、究其源将此种偏执归结为应用不无计和极微计两类,逐一驳斥。

1.破除应用不无计

应用不无计借用西方哲学上的经验论来解释,感知到的即为实存。此计以其参照对象的范围大小被划分为别计和总计。

熊十力先生分别斥破别计、总计。别计误将经验到的具体事物判定为离心实在。熊氏反驳:“殊不知这种境若离开我的心便无此物”。他以瓶为例,正是由于意识的作用才有瓶的实存,可知没有心外之具体事物的存在。总计执着宇宙物质之离心实存,以外境为识之因证明外境实存。外境为识之因是熊先生所认可的,但这个境离心独存确实妄言。在他的学说中,境、识是相对而名的两方面,境代表物质是有差别对待的;识象征精神是无对碍的。

2.破除极微计

至于“极微计”《唯识》章有言:“此实从前计(应用不无计)中别出言之,乃依所计立名,曰极微计。”3极微计因推究外境为实有的依据较特殊,而从应用不无计中分流出来,单独立名。极微是构成宇宙的最小单位,类似于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原子、电子,通过极微的实存判定宇宙万物实存。

《唯识上》篇中大乘与小乘围绕极微进行的辩论以时间为线索进行动态梳理。

(二)、妄识无自体

上一节斥破离心自存之外境,本节斥破妄识。“妄识”即说“妄心”。在印度佛家看来,即是“缘生法”。妄识为因缘会和而现起,随缘流变而无自体,无自体故空。

熊十力籍重新勘定四种缘说明妄心的现起:一因缘为识本身具有的能动力用;二等无间缘,指前念的识能引起后念的识;三所缘缘乃是由所缘境引起的思虑识;四增上缘是对前三种缘的补充,可看做是所得果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对上述诸缘分析可知,诸缘之间互有关联,由其所生之妄心也就并非一一独立的实在,而是有所依托,也就念念起灭不住,刹那生灭,无有自体。

二、“境空识空”而非“境无识无”

“夫妄心空而仍非无心,外境遮而仍非无境”。4熊十力虽否认离心独存之外境以及有自体之妄心,却不主张“境无识无”。外境非离心自存故而为空,境却非无,依心而存之境为实有。妄心无自体故而为空,妄心虽空,本心之发用毕竟不空。

“唯识”极力斥破心外之境,却不说境无。心上所现之影像无论是依托前境而起,还是纯从心上所现者,必然有一个境的诱因存在。即便是后者,虽无现前境物为所托,也须得依靠过去经验为诱因。可知,物(或境)绝不是虚妄的,只是心、境不能分开而言。二者对立得名,物无法脱离心而单独存在,心(或识)之发用离不开物的诱因。心有作而境随转,境有激而心即觉。5心境一体两面,心是能了,境是所了,互资交感。

“唯识”明妄识亦空,不说识无。识本身是一种固有的自动的力,实际上是性智的发用,有本心、习心之分。如阳明所说,本心是“自然灵昭不昧”,妄识兴发于“应物”,感官接收境的刺激。前者之发用毕竟不空,后者无自体故空。

三、指向“天人合一”

众所周知,熊十力的学术“贵在见体”6,“体用不二”贯穿于其宇宙论、认识论、人生论的方方面面。《唯识》章最终也回归于“天人合一”、“体用不二”。

《明宗》章开门见山:“今造此论,为欲悟诸究玄学者,令知宇宙本体非是离自心外在境界及非知识所行境界,唯是反求实证相应故。”7宇宙与心一体,对本体的追求只能反求诸己。中、西哲学一大分别就在于此,西方哲学强调理性、思辨,于自身之外推求本体,分隔主客。中国哲学讲求涵养,消除主客界限。先秦孟子讲“万物皆备与我”,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等都体现着中国哲学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特点。“唯识”主张物不离心,心能感物,二者皆为本体之发用流行,究不二。宇宙无物我、内外可分,吾人之生命与宇宙大生命本来无二。

小结

“唯识”阐明吾人生命与宇宙大生命元来不二的道理。“唯者殊特義,非唯独义”8只是驳斥有离心独在之境,并非否认物、境的存在。相反,正因有心,才有境,心境二者相对存在。虽是确有物、境之存在,但须知此境为识所变现,不可脱离识而自外在。“识者心之异名”9心识同谓,随义异名,同指精神、意识现象。心有本心、习心之分;识也有妄识之流。妄识依因缘汇聚生,随缘而转,因而无自体。综合来看,“唯识”乃是强调心之殊特义,境是由心变化出来的影像,心物相对有分,而心为物主究不二,彰显《新唯识论》天人合一、体用不二的根本要义。

参考文献:

[1]熊十力. 新唯识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

[2]孙改明. 论熊十力与唯识学[D].吉林大学,2011.

[3]黄敏. 《新唯识论》儒佛会通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0.

[4]郭齐勇.论熊十力对佛教唯识学的批评[J].世界宗教研究,2007(02):40-50.

[5]宋志明.试论熊十力“新唯识论”思想的形成[J].学术月刊,1987(08):37-41+79.

猜你喜欢

熊十力
熊十力骂醒陆军少将
熊十力与陈毅相见恨晚
那是两码事
谈钱的友情才是真友情
熊十力敢骂蒋介石“他是什么东西?”
熊十力和学生较真
怪异的熊十力
马一浮不回熊十力的信
熊十力道歉
马一浮不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