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赤壁之战中贾诩与程昱谋略

2020-12-14邹晓雪郑昕宇周梦洁

锦绣·上旬刊 2020年9期

邹晓雪 郑昕宇 周梦洁

摘要: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这场战役以曹操的失败告终。在赤壁之战之前,曹操当时主要的两位随军谋士贾诩、程昱在当时都立足于军备、后勤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考量对曹操提出了相应的谋略。

关键词:赤壁之战;程昱;贾诩

引言:

赤壁之战中曹操最终失败,是多种因素的作用下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没有听取当时主要两位随军谋士,贾诩和程昱的建议。立足于赤壁之战的失败及其后来形成的三国鼎立的局势,反过来探究赤壁之战前曹操谋士提出的种种谋略,他们以高度的战略眼光审视战场,立足于当时的主要战略形势提出了适合时宜的谋略,军备、物资、后期、士气方方面面无所不至。贾诩之谋如今主要认为其主要在于稳健,采取近似于隔岸观火的态势,安居荆襄坐观吴会。而程昱则是主要为提防强大联盟的可能性,避免过激的行为致使统一之策出现较大的不稳定因素。

一、贾诩、程昱的谋略

在赤壁之战时,曹操手下的谋士著名的有5位,分别为,郭嘉,贾诩,程昱,荀彧,荀攸。在曹操征战荆襄时,跟随行军的只有贾诩和程昱,荀彧和荀攸则留守后方,且郭嘉也已经病逝。因而在赤壁之战前,随从军师只有程昱和贾诩。而这两位谋士都对曹操进行过劝诫,然而曹操并没有采纳。可见贾诩在赤壁之战之前进谏,目的是为了规劝曹操,劝他抚境安民,采用安定之策,便可兵不血刃取下江东。贾诩的献言就很明确的,他希望曹操不要打赤壁之战,要先以稳固荆州为重。只要荆州稳住了,那孙刘联盟就是慢性死亡了,然而曹操并没有听取其合理建议,而是执意攻打孙刘联军,最后招致了失败。虽说程昱对赤壁之战并没有明确提出反对,但也指出了敌方联合的必然性,从而揭破了赤壁之战风险。对此史书并没有记载曹操的态度,最大可能是当时曹操觉得孙刘联合对自己无法构成太大的威胁,因而没有在意,也没有听取程昱的建议。

可见,当时曹操对自己手底下最有能力的两位谋士的建议都没进行过考量和采纳,而是执意进行攻打,失败是必然的。

二、曹军后方不稳

在赤壁之战之前,当时关右尚未平定,马超、韩遂称霸于关右,掌握着关右的实际统治权力,而且由于关右的地理位置和军事需求,马超、韩遂保持有数量庞大的西凉铁骑,战风彪悍,战斗力极强[1]。因而给曹操的后方形成了不小的祸患,正是在此基础之上,曹操在政治上予以马超之父马腾优待,使其入朝为官,实为人质,以此作为对马超、韩遂的掣肘,使两者处于半同盟状态,在三者之间形成一个微妙的平衡,但这毕竟只是权宜之计。韩遂与马超对曹操的后方仍旧存有威胁,使得曹操“不得安坐郢都以威怀吴会”,可见韩遂、马超是曹操后方的一个极大的隐患。而且,在建安十三年时, 距马腾入朝为官已有许久,曹操与韩遂、马超的矛盾摩擦不断升级,双方火药味十足。此外,马超对曹操的猜忌不满正不断加深,且由于韩遂等人的煽风点火,原来的本已紧张的双方关系更是雪上加霜,韩遂与马超在曹操的后院就如同一個定时炸弹,不知道何时就会使得曹操后院失火,顾此失彼,成为一大后患。[2]

当时曹操的主力军队大多集中在荆襄一代,一旦马超韩遂起兵攻打曹操,便会使其后方大乱,而且前方又有孙权和刘备的威胁,便可能会使得曹操腹背受敌,很大几率上会使得曹操元气大伤。故而贾诩会提出此抚境安民的策略,一来可以将荆襄一代安定下来,而且由于孙权和刘备与曹操极大的军事实力极大差距,故而孙刘没有能力直接正面强攻曹操,因而曹操可以在此基础上派遣大将与部分部队镇守荆州,自己则着力于安定后方,铲除马超、韩遂后患,训练水军便可南下直取孙刘,这是贾诩之谋的可取之处,即攘外必先安内。[3]

三、地理环境

荆襄之地位于长江中游,长江又是南方地区主要的联系纽带,因此荆襄在长江上下游之间居于枢纽性地位。同时位于秦岭山脉和大别山脉的缺口处,所以又在南北之间处于枢纽性地位,其战略重要性可见一斑。如今被曹操占领,扼守着蜀地与长江中下游的要冲,而这两地正是刘备与孙权的利益所在。荆襄之地上可连通巴蜀,下可直达江南,因此凡是立足东南的政权,无不将荆襄视为屏障,有“自古未有失荆襄而能保有东南者”[3]。可以说占领了荆襄一代,无异于直接触犯了孙刘两大集团的直接利益,这也是为什么程昱会提出二者必将联合的因由。在历史上,南方政权之所以能够长期对抗北方政权,都是因为苦心经营荆襄、屏护上游的原因。就这一点上来说,占领这一战略地理位置对于曹操统一中原的宏图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这也是曹操为什么急于攻下这里然后乘胜追击的来源。[4]可知,荆襄一代,无论是对于孙权,刘备还是曹操,都是必争的一块肥肉。如今曹操独吞这一块战略要地,那孙权,刘备的联合攻伐是必然的。那鉴于此时的情况,应当固守休养生息,毕竟军事上的人数上的优势还是存在的。若是据城坚守,利用荆襄一带的天然屏障打守城战。那孙权和刘备是不敢贸然发起进攻的,毕竟人数的差距过于庞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荆襄之地这一孙权刘备集团之间的最主要矛盾无法得到直接解决,孙权和刘备集团的矛盾也会逐渐显露出来,两大集团的的摩擦必将日渐加深,此时再将两者之间的矛盾加以利用,那么孙权和刘备便可一触即破。那在这一点上贾诩的论断可以说是用了一手稳招,即保住了荆襄一代扼守咽喉,又可将孙权和刘备拖入慢性死亡,唯一的缺陷可能是周期过于长[5]。程昱虽未明确点出,但其也是提到了孙刘联合的必然性,从这方面来看,他也是反对攻打赞成固守战略要地的。

结语:

贾诩之谋,贵在稳健,他着重于荆襄之地的利益的巨大性,提出了据城坚守,休养生息,安境抚民的方针。但贾诩的计谋最终没有被采用,是因为其过长的施行周期不能符合当时曹操的急于统一天下的利益诉求,故其夭折是必然的。而程昱的计谋只是点出了孙刘联合的必然性,并未提出什么实质性的建议与方略,而且史书中也没有提到曹操对这个谋略的反应,最大的可能便是无视掉了,在这一层面上看,程昱的计谋更像是一种警告,但对当时的曹操来说无关痛痒,并没有采纳。此外,荆襄之地的特殊地位必为曹操刘备所争夺,此地扼守要冲,进可顺江而下直取东吴,退可扼守蜀地门户,固必定为孙刘所争取。在这一基础上即便曹操采用贾诩之谋也会招致孙刘的联合进攻,且定会与马超韩遂彼此呼应,坚守虽好,但前后为乱,曹操必定顾此失彼,虽不会出太大的问题酿成更大的祸患,但在此基础上看曹操的统一霸业也就会大大的延长。

参考文献

[1]徐兆仁.三国韬略,[M].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01-01: 20,33,43

[2]张大可.三国史研究[M].1版.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09: 60

[3]张德鹏.曹操的政治性格略论[J] 江汉论坛 1992(11):51-54

[4]吴金华.三国志校诂[M].2版.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65

[5]马植杰.三国史[M].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03: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