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争下关于产业政策未来发展研究
2020-12-14李萍廖亦君张颖邓宇婧
李萍 廖亦君 张颖 邓宇婧
摘 要:就产业政策的界定以及存废,林毅夫和张维迎一直争论不休。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积极有为的政府和勇于探索的企业家哪一个更应该被强调和肯定?两位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产业政策的界定拉开了一场君子之间的思想交锋。本文将根据林毅夫的观点对我国产业政策的发展进行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产业政策;未来发展;政府干预;市场竞争
一、文献综述
对于产业政策的界定以及存废,学者们的观点大同小异。
江飞涛,李晓萍(2018)比较了两种不同概念下的产业政策,一是传统意义上的产业政策,这类产业政策被认为是政府为了改变企业间资源配置的关系的政策,促进某種产业的生产、投资等经营活动而抑制其他产业;二是功能性的产业政策,这种产业政策认为政府更应该完善市场制度,改善营商环境,维护公平竞争。
赵静,王宇哲(2018)分析了不同产业政策工具的政策效果,拓宽到产业政策工具对政府治理逻辑留下的烙印(制度塑性)。
银昕,徐豪,陈惟杉(2016)阐述了林毅夫和张维迎的观点。林毅夫认为产业的发展需要有效的市场和积极有为的政府,政策的成败与本身并无关系,只与政府执行力有关;张维迎却认为政府不应该“伸手”,产业政策会导致某些产业结构失调,影响经济的整体发展。
马本,郑新业(2018)认为产业政策之所以有很大的争议性,是因为它是与时俱进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关注的时段,经济背景不同而不同。
二、研究内容与发现
(一)产业政策界定——“世纪之争”
林毅夫与张维迎的思想交锋不禁引发我们的思考产业政策实施的必要性问题和有效性问题。林毅夫认为产业政策是指那些能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公共性质的产业需要政府支持的关税保护、出口补贴等促进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而张维迎认为产业政策是指一些市场准入,信贷资金配给等政府选择性干预手段。政府干预会使产业结构失调,导致产能过剩;此外牛津大学经济学教授SanjayaLall提出,在快速技术变革和全球化背景下,自由化只会导致工业富国与穷国之间差距的扩大,只有强有力的政策家核心产业的发展。
(二)国外产业政策概况
(三)中国产业政策概况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产业政策囊括了很多方面,如弥补市场缺陷方面,优化资源配置方面,保护幼小企业成长方面等。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的产业政策历经了重大的变化。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产业政策目标主要解决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如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基础产业与一般加工业发展不匹配的问题;全面改革时期,着力推动基础产业的发展,积极培育支柱产业;全面深化改革时期,我国的产业矛盾不再是三次产业结构之间的不平衡问题,而是由粗放式发展引发的质量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这一时期的产业政策更倾向于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由粗放式发展转向集约式发展。我国产业政策发展至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产业政策也给政府带来了许多负担,政府的政策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正常的经济秩序,对弱小企业的保护也引起了社会大众和学者的热议。我国现阶段面临着中美贸易战的威胁,在这个紧要关头,我国应该坚持政府适当干预的方针,将有效的市场与积极有为的政府结合起来,消除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寻租行为,使政府的经济角色更加明确清晰。保护弱小民族企业不意味着保护落后,弱小民族企业如果适应当今发展的需求,政府应大力扶持,积极培育,使之成为经济发展主导产业,推动经济发展。
(四)产业政策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影响
产业政策是能够帮助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手段。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鉴于此特殊情况,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要受到政府制度的制约,政策的适当干预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我国的产业政策还应进一步完善,以适应中国的实际发展情况。
三、探讨和结论
不管是林毅夫的观点还是张维迎的观点,亦或是其他学者的观点,目前而言,在我国产业政策依然必不可少,放任市场自由竞争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尤其是我国市场经济制度还不够完善,法律保障体系还未健全的情况下。所以我国应坚定不移的实行政府宏观调节以及市场的有效运行的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改革,把我国全面建设成为小康社会,集全民之力完成制造2020计划。
参考文献:
[1]江飞涛,李晓萍.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产业政策演进与发展——兼论中国产业政策体系的转型[J].管理世界,2018,34(10):73-85.
[2]赵静,王宇哲.产业政策的治理逻辑及制度塑性[J].学习与探索,2018(01):105-111.
[3]银昕,徐豪,陈惟杉.林毅夫VS张维迎一场产业政策的“世纪之辩”[J].中国经济周刊,2016(44):16-17+88
[4]马本,郑新业.产业政策理论研究新进展及启示[J].教学与研究,2018(08):100-108.
[5]张小筠,刘戒骄.改革开放40年产业结构政策回顾与展望[J].改革,2018(09):4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