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绘画
2020-12-14黄青
黄青
毕加索认为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儿童用自己艺术的方式展现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展示自己对世界的思考。同时根据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超我理论,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较为薄弱,受本我影响较大,并且潜意识本身就有“支配人的行动的力量”[1]。因此,儿童的自发性自由绘画是潜意识下本能冲动的表现,是儿童心理意向的直接表达,是儿童精神世界的形象展现。“无意识是意识永不枯竭之源,意识在童年期由无意识发展而来。”[2]所以自由绘画是一种展示儿童潜意识的诗性的表达方式,是个体内心源源不断地创造与表达的欲望与情绪情感的抒发,这与诗人之状态有异曲同工之妙,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也曾提出“一切艺术本质上都是诗”。因此,自由绘画是一种属于儿童独特艺术审美观下的诗性哲学。
一、儿童自由绘画与诗性哲学的内涵
何为儿童真实的自由,真实的自由如何具体体现在儿童的绘画活动中呢?这种自由绘画又蕴含了何种独特的哲学?只有回归于儿童的真实世界去仔细观察和揣摩,才能发现他们自由绘画的过程以及成果是如此的美妙与诗意,恍如误入了一个幻想境遇,将个体的自由意志体现得淋漓尽致。
5岁的嘉嘉(男)来到了4岁的文文(女)家里玩。文文平常就喜欢画画,她像平常一样把画纸拿了出来准备画画,嘉嘉同时也参与进来。就这样,他们自然进入了绘画活动。“姐姐,我要画个你。”文文对我说,于是她一边看我一边画了起来。她增添了很多的装饰,给头加上猫一样的耳朵,涂上不同的颜色,最后还将雪花片贴在头发上,第一幅作品完成了。文文觉得意犹未尽,紧接着又开始画了第二幅画,是一匹“拥有无数条腿的马”。文文给它画上了笑脸以及各种小装饰,最后涂上丰富的颜色。与经常在家里自由绘画的文文不同,嘉嘉通常只在兴趣班里画画,一开始他看着空空的白纸,嘴里嘟囔着:“不知道画什么。”我鼓励说:“你想画什么都可以。”过一会等我再去看的时候,他已经画好了两幅画,是他平常最爱的车子,还有一把手枪。
上述片段中,两名幼儿在没有任何成人的控制下自然且愉悦地进行了绘画活动,他们自定主题与具体的绘画内容、方式。经常在兴趣班绘画的嘉嘉一开始有些难以下手,因为他在兴趣班时的绘画主题和范画已经被教师定好了,他在绘画中的自由空间与自主权被限制。而经常自主绘画的文文则很快找到目标,并且增加了各种色彩和小装饰,使整个画面具有立体感与丰富性,最特别的是画面增添了属于她自己的一些“奇思妙想”。在儿童的世界里面,马不一定就是四只腿,它也不一定就是指马,这是属于文文精神世界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最独特的动物,由此可以看出儿童精神世界的多元性与开放性。梵高也曾说他自己一生都在学习如何像孩子一样绘画,他们情感丰富,想象多元,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一)儿童自发性自由绘画的内涵
儿童美术教育家屠美如将儿童自由绘画定义为自由画、意愿画,在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上,儿童能够充分发挥自由的想象与表现,教师不教授绘画方法,只对幼儿的创作意图进行鼓励。本文中将其定义为在相对自由与有准备的氛围情境中,儿童自发性的自由绘画,教师或家长不做主题的限制与指导。
(二)诗性哲学的内涵
在古希腊语言中 “诗”一词就是指创造,而诗人就是创造者,诗性也就是创造的属性,诗性的哲学即是创造的智慧,是通过想象去表达一种诗意的理想。在《儿童的艺术与艺术教育》这本著作中认为:“诗性的逻辑,即是感性直觉的逻辑、音乐性的逻辑、想象的逻辑、自由的逻辑、酒神的逻辑、审美和艺术的逻辑……”[3]庄子作为中国诗性哲学的代表,其思想本身就是洋溢着诗性,充满着隐喻,隐喻就是庄子诗性哲学的核心体现。另外,西方的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了一种“诗意地栖居”的诗意世界,在其世界观中诗性哲学即是本真的存在、自由的存在、创造的存在。综上所述,诗性哲学在哲学家的视野中是创造性的、自由的、充满想象色彩和具有隐喻特性的。
二、诗性哲学视野下儿童自由绘画的意蕴
(一)童真性——本真的存在
海氏哲学中关于本真的存在“旨趣在把人直接体验的生存状态展现、揭示出来,让其澄明或处于无遮蔽状态”[4]。当将这种视野转向儿童时,我们可以从李贽的《童心说》中找到相似的答案。李贽认为儿童的童心即是真心,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5],即是人在最初未受到外界任何干扰时的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儿童的自由绘画充满着其独有的无功利性即“童真性”,是对自我内心世界的直接反映,是“此在”的真实投影。儿童用其“雏”“稚”的画笔展示着对这个世界的自我认识与直觉体验,自发性的自由绘画没有特定的目標和既定的主题,能够随意展示儿童内心的蓝图。
(二)开放性——自由的存在
“诗意的境界即是一种自由的境界”[6],开放性是儿童自由绘画的第一要义与第一前提。儿童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享受自由绘画的权利,成为自由绘画的小主人。持有绘画创作原动力的儿童,正是这种开放性的自由使其在绘画中能够接纳无穷无限的事物。
(三)想象力——创造的存在
“诗化之境取诗构成之境而非现成之有,给生活创造新的节律、色彩和图像。”同样此诗性智慧体现在儿童身上便正是因为其没有过多的社会经验以及社会规范的定势限制,在儿童的思维世界里面才能够充溢着丰富的想象力与无限的创造力。正因“任何创作的背后都混杂着破坏性”,故创造的本质即是打破既定的规则与秩序。在儿童自由绘画的可能世界中,会出现突破常规地创造出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事物,如有无数条腿和七彩长发的马,他们能够赋予线条与图形以独特色彩,诗意地展现着想象与创造的美好。
(四)诗韵性——隐喻的存在
“‘隐喻乃诗性之内核,有比喻、象征和隐晦之意。”[7]儿童绘画同样具有儿童独特的诗韵味即隐喻性,这种隐喻是属于儿童潜意识世界的独有语言和意义故事,如一个圆圈可以特指某个人,或成为一个牙刷杯。儿童不停绘画某种特指事物,表达对其的渴望,因为这些信息来自孩子们的潜意识,是一种深层表达。因此,可以通过此建构出儿童潜意识在绘画中想要表达的某种想法,以此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
三、诗意的前景——促进自由绘画发生的内外因素
(一)“诗意栖居”的外在寓所——物质空间
人处在时空二元世界,物质性是空间环境的本质与基础,物质能为人类的思维拓展提供丰富的经验、材料与场所。蒙台梭利的“吸收性心智”理论中提出“儿童的潜意识层面会像海绵一样,从环境中吸取信息”,由此可以看出“有准备的环境”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并且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也同样提到正在成长中的儿童是精神的胚胎,需要特殊的外部环境,这种环境充满着“丰富的营养”,能够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材料与经验,也是儿童自由绘画必备的物质场地。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儿童的意识来源可以从物质世界中得到丰富,进而返还于物质世界,成为一幅充满神秘色彩的作品。儿童对于绘画空间的选择并不限制于一般的纸上,甚至在地上、沙滩上,都可以成为儿童发散思维的场所。
(二)“诗意栖居”的心灵寓所——精神空间
儿童的精神世界是比现实世界更广阔、更梦幻的存在。“儿童的生活、儿童的世界是儿童的生命和心灵寄寓的屋所”[8],他们用自己纯真的心灵孕育着自己的精神世界,不受成人权利控制与干扰的心灵世界是充满梦想、艺术和童话的色彩。儿童在自我的精神世界中尽情释放着本能,在与世界的互动中精神胚胎不断成长与实体化,在不断结合中逐渐展现出个性化的一面,即在自由状态下的精神空间,儿童更有机会与能力去破坏事物的“常规”,用自己独具一格的眼光创造性地展示其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四、诗意的实景——自由绘画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个性化与性别化倾向下的自由表达
自发性的自由绘画是儿童内心幻想的诗意表达。在外部环境与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儿童将潜意识中的个人幻想在自我的理想国度中进行展示,其个体内心创造与表达的欲望得以满足。
文末是嘉嘉和文文的绘画作品,从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他们的个性与性别倾向,嘉嘉倾向于绘画他最为喜爱的车,以及带有明显男性倾向的枪。而文文的作品内容则倾向于可爱的动物及女性角色,在颜色的运用和细节的装饰上也更为丰富。这些都体现出他们在自我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下,渐渐建构了对自我性别角色的经验认同,形成了对事物的特别倾向,并将其表现在个人的绘画作品中。
在心理学理论中,个性包括了自我意识与个性倾向性。在自由的物质与精神空间中,儿童个体意识被放大,个性倾向性也在互动中逐渐明显,因此充分拥有自主绘画权的儿童在绘画中是充满个人的个性色彩与对世界的主观倾向。正如诗人创造并主宰着自己的诗一样,儿童也主宰着自己的画。在这片“净土”中,儿童是不被干扰与妨碍的,他们能够积极地自由表达自我,展现出独特的个人喜好与个性差异。
(二)情绪情感的抒发与焦虑的缓解
儿童的自由绘画不仅是其内心焦虑的缓解途径,也是释放本能压力的自我娱乐方式。儿童在自由绘畫中通常会包含其对于绘画事物或“映射”事物的某种情感态度。人是社会性动物,不能够脱离社会独立存在,处于社会关系网中的儿童通常会受当时具体情境的影响,将当时内心的特定情绪通过绘画表达出来。
如文文在亲戚家里玩耍时一不小心把窗帘弄坏了,在被母亲和亲戚一起询问时,文文正在画画,面对成人的追问,她一边回避对话一边急促地画起来,线条也非常紊乱,最终承认了是自己做的。从急促的绘画状态以及混乱的线条可以看出,文文在弄坏了东西以后的强烈不安,并且也在通过绘画的方式缓解内心的不安与焦虑。在生活中,绘画确实是宣泄内心情绪的极佳途径,绘画中线条是完全没有被限定和控制的,能够成为儿童想象空间的思维素材,帮助儿童表达难以用语言呈现的内心情绪情感。
五、诗意中展望——诗性教师的培养
(一)保护儿童的诗意生命
诗性的儿童同样需要诗性的教师,需要用诗性的眼光与思维去看待儿童的自由绘画,珍视儿童的童真童心。首先,自由绘画的核心是不限定主题和内容的,因此教师需要给予儿童足够的物质空间与开放的精神空间,两大空间的敞开与“留白”能够让儿童有与画作自由互动的机会,不限定主题的自由绘画,让儿童得以在不被过度限制的时空中创造自我的想象世界。其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尊重和保护儿童的个性化倾向,并理解这可能是儿童某种个人倾向的自由表达,或是儿童缓解并释放自我焦虑情绪的方式,鼓励并支持儿童运用多元的艺术方式大胆展示自我主体的思想。最后,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的自由绘画了解其潜意识需要,营造出满足儿童主体需要的外部环境,以支持儿童诗意栖居的内心世界,保护他们诗性生命的成长与发展。
(二)诗之思:教师的个人成长
海德格尔认为诗与思是通往“大道”的桥梁,诗能够去敝,思能够聚集,诗之思是自由且开放的存在[9]。作为教育者,应抛弃片面工具理性的束缚,追求诗性精神与诗性思维,诗性思维即“蕴含着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的多元性、开放性和想象性。”教师在实际生活中需要勤思以归本真,从儿童的诗性世界中获得启示,一是需要回归本心,永葆教育初心,不在纷繁迷乱的事物中丧失教育的初衷。二是在教师自我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一直保持自我思维的开放性与创造性,敢于突破自我与常规,用不同的角度与思维去看待自己身处的伟大儿童教育事业,创造自我发展的“可能空间”。总而言之,教师需要用一颗“真心”“本心”不断地完善自我的心灵世界,才能不断地创造出沐浴着诗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玛利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霍力岩,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1):3-4.
[2][8] 刘晓东.解放儿童[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4-5.
[3] 边霞.儿童的艺术与艺术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0-11.
[4][9] 邹小婷,扈中平.海德格尔诗性哲学视域下当代教育人性化的困境及其出路[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03):9-16.
[5] 李贽.焚书[M].张建业,译.北京:中华书局, 2018:22-23.
[6] 叶秀山.何谓“人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J].读书,1995(10):44-49.
[7] 郭继民.隐喻:诗性哲学的魅力——从庄子与西方后现代哲学的会通看[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02):95.